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2022—2025年).docx
《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2022—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2022—2025年).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20222025年)前言2021年3月7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作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为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内涵,擘画了新路径,提供了新遵循。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以下的称输出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有力抓手,是建设青海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支撑,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青海篇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业农村
2、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成立了部省共同打造输出地领导小组,印发了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指示精神,加速推进行动方案落实落地,科学有序开展输出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总体要求站在开启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必须立足省情民情农情,以新思路凝聚新共识,以新目标引领新发展,全力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
3、高品质生活,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统筹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增加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实现生产高标准、产品高质量、输出高价值,着力把青海打造成生态环保、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青海篇章。1.2 基本原则1.2.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加大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统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
4、力,加快形成资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促进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协调统一。1.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经济区位等因素,以“四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为基础,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推进“四区一带”协同发展。调整优化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区产业结构和品质结构,推进农牧区互补、种植养殖业结合、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1.2.3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坚持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牧业产业链向纵深延伸,用加工业带动农业,用城镇化带动乡村,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质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5、。1.2.4 创新驱动,科技兴农坚持农牧业科技自立自强,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农牧业,大力发展高原育繁种和有机认证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农牧业设施装备条件,强化农牧业人才支撑,推动农牧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农牧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牧业核心竞争力。1.2.5 先行先试,典型引领立足不同区域实际,探索不同类型区域农牧业绿色有机发展的实现路径、发展模式、主推品种和技术、扶持政策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有条件的区域先行先试、总结经验,通过示范带动和引领更多区域实现突破。1.2.6 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农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
6、推进,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围绕耗牛、青棵等重点产业,整合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利益融合,引领高原特色农牧业融合发展。1.2.7 部省共建,层层落实充分发挥部省共建的平台作用,促进部省分工协作,形成打造合力。省内要压实各层级、各部门的责任,创新相关部门联合推进输出地建设的协调机制,加强多要素投入保障、多层次利益协调、多政策配套服务,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细化,销售品牌化,为全国农牧业绿色发展作出青海贡献。1.3 发展目标到2025年,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稳定趋优,现代农牧业产业体
7、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质量效益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基本建成生态优良、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夯实生产基础.累计认证有机监测草原1.5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5万亩。建设头牝牛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个,千只藏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个,草畜配套生态牧场20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牧业基地8个,改造升级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优化供给结构。耗牛肉、藏羊肉、青裸、油菜、马铃着、蔬菜、冷水鱼、猪肉、枸杞、藜麦产量分别达到20万吨、16万吨、30万吨、35万吨、195万吨、160万吨、2万吨、9万吨、10万吨、1.25万吨。强化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安
8、全监测合格率98%以上。耗牛、藏羊、青棵、冷水鱼等特色产品率先实施原产地追溯制度,产品覆盖率90%以上。增强输出能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Io累计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OOO个以上。做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个、企业品牌100个、农畜产品品牌300个以上,“青字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省内外市场得到持续拓展。提升综合效益。青海农牧业绿色发展有序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K农牧民权益切实保障,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以上,培
