广安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广安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安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广安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3第一节发展基础3第二节面临形势6第二章总体要求6第一节指导思想6第二节基本原则7第三节主要目标8第三章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层基础9第一节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9第二节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服务质量10第三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互联互通11第四节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融合发展H第五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建设12第四章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13第一节增强普法工作质效13第二节加强法律援助工作16第三节创新升级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17第四节优化律师法律服务19第五节提升公证服务效能20第六节提高司法鉴定服务水平21第七节推进公
2、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22第五章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公共法律服务24第一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24第二节服务党政机关全面依法履行职能25第三节服务基层依法治理26第六章健全组织实施保障28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28第强化2工费彳障29第三节深化人才队伍建设29第四节注重监测宣传29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全市十四五”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
3、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根据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广安市委办公室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夯实法律服务基础,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4、,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开创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新局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实体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热线平台咨询数量快速增长,网络平台服务稳步提升。全市建成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24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715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延伸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设立川渝高竹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广安市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广安开放大学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等。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专席24小时响应,安排专职律师值班,接听解答咨询电话1.1万人次,满意率达90%以上。法治广安微信公众号与
5、12348四川法网实现对接,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查询、在线法律援助咨询、在线法律援助申请等功能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提升o截至2020年底,全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等法律服务机构达74家,法律服务人员648人,办理案件15.9万件。人民调解组织达2292个,人民调解员9054名,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全市共设立各类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角)4536个,建设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大院等61个,创作拍摄法治微视频微电影230部。年均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法治宣传活动3890余场(次),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在看守所、法院、检察院等单
6、位设立律师值班室(点)19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法律援助提质增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701件,实现应援尽援。远程视频公证、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律师调解、公证“最多跑一次、公证参与人民法院司法辅助事务等改革试点取得良好成效。法律服务行业亮点工作显著。律师行业发展迅速,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行业活力增强,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升。小平干部学院被确定为全国律师行业党校培训基地。全市4家司法所成功创建为省级“枫桥式司法所。1家律师事务所党支部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家律师事务所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14人被司法部表彰为先进个人。“十三五时期,全市
7、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向市、县主城区集中,偏远地区和农村资源较匮乏,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法律服务队伍整体水平不高,高端法律人才和涉外法律专业人才匮乏,队伍结构尚需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智能化、精准性有待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运行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个别地区和部门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部门共同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第二节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速度质量并重型转变,正处于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奠基期、壮大现代产业提升综
8、合实力的攻坚期、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的关键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理风险挑战增多,城乡形态深刻重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公共法律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更加充分、优质、便捷。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效能的跃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法律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9、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全业务、全时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加和优化服务供给,稳步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安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公共
10、法律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为目标,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协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加强整体统筹、协调推进,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做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
11、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服务总体供给能力水平,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发展。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服务设施全面覆盖,服务网络互联互通,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安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为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表1“十四五”时期广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发展指标类别指标2020年情况2025年目标1.普法
12、依法治理I去治文化阵地覆盖率()市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潼盖率(%)50I(X)县(市、区)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覆盖率()46100乡镇(街道)宪法或民法典主题普法阵地遏盖率(%)25100村(社区)骨干法律明白人数量(人)25村民小组(小区楼栋)普通法律明白人301类别指标2020年情况2025年目标培养率(%)2.法律援助聿谖助经费(元)0.81.23.人民调解服务全市专职人民调解员数(名)2573004.律师法律服务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名)1.161.65.公证服务公证机构标准化建设率(%)14706.司;增通员务通过国家级资质认证认可(CMA、CNAS)的司法鉴定机构数0I7.公共法律服务
13、平台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公面积300平方米以上(个)14第三章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层基础第一节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构建以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基础,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基点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推进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质。高标准建设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突出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定向送达、对内对外服务流程跟踪督办等功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专业性法律服务。推动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突出综合性、实用性、专业性法律服务功能,完善无障碍功能,
