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从校长到老师,从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到刚参加工作 的年轻教师,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日渐加深的社会 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感受到了很大 的职业压力,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反应,他们容 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动不动就会对学生大发脾气, 不能很充分地备课,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更严 重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变得疏离和冷漠, 与同事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隔阂。心理学上把这些在职业环境中由于对长期的情绪紧张 和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 理、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之后
2、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 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 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还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 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 会的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其形成的 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特征所谓倦怠(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 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张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倦怠概念最早是由Freuden berger在1974年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 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
3、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 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 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这一 概念最早用于形容长期药物滥用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比 如情绪耗竭、动机丧失等。2随后,Maslach等人开展 富有成效与影响的持续研究,并对职业倦怠下了一个操作 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 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情 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3MaSlaCh认为 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 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
4、态。如果这种疲 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 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 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 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4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高压力的 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 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 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 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5简单地说,教师的职业倦怠 就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 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 交瘁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
5、低的一种现 象。6教师职业倦怠有六种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1)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表现为精疲力竭,易怒无 助,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2)人格解体,明显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拒绝接纳, 蔑视和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3)较低的成就感,工作常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 效,他们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 教学质量。(4)生理上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 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5)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 任务厌倦,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 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 物敏感度降低。(6)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得
6、过且过,仅仅满足 于完成任务,典型语言形式是“混饭吃”,害怕产生或避免 参与竞争,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感觉苦海无边,盼 望早日退休。二、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幼儿园教师方面,山东师范大学一项专门就首都幼 教职业倦怠状态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幼儿 园教师比例高达59. 5%,其中生理心理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 按被调查教师所选题目的百分比排序,幼儿教师的职业倦 怠依次表现为疲惫不堪(88.5%)、担心出(86. 7%)、焦躁不 安(65.9%)和常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65. 6%) o 过度劳累和对事故的担心使得多数幼儿教师身心疲惫,焦 躁不安。在中小学教师中荷泽市80
7、%以上的教师对自己工作不 满意,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改行。普遍的中小 学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 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 健康调查认为,当前我国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超过80%的被 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 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被调查教师 对工作不满意。12综合起来看,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的 职业倦怠都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产生了较大的不利的影响。三、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
8、以下方面的 原因。1、社会期望的压力。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社会对于教 师的要求非常高,被认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 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 有所下降,社会对于教师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正如威尔 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 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J这些过高的社会期望,往往使教师 压抑正常的需要,过分限制自己并关心种种细节,就有可 能变得拘谨保守、缺乏自信、内心压抑,身心健康大受影 响,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2、应试教育的的重负。长期以来升学率已成为我国各 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绩效标准。宏观上,国家提倡素质教 育,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和国家主
9、管部门的 评价并不一致。人们仍习惯于用升学率为标准来衡量学校 和教师的优劣。学校的升学率高,意味着生源有保证,学 校的创收就多,老师福利就有保证;评先进、发奖金、人 事调动等等都得拿升学率作硬参数,学校和教师自然想法 设法为提高升学率而努力,即使是属于义务教育范畴的小 学和初中也存在为了进入更好学校和相互间攀比的激烈的 竞争。微观上,以一般的主科教师为例,根据省、市课时 标准,一周12节课,外加自习辅导,周六、日补课,实际 一周约19至20课时。另外每天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若 是毕业班的教师工作量会更大、任务会更重。有时备课工 作和阅卷工作还要带回家去做。计算下来,教师平均每天 要把时间的85
10、%90%花在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事务上,几 乎没时间参与其它的活动或做自己想作的事情。学校为了 提高升学率绞尽脑汁,包括给教师施加行政压力,定升学 指标。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漫漫征途中,教师们心理上承 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时间处于身心疲惫状态。3、成就感的缺失。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俗话 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学生并不象工人生 产产品一样能够迅速地看到效果,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学 生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现,而且, 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的,它需 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得到体现,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 生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所以虽然教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
11、 但效果是很难显现的。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培养的学生 需要至少十年后(小学教师则需要的时间更长)才能看到 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效果。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 因而教师的成就感是很难得到体验的,这样就最容易产生 对职业的兴趣的丧失。4、地位低下的失落。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为了消 除对自己和自身周围环境的不明确性,会产生社会比较动 机,从而去寻求成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特别是和自己类似 的他人。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 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 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行业。 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 入了观望
12、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于 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5、环境单调的厌倦。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庭,很少有与外界相接 触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除了上课外,就 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这样就 使得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 烈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 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同时,由于或多或少 地缺乏校长或上级支持,使得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 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6、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无论从角色
13、 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 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 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许 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于是就产生了角色 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教学中表现 尤为明显。比如:某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与标准, 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但为了正面引导学生, 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向学生输灌与社会意 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当这些观点与学生的观点不相 一致时,教师就会对角色的价值观道理怀疑,从而导致个 人的价值观与角色的价值观的背离,最终引起他们对自己 职业的失望。7、对低
14、创造性低艺术性的厌倦。马卡连柯在论共产 主义教育一文中曾说:“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有权 拒绝创造吗?不能够,我们决不能拒绝教育工作中的创造 性。”16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严峻事实是:封闭性的教育 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艺术性之 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以为正是忽视了教育工作的创造 性和艺术性,将我们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 的重复,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了毫无个性的产品;对 自己的工作只想到量的累积,不追求质的飞跃。时间一长, 便失去了对工作的好奇心、新鲜感,不去求新求异求美, 一切只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有些教师工作时“目中无人”, 一学期下来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
15、;有些教师常年与书 店绝缘,仅凭一本教参去挖掘“微言大义”;有些教师把一 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 拒不沾边这些,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具体“症 候”。8、职业的危机感。一方面,由于国家多年实行计划生 育政策导致学生数量日渐锐减,教师精简已势所难免;另 一方面,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已成为名类人事制度改革的 基本原则,“铁饭碗”逐步被淘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 深化,教师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铁饭碗正在 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 使得众多教师心神不宁,恐慌不安J这使教师普遍感受到 了危机感。而且在新形势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 课程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小学教师 职业 倦怠 心理 归因 干预 策略 研究 课题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