9、育高素质农牧民5万人。1.4 推进路径1.4.1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把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实施山水林田湖联沙冰系统治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立草为业、草畜结合、以草定牧、以牧富民,统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整体推进稳量提质、绿色替代、种养循环,把良好生态作为打造输出地的最大底牌和永续资源,把打造输出地作为保护生态的重要手段和内生动力,促进生态保护与农牧业发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牧业发展新格局。1.4.2 推进
10、供给便改革,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增加输出为导向,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等因素,省级层面以耗牛、藏羊、青棵、油菜、马铃萼、冷水鱼、蔬菜、枸杞、藜麦等九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中藏药材、冬虫夏草、沙棘、蕨麻、蜂产品、食用菌、藏茶等地域特色鲜明的产品,形成差异化输出优势。按照青海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升饲草料、生猪、奶业等生产能力,为打造输出地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引导扶持外向型拉面产业,带动特色农畜产品输出。1.4.3 坚持创新驱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强化科技引领,推动农牧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增强
11、绿色有机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坚持种业先行,实施青海高原种业振兴行动,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配套,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占比,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拓展培育多样化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市场,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口益升级的市场需求。1.4.4 聚焦优势区域,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东部油菜、马铃黑、蔬菜,青南相牛,环湖藏羊、青棵,柴达木枸杞,沿黄冷水鱼等各类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龙头带动力强劲的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和产业带,促进产业集中、主体
12、集聚、要素集成发展。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1.4.5 做强平台支撑,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依托平台经济拓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建设有实力、有优势、有特色的专业平台,打造高效快捷物流输出网络,建设利牛、育棵、拉面等数字化总部基地,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特色农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效对接。坚持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制定标准体系,形成严格、规范的特色产业“一业一标准”。讲好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生态品牌故事,突出“高原牌”“青字牌”“有机牌”及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品牌,培育
13、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精绿色有机的企业品牌,打造优质优品的产品品牌。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飞跃,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溢价水平。1.4.6 打造全产业链,走融合发展之路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培育全产业链“链主”龙头企业,提高行业全产业链组织化水平、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打通产业链的生产端、流通端和消拢端,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对接终端市场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推进技术创新与各环节产品创新,拓宽产品功能价值。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产业链的应用,推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
14、造和标准化生产,开发特色化、多样化的耗牛肉、青棵等功能性产品,提高附加值,提升价值链。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商贸流通、销售业态,搭建特色农畜产品输出交易平台,配套建设物流节点,提升农畜产品市场供给及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优化供应链,实现全年畜禽均衡供应。1.5 区域布局立足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经济区位等因素,以“四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为基础,对接“两屏三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统筹考虑区域功能与开发程度、加工集聚与物流体系,构建“一核引领i、两轴支撑、四区一带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输出地建设。1.5.1 打造西宁一海东引领发展核以西宁海东都市圈为龙头,打造全省
15、农牧科技创新中心、加工中心和对外输出的商贸交易中心,引领输出地建设。一是打造育种高地。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国家核心育种场、制种企业、制(繁)种基地等,开展油菜杂交育种,青裸、马铃西、蔬菜新品种选育,耗牛、藏羊本品种选育,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科技研发。搭建科研平台,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机装备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与热化配套、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三是发展加工物流。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产品研发,提升精深加工水F,实现强链、壮链、补链、延链。四是发展数字化农牧业。提升智慈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应用水平,建立行业
16、专题数据库,建设统一的数据汇集和分析决策平台。五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运营机制,加快构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的快捷通道。1.5.2 建强两条集聚支撑带动轴兰青一青藏线加工物流集聚轴。以兰青一青减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重要载体,以沿线海东市、西宁市、刚察县、天峻县、乌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等为重要节点,依托联藏达福、接甘通川的特殊区位优势,构建贯穿东西向的全省农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轴。一是促进农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围绕耗牛、藏羊、青裸、油菜、马铃袈、蔬菜、枸杞、藜麦、冬虫夏草、中藏药材、野生菌等重点产业,通过靶向培育、招商引资、优化重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17、,推进产业链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以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加工园等园区为依托,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集聚发展。二是畅通物流通道。加快建设西宁、格尔木等重要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多个支撑能力强大的关键节点,对接核心区,依托中欧班列,扩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向中亚、西亚和欧洲输出,带动生产基地农牧民增收。沿黄生态产品输出轴。以青南支线机场、公路组成的交通走廊为依托,发挥共和县、河南县、玛沁县、玛多县、久治县等沿黄城镇的辎射带动作用,打通青南生态产品输出通道。一是发展耗牛、藏羊产品初加工,推进屠宰、分割、包装、仓储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二是完善交易市场,围绕重要物流节点建设活畜交易市场、畜产品交易
