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供应链”战略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再定位.docx
《“韧性供应链”战略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再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韧性供应链”战略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再定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韧性供应链”战略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再定位摘要:本文使用全球价值链出口数据,讨论“韧性供应 链”战略是否会损害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以及现有主要 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在该战略的关键部门中是否具备替代中 国的潜力。对2015-2019年的全球价值链贸易数据进行核 算并研究后发现,中国已经逐渐攀升至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全球价值链参与规模不仅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更接近一些 区域一体化经济体。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数据库中的 63个经济体分为四个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和两个单一国别,从 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测算中国和主要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在全 球价值链贸易的贡献,也对二者对全球和对美国价值链的重 要性进行比
2、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韧性供应链”战略所重 点关注的部门中,现有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即使存在程度不一 的替代潜力,由于其对中国中间产品的较高依赖度,替代过 程也将漫长且代价高昂,但应更重视政治因素在此战略中的 重要性。关键词:全球价值链;韧性供应链;多区域投入产出模 型;贸易摩擦作者简介:史沛然,女,江苏句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拉美经济、实证计量经济学。正文摘读“韧性供应链”(又称“弹性供应链”,Resilient Supply Chains)是指供应链在部分失效时,仍能保持连续供应且快 速恢复到正常供应状态的能力。在疫情和全球贸易震荡的双 重影响
3、下,保证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均在提升。习 近平主席指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 冲击,并强调要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确保 供应链安全也成为美欧多国政府后疫情时代的执政重点,如 美国总统拜登曾多次签发保障国内供应链的行政命令,将供 应链的韧性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欧盟也提出了关注关键 产业韧性和依赖度的欧洲产业战略,关注单一市场的开放战 略自主权。2021年G7峰会期间,以经合组织为代表的国际 机构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开放和一体化的世界中促进经济韧 性在应对当前新冠危机中的必要性。如何在大变局格局下保 证供应链的“韧性”,受到了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和跨国企业 的普遍关注
4、。一、文献回顾和研究问题的提出目前关于后疫 情时代“韧性供应链”的研究中,有大量关注全球供应链的 效率(EffiCienCy)和弹性(ReSilienCe)之间的关系。例如, 在其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医药设备的全球供应链的研究中, 加里格雷菲(Gary Gereffi)和查德伯恩(Chad Bown) 均发现供应链不仅变得更为“全球化”,而且越来越依靠以中 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继而提出跨国企业应该增加供应链的多 元性,包括将部分生产本土化,这不仅是出于规模效应的考 虑,也是为保障安全。理查德鲍德温和丽贝卡弗里曼(Richard Baldwin and Rebecca Freeman)发现,目前全球
5、 供应链存在风险,也会带来新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效率和 安全进行测度。而尽管现有的全球供应链是全球化发展的成 果,但在诸如半导体等核心战略部门,国防采购等政府干预 行为或将重塑全球供应链,且带来地缘政治风险。达格诺等 肯定了全球价值链开放带来的收益,同时发现降低全球价值 链整合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成本,但未必能减少国内经济的波 动性,“本地化”将提高国内经济的波动性,而供应商“多元 化”则会相应减低这一波动性,因此应当均衡考虑“本地化” 和“多元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此外,还应避免对全球贸 易体系进行直接政策干预,加强全球贸易体系下的多边主义 合作。特别在建立“关键产品部门”的韧性供应链时,采取
