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契合互动.docx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契合互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契合互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契合互动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文化底蕴、历史逻辑、领导力量与价值立场等方面保持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两者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平稳推进,在维持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的稳定上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创新,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增效赋能,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领航导向。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辩证关系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度契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2、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成果。两者在文化底蕴、历史逻辑、领导力量和价值力量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一)文化底蕴:“和合”文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合理念、求同存异,注重兼容并蓄、和谐共存”Uo“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2,其内涵是在尊重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找寻不同主体之间的汇合点,包含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精神品质。在这一文化理念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承认并尊重不同党派的差异性,以对话协商来化解争端分歧,实现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一体多元的结构模式。“现代化与传统并非简单二元对立,中国式现代化道
3、路有其传统文化的根基。”3“和合”文化着重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突出表现于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强调了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4,与其他国家共谋发展、共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求同存异的共性思维将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各个利益主体的高度依存态势,从而在兼容并蓄中寻找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5。(二)历史逻辑:承古启今任何一种制度、模式都不是“飞来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特定的历史逻辑。它们均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经过长时间的逐步改进和完善,是内在驱动和自我演化的动态过程。中国
4、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遵循这一演进逻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演进和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后,中国尝试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但政党政治实验最终失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标志着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深入反思中国历史整体脉络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基于
5、对近现代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全面审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上下求索,开始找寻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无论是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未能扭转中国当时落后的局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并“以俄为师”进行工业化建设。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逐渐认识到苏联现代化道路的局限性,在1959年底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建设目标。1979年,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6、,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三)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全方位、多层次且协调一致的,需要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环节全面贯彻落实。因此,在党政军民学等各个方面,党都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并且“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7。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导力量自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属于“统领
7、型政党”8,这是与西方政党制度最根本的区别,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新”的主要所在。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国家的执政党,更是引领国家发展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具有宏观和战略的特性,而党的执政则体现在具体的政策执行和社会治理上。党的领导与执政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机统一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涵盖了参与政治协商的原则、方向,以及在国家发展策略中的关键政策制定。党的领导也表现在鼓励并确保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能够有序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支持他们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开展自身建设,为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能创造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
8、会主义现代化9。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探索,更不可能走出一条正确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推动现代化建设必须依赖一支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阶级组织,承担着引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责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展现出超越西方模式的先进性与高效性。(四)价值立场:人民至上人们的奋斗往往源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维护10。人们在涉及利益的问题抉择中,形成对于利益问题的评判和取舍标准,也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社会生活行为和
9、社会生产活动的价值标准,也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依据。”11其中,价值立场又是价值观的最核心的部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1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基本政治制度,客观上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实现人民的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核心,决定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立场。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将增进民众福祉与推动民族复兴视为其政治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10、务,绝不维系任何特殊群体或阶层的私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3。这一论断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有多重体现。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其二,“国家治理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14。在国家治理方面,宪法法律将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力量,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人民至上立场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其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色之一,充分展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
11、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人民至上立场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平稳推进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平稳推进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稳定常常是与特定的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越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一整套制度设计、运行机制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平稳推进。(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政治关系的稳定现代性倾向于追求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动荡不安。拉丁美洲、北非以及亚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便经历了这种困境,它们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政治动荡的问题。通过对西方国家现代化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政党对于促进现代化道路政治
12、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为了能够让执政党更好地履行职责,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于是设置了在野党或反对党,这些政党是为了取代执政党位置、执掌国家政权而存在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互拆台、互相内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让政府的提案很难通过,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十分突出,政府难以将政策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使得政府并不是很稳定。西方政党之间关系的紧张同时也造成了其现代化道路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阻碍力量。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一个强大且成熟的政党领导现代化道路通常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因此,政治生活局面的和谐有序、政府施行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中国式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型 政党 制度 中国式 现代化 道路 契合 互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3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