18、市场,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三是发展冷水鱼出口贸易,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冷水鱼精深加工和贸易体系。1.5.3 推进“四区一带”协同发展东部高效种养业发展区。包括西宁市郊、浪中区、大通县、淀源县,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县、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共13个县(区)1个国有农牧场,巩固提升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能力,打造全省市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原料供应区。一是建设完善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青棵、油菜、马铃磐、蔬菜等重点产业和牧繁农育基地建设,加强粮油、蔬菜、生猪、禽蛋、乳制品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万头养殖基地。二是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促进生产、加工、物流、科研、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
19、链开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是严格落实绿色生产标准。集成推广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有效提升农畜产品品质。环湖循环农牧业发展区。包括海北州刚察县、海晏县、祁连县、门源县,海南州贵德县、共和县、贵南县、海西州天峻县,黄南州尖扎县、同仁市以及域内国有垦区,共10个县4个国有农牧场。立足区域资源与产业优势,围绕特色“环湖圈”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打造种养循环农牧业发展区。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作为养殖业“牧繁农育”的转移带,重点提升耗牛、藏羊高效发展水平,大力培育褊牛、西门塔尔牛高端奶源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事点推进青
20、裸、油菜、饲草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建设全省重要饲草料生产基地。鼓励发展草原采集业。三是创新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农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种养循环农牧业、光伏资源利用试点,构建草畜联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方式。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区。包括玉树州玉树市、称多县、治多县、杂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果洛州玛沁县、班玛县、达口县、玛多县、久治县、甘德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及域内国有垦区,共16个县(市)1个镇2个国有农牧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发展布局,建设以耗牛、藏羊产业为重点的生态有机畜牧业优势发展区。一是加强生态保
21、育,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提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功能,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二是推进生态畜牧业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生态牧场+农户”生产方式,提高耗牛藏羊出栏率、个体产能,提升整体生产能力。三是建设青南生态大牧场,强化草原、牛羊有机认证,健全耗牛藏羊可追溯体系,打造耗牛、藏羊生态有机畜产品基地.柴达木绿洲农业发展区。包括海西州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格尔木市、茫崖市、大柴旦行政区及域内国有垦区,共5个县(市)1个行政区8个国有农牧场。突出特色,强化土地治理,开发宜农耕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打造戈壁绿洲生态农牧业
22、发展区。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枸杞、藏羊、春小麦、青棵、藜麦等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为主,构建基地化、设施化、园区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做强特色产业,发展肉牛肉羊及生态畜牧业,开发绿色富硒功能性产品。二是着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促进农业节水提质增效。利用资源优势,建设规模性饲草料基地,建立绿色循环种养机制。三是加强产加销环节建设,依托格尔木枢纽优势,布局完善货运节点网络,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打造省内西端农畜产品集散地。沿黄冷水鱼绿色养殖发展带。包括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黄南州尖扎县,海东市化隆县、循化县,海北州门源县,共6个县,辐射黄河、混水河流域。发展冷水鱼
23、健康绿色规模养殖,提升洵业养殖制种繁种水平,改善现代渔业物质装备条件,推广陆基养殖模式,稳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提质增效。第二章突出优势特色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潜力,以增加输出、提高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利牛、藏羊、青棵、油菜、马铃第、冷水鱼、蔬菜、枸杞、藜麦等9大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2.1 牝牛产业2.1.1 现状与问题“世界牝牛之都”品牌享誉。利牛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第一产业”“第一品牌”。2020年底,全省存栏耗牛608.9万头,占全国耗牛总数的40.5%,占世界利牛总数的38
24、%,年出栏量达到169万头,肉产量近1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享有“世界耗牛之都”的美誉,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糖牛生产基地。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己形成青南耗牛核心养殖区、环湖耗牛高效养殖区、东部艳牛产业融合区。玉树州、果洛州是耗牛传统主产区,2020年存栏273.87万头,占全省的45%。黄南州、海南州和海北州为第二梯队,存栏量相对稳定,约占全省的30%o随着“牧繁农育”饲养模式的推广,耗牛育肥向低海拔半农半牧区、农区转移,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牝牛饲养量大幅增加。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耗牛种质资源丰富,青海高原耗牛、环湖相牛、雪多相牛、玉树耗牛等4个地方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建成耗牛核心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打造 青海 绿色 有机 农畜 产品 输出 专项规划 2022 202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3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