6、压力测试比直接政策干预能更有效地解决供应链失效的困 境。塞巴斯蒂安米鲁多(Sebastien Miroudot)也认为, 尚不能确定“供应链更短,风险更低”,将关键产品本土化会 带来更大的风险。在讨论供应链弹性和效率的关系时,应警 惕自给自足不等同于有效,生产规模和稳定性比起特定的生 产地点对于安全性更关键。珀尔安特拉斯(Pol Antras) 则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慢全球化”是造成后疫 情时代推动制造业回流相关政策的重要原因,但全球价值链 在应对冲击时具有足够的弹性,制度性和政治性是未来全球 化更关键的挑战,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保护主义将加 大“去全球化”的可能性。在研究学者
7、普遍肯定应以更有效、 更高质量的贸易开放和全球供应链合作应对后疫情时代的 供应链韧性之际,还存在一类政策性研究,以后疫情时代供 应链的区域化将进一步加强为出发点,关注通过跨区域合作 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跨区域韧性供应链。主流结论可以分为 三类,一是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美国一泛印太“环太平洋 供应链,加大美国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价值链合作,并将 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纳入跨国公司的战略规划。2022年5月启 动的美日等13国参与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即是此类 观点的最新进展。二是建立环大西洋供应链合作,即以美国 和欧洲为核心形成供应链。该观点认为美国、欧盟和英国应 同时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进行供
8、应链合作,在建立明确 标准的前提下展开跨大西洋合作。第三类观点则讨论了基于 美墨加贸易协定(USMCA)展开近岸合作,建立更完善的 北美一中美洲供应链的前景。该观点认为建立北美综合供应 链可以有效地替代中国在美国价值链中的地位,并将关键行 业的生产转移到美国周边,但仍然承认亚洲对美国的重要性 依然难以撼动。总之,无论是加大环大西洋或是太平洋供应 链合作还是进行近岸价值链升级,相关结论是否可以生效均 有两个关键假设,其一是“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是否可 行,其二是存在一个或数个区域价值链足够完备且产能足以 媲美中国的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全面或较大程度地在美国乃 至全球经贸体系中“取代”中国。综上所
9、述,目前围绕“韧 性供应链”的研究和讨论中,经济学视角下的“韧性供应链” 研究更多关注在面临诸如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物理隔绝和 生产中断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生产安全,如何在保有效率的 前提下以更本土化和多元化的方式生产,以及这一变动如何 影响国家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化参与。此 类研究更多着眼于生产效率和安全之间的互动机制。然而不 可忽视的另一股动向则是以建立“韧性供应链”为名,关注 如何在“关键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中减少中国的参与,谋求 降低中国的全球化融入。在这一部分研究中,“地缘政治安全” 是其关注重点,甚至不乏意图以打造弹性的供应链为名,建 立一种针对特定国家的制度排除体系。但即
10、便存在上述动向, 美欧的“供应链韧性”战略存在双重悖论,即紧急状况下的 快速恢复与无效率的剩余能力之间的悖论,以及稳定可靠的 供应关系和灵活可变的渠道间的悖论。该文也对欧美供应链战略的异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这种悖论存在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现有的产业链自身也具备着另一重二元悖论 国在某个产业链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及对该国产 业链的完全自主可控和不依赖于对外国的进口,两者难以兼 备。可见,供应链不仅是一国全球化程度的体现,更关乎经 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 中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 更是最早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复经济生产的国家,对全
11、球经 济复苏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都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性。但是 正如所有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产业链也存在全球影响力和 脆弱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目前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已经出 现了 “北美欧洲一亚洲”三足鼎立的格局,美国、德国和 中国分别是“三足”中的核心节点,虽然经贸格局中已成三 足鼎立之势,但全球治理体系依然以美国为主导,这使得全 球价值链的网络布局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和区域矛盾。另一方 面,全球价值链的增加值深层结构产生了结构性权力,分布 情况和变化趋势是在经济层面映射出国际格局的演进态势。 全球价值链呈现出的“多极化”趋势,也对全球政治格局、 结构,以及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价值链是