14、发挥提供综合服务、统筹调配资源、指导监管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平台运行等职能,将其打造成县域公共法律服务综合枢纽和指挥协调平台。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功能作用。坚持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司法所一体规划、一体建设、融合发展,优化功能设置、人员配置,逐步将其打造成面向群众的主阵地和一线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村(社区)法律顾问,强化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服务指引功能,实现与法律顾问工作有效衔接。延伸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强高校公共法律服务,在高校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或联系点),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进高校联系协调机制和工作模式,充分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为高校师生和周边社区群众提供法治宣
15、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解等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强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建立一批标准化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优化服务供给,深化协作机制,建设一批老兵调解工作室老兵律师团”等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品牌,为退役军人提供普惠、精准、及时的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第二节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服务质量落实国务院统一部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升级改造,统筹整合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融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完善转接机制,统一服务,统一设立法IO律服务咨询专家坐席接听,增强工作力量配备,按照统一标准提供7x24小时服务。加强专家坐席人才建设,不断提升法律咨询服务质量,扩宽
16、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服务投诉等综合性服务功能。第三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互联互通持续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打造广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网上大厅,升级法治广安微信公众号,实现与12348”四川法网无缝衔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与业务办理系统深度对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向基层拓展,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微信平台全覆盖,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机构查询和导航等在线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探索在村(社区)、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等配置自助法律服务设备,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第四节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推动公共
17、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深度融合,以数据集中和数据共享为桥梁,实现设备升级和功能优化。汇聚三大平台的法律服务需求、法律知识资源和智力成果,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事项跨平台、跨层级、跨业务协同办理,形成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反馈的服务闭环,实现服务需求信息在三大平台和法律服务机构有I1.效流转,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融合发展。探索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检察服务、诉源治理、基层综合治理、政务服务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第五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建设强化新技术创新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赋能
18、,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深化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远程会见、综合指挥等应用智慧化建设,提升业务应用智慧化水平。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积极配合建设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公共法律服务指挥调度网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移动端功能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事务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重点发展公共法律服务自助设备、智慧平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网上超市等智能化产品运用,提供灵活多样的远程服务、自助服务、个性务。专栏I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基层基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建成具有“线上线下法律咨询+办事等专业化服务功能的市公共法律服
19、务中心.在全市建设一批规范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突出综合性、实用性、专业性功能,完善无障碍功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延伸工程,在全市设立I个高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打造2个标准化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公共法律服务科技信息化工程.依托省公共法律服务科技信息化工程,建设以“综合应用、基础支撑、决策研判为核心框架的公共法律服务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加强业务应用,建设智慧律师、智慧公证、智慧司鉴、智慧调解等功能应用.强化数据应用,统筹建设市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资源汇聚系统.在全市打造3个公共法律服务智能自助服务示范点.枫桥式司法所”建设工程,力争省级枫桥式司法所覆盖面达到10%以上1.市
20、级;枫桥式司法所覆盖面达到30%以上。第四章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第一节增强普法工作质效实施公民终身法治教育。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夯实法治建设基础。以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和基层组织负责人等为重点,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充分运用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考试系统,广泛开展线上学法考试,提高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在开学第一堂团(队)课”、主题团队课和毕业仪式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运用模拟法庭、法治演讲(征文)、以案释法等形式开展
21、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基层组织负责人学法用法工作和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法治培训,坚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制度,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落实普法责任。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制度。完善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细化普法内容、普法责任、普法措施和普法标准。推行“以案释法”制度,编发“以案释法普法读本,针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及时开展普法。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及时发布法治宣传知识,投放法治类公益广告,进一步推动媒体公益普法常态化、制度化。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组织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国土空
22、间规划,扩大法治文化阵地的覆盖面o完善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体系,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融入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广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文化集群,重点探索在川渝高竹新区、武胜一合川等川渝毗邻地区打造一批地标性的法治文化阵地。创新法治文化产品供给。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智慧普法、精准普法,加强市、县(市、区)法治融媒体建设,构建智能化、专业化的新媒体普法平台,实现县级以上地方新媒体普法平台与四川普法平台互联
23、互通,使互联网变成普法创新的最大增量。探索建立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社会资助、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建设模式。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创建一批法治文艺传播品牌栏目、节目和工作室,创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川剧、法治小品、法治歌曲、法治动漫等法治文艺作品,组织开展法治文艺下基层、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法治文化挖掘和传承O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挖掘民为邦本、礼法并用、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普及和传承运用,让传承优良家风、家规家训的法治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加强对伟人故里、华釜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历史遗迹和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安市 十四 公共 法律服务 体系 建设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2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