12、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全球所有国家均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 中,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价 值链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各国的经济产 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也革新了传统的产 品生产方式。一个重要的改变是,一国或是一个区域可以在 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继而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嵌入全球 价值链。这促使欧洲和亚太等地区出现了完备且紧密联系的 区域供应链体系,但同时放大了冲击的传导力度。全球价值 链既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在衡量和比较国家和区域间 全球化参与程度时被最广泛使用的测度。现行的全球供应链 分布和国际生产分工,很大程度基于各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 程度
13、和方式。可以说,全球供应链体系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 密不可分。而在讨论供应链安全的相关文献中,亦大量地使 用全球价值链数据对供应链弹性和效率进行评估。本文也立 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使用截至2019年亚洲开发银行的多 区域投入产出数据(ADB MRIO),分别核算了中国在全球价 值链贸易中的位置以及中国在三大区域一体化经济体(亚太、 欧洲和北美)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全球价值链贸易 数据对全球供应链的“韧性”进行测度,进而从主要区域一 体化经济体在“韧性供应链”战略的关键部门中是否具备替 代中国的潜力这一角度,探讨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是否会 受到该战略的损害?本文一方面可以被视作是一系列关于
14、中国的价值链嵌入和增加值出口攀升等关注中国出口质量 提升的研究的衍生,另一方面也受到测算以中美贸易摩擦为 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和价值链影响的研究的启 发。相较既有文献,本研究可能有以下两点边际贡献:第一, 讨论了中国在主要的区域价值链的参与和贡献。现有研究中 讨论中国在各个国家价值链出口嵌入的文献众多,但是着眼 于中国和区域一体化经济体价值链联系的文献较少。在全球 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供应链“回迁本土”和“近 岸外包”的呼声渐强,“价值观贸易”和“友邻外包”的讨论 也日渐频繁,但这均需要供应链更为完善、生产更具规模的“区域化(RegionaIiZatiOn)生产体系加以支撑。本
15、文从 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展开研究,在一个可供横向比较的框架下 测算中国和主要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贸易中的 贡献,也对中国和其他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对全球价值链和供 应链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而使用截至2019年的最新全球价 值链贸易数据则有助于更为直观、及时地衡量中美贸易摩擦 这一全球关键性重大冲击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第二,本 文的研究结论具备现实意义。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物流 和供应链不确定性是美欧“韧性供应链”战略重新提出的直 接背景,但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不容忽视,供应链事关国 家安全,当前尤其应防范以“价值链/供应链重构”为名的贸 易保护主义和全球价值链系统性转移。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
16、, 中国已经逐渐攀升至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全球价值链参与规 模不仅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甚至接近一些区域一体化经济 体。2015年以来,全球主要区域一体化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 程度日益提高,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一契机而提出的“韧 性供应链”战略意图将部分关键中间产品的生产更加本地化 和多元化。但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震荡加剧的宏观背景下, 该战略的提出也带来了一股以“韧性供应链”为名,谋求降 低中国的全球化融入的逆全球化潮流。但是,中国的全球供 应链和价值链参与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重要生产国的嵌 入,也体现在对全球主要区域一体化经济体的嵌入。在“韧 性价值链”的关键部门中,虽然主要区域一体化经济体替代
17、中国的潜力不一,可是由于其对中国中间产品普遍依赖程度 较高,替代即使发生,也将漫长且昂贵,甚至可能会对全球 供应链造成新的损害。因此,一方面,以“韧性供应链”为 名而对中国进行“制度排除”的意图,恐怕既不利于供应链 效率,也无益于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质量 发展也需要更积极、更高水平的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参与, 应当更重视外部政治因素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避免其对 中国经济和政治安全的负面冲击。二、研究方法和数据2. 1全 球供应链安全与效率关系分析框架“韧性供应链”战略的核 心措施是“本地化”和“多元化”,即试图通过政府干预、而 非完全市场配置的方式本地化生产关键零部件,扩大重要零
18、 部件的来源,推动供应商多元化,从而降低突发的自然风险 以及地缘政治冲击对供应链的破坏。因此,评估“韧性供应 链”战略对中国的影响时,也需考量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 苏庆义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和政治维度的全球供应链安全 和效率分析框架,并使用投入产出数据和大国关系数据核算 中国与美国的全球价值链安全。根据此分析框架,一国的供 应链安全同时受到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影响。其中,供应链 的外国依赖度和生产多元化程度是经济维度的两个关键变 量。而双边(多边)政治关系和断供能力则是政治维度的两 个关键变量,因此最终会产生16种组合,分别对应供应链的 安全程度。在各国自由参与全球供应链合作这一最具效率的 情况下
19、,如果一国的供应链“外国依赖度低”且“多元化程 度高“,并与主要贸易对象“政治关系好”且对方“断供能力 弱”,则该国的供应链在经济和政治维度均安全。相反,如果 一国供应链“外国依赖度高”且“多元化程度低”,并与主要 贸易对象“政治关系差”且对方“断供能力高”,则该国的供 应链在经济和政治维度均不安全。其他的12种组合则是各 国在政治和经济维度进行博弈之后可能达成的供应链的“相 对安全”情况。本文将参考上述分析框架,使用全球价值链 贸易数据分别核算中国和美国在全球主要区域一体化经济 体价值链出口的嵌入程度,以此作为相关经济体对中美依赖 度的指标,然后结合相关区域一体化经济体与中美两国的政 治关系
20、,评估其在“韧性供应链”关键部门对中国的潜在替 代水平。2. 2投入产出表和全球价值链贸易本研究基于世界 投入产出表数据展开,主要测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贸易中的位置和中国在主要区域经济体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全球和 对美出口)。图1为将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分解为增加值贸易 和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图示。根据定义,出口国h (Home Country)的总出口 (Gross Export)可以被分解成国内、国 外和双重计算三部分,国内和国外部分均可以产生增加值, 双重计算亦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双重计算。其中,国内增加 值则可以进一步分为增加值出口 (VAXhP)和折返值(REFhP), 即出口国h出口到进口国P
21、 (Partner Country)、由后者再 出口并最终被h国吸收的增加值。而贸易总量中的全球价值 链贸易(GVC related Trade)则是所有非直接出口的总 和。在两国双边增加值贸易中,h国对P国的出口中有一部 分被P国直接吸收,不发生任何进一步的再出口。这一部分, 即是“进口方直接吸收的出口方国内增加值“(DAVAXhp)。全 球价值链出口等于h国对P国的总出口与P国直接吸收的h 国全部国内附加值的差值(GVChP=EXhP-DAVAXhp),而全球 价值链相关出口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前向 (forward)和“后向 (backward)两部分。后向全球价值链出口等于 外国增加值和
22、双重计算之和(GVCbaCkWardhP=FVAhP+PDChp), 而前向部分,则是出口国h供应给进口国P用以再出口的P 国国内生产部分(GVCforwardhp=REXhp+REFhp)o后向全球价 值链参与表明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嵌入了以前从国外进口 的附加值。前向全球价值链参与则表明一国的出口没有被进口国完全吸收,而是嵌入在进口国对第三国的出口中。前向 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高的国家普遍有两类,一类是大宗商品 出口国,一类是创新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国。图1双边总出口及全球价值用 图表来源:作者自制2.3数据来源在实证层面,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的 研究均依赖世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本文使用的
23、投入产 出数据来自亚洲银行开发的ADB MRIO数据库。该数据库 涵盖63个国家和地区和35个部门,包含了国际贸易中最主 要的经济体。ADB MIRO 一大优势在于数据更新到2019年, 这也意味着既可以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全球价值链进 行全面的核算,也可以核算中美贸易摩擦的短期直接影响。 在后文中,数据库中的63个国家被进一步分成中国和美国 两个单一国家,以及亚太、欧洲、北美和其他四个区域(表 Do亚太、欧洲和北美也是在现有文献中被认为有可能部分 或较全面地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供应链替代中国的三个区 域。其中,北美区域仅包含了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国家,虽 然经济体量上与其他区域差距较大,但鉴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韧性 供应 战略 中国 全球 价值链 中的 角色 定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