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docx
《【讲义文稿】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区域比较优势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优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讲义文稿】区域t瞅优势视角下的生产t麻局化0.7;J G 寸 C9Z86O - ZeTrS 9e86O-ZSbS9 6666 666 0000000000666666600000000000000000 一一 一 ZZZZZZZCj(NZe(NrMZZeZ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T-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图1 19932016年中国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 占全国比重0.70.60.50.4 0.30.20.1OSTrS 9、006。一 NE 寸 1/9(-86 0-IZSTrS 9 6666 66 60。0。0。0111 66666 6 60000 0 00 0 000000000 一一一一一一(NrMZ
2、ZZe(N(NZZCM(NZZZZe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图2 1993 2016年中国南北方工业增加值 占全国比重平均水平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图3 2000 -2015年中国四大区域劳动力-资本禀赋比的演变0.850.8O 1- ZG 寸 IC9 86017 / 寸QCCPC二 C3 C二)C二)(二CD (13 C3MwOOOOooOOoOOO OO O。ZZZZCqZZZrMrqZZZrQec南方地区T北方地区图4 2000 2015年南北方劳动力-资本禀赋比的演变图5 2000 2015年31省份劳动力-资本禀赋比的演变摘要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若地区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到高量
3、发展体系。中国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中政 府的角色从主导、引导向参与不断转变。区域比较优势存在着动杰演化过程,地区生产力布局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将 会导致地区经济出现衰退,东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经济衰退极具代表性。高质量发展体系下的生产布局优化需要高度重视 区域比较优势,重新权衡地理距寓与规模经济以及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布局时,在地理距高与规模 经济的权衡中应当考虑企业辐射范围、空间层级布局以及重估规模经济;在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权衡中,应当因地制宜、 发展城市群经济以及空间联动高水平发展。关犍词区域比较优势;资源错配;布局优化;高质量发展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为中国
4、经济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从2003年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茶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再到2016年的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 中央政府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给予了足够重视和支持。然而,即便存在着一系列的区域优惠政策,东北地区经济衰 退的现象仍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甚至出现了加剧的迹象。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较好地解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为何会出现衰退。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生命周期, 在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区域的生命周期与地区的产业生命周期有着直接的关联(ThomPSOn, 1966)。比如, 经历了区域生命周期完整周期的英国利榭浦,最初通
5、过国际贸易海运事业的发展也从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但是,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集装箱的出现,利物浦的船坞和传统制造业急剧衰落,从成熟期进入到衰退期。在经历了产业 转型后,利物浦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复苏,重新过度到新的成长期。而东北地区的经济衰退与利物浦经济的衰 退是相似的,在产业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后,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也加剧了地区经济全面 进入了衰退。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东北地区经济衰退的大背景是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东北地区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导致原有的产业逐渐衰落,而新的产业又未能及时发展越来,从而导致当地的经济发 展陷
6、入了困境。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这也是为何各地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始终将产业规划作为重中之重的主要 原因。然而从现有地区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来看,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第一,地区产业同构现象极为明 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促使众多地区同时选择了以电子信息、计算机、 机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并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产业同构不仅造成了地区之间的恶 性竞争,更为关破的是引起资源的错配,并由此带耒了产能的过剩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地区间产业缺乏关联布局。 现有的地区产业规划中仅就本地的产业进行规划,在产业布局中完全不
7、考虑产业在空间上的前后向关联问题,由此导致 产业空间关联严重缺乏。空间经济学理论指出经济活动在空间存在广泛的关联,包括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流动,也 包括商品在空间的贸易。缺乏空间关联思考的产业规划会引起产业成本增加,从而不利于地区经济长期高效的发展。而 无论是区域间的产业空间同构问题,抑或是区域间产业缺乏关联,都将导致资源在空间上出现错配,从而与我国当前的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本质上而言,东北地区的经济衰退是因为东北地区未能就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换言 之,东北地区并未观察到区域比较优势在近几十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东北经济的衰退,大 量的人
8、力资本和劳动力从东北地区流出。2017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常住人口分别比上年减少10.5万人、15.6万 人和8.9万人,东北三省一年内总人口减少35万人。东北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但东北地区大量制造业 企业并未就这一变化做出快速反应。2017年,林毅夫团队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一经公示即引起了 广泛争议,而争议的聚焦点在于吉林省产业的“比较优势工资源的空间错配的确会引起生产效率的低下,而区域比较优 势又有着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如何在区域比较优势的视角下实现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则成为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所在。二、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历程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国家,是计划经
9、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对市场不足的有效干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 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布局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是一致的,关键在 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然表现为对市场不足的有效干预。1按照生产力布局的主体来划分,生产力布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属于宏观层面的布 局,主要是对全国的资源进行布局。第二,部门和地区生产力布局。部门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属于中观层面的布局,主要 是对产业在空间分布进行布局。第三,企业区位布局。企业区位布局属于微观层面的布局,主要是对企业具体的区位进 行布局。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因素众多,包括自然因素、人口因
10、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整体而言, 建国以来中国的生产力的布局出现了从“微观布局向中观布局,再由“中观布局至宏观”布局的演变;并且政府在生产力 布局中也逐步从主导向“引导”的转变,再由“引导”到“参与”的转变。(-)政府主导的生产力布局时期(1964-1978)新中国成立前夕,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以上(箫学青,1993)。为改变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20 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曾经有过大规模的生产力布局,即著名的“三线建设”生产力布局。从1964年至1980年, 中央政府举全国之力,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在“三线地区”大力发展钢铁、煤炭、电力
11、、有色金 属、机械、石油、化工、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并由此形成了成渝工业区、川黔滇工业区、关中工业区、兰州天水工业 区、武汉-大冶工业区、鄂西工业区、豫西工业区和湘中工业区八大工业区(周明长,2014)。2“三线速设”产业空间布局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确保我国产业安全的同时也积极地推动了区域产业平衡发展, 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前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方面,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多数是 在这一时期布局形成。布局以均衡1为主,主要目的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值得一提 地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建设”产业空间布局更多地以安全和原材料为主导,因而未
12、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其封地 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未发挥到极致。(二)政府引导的生产力布局时期(1978-1998)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出现了变化,布局以非均衡为主,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 向沿海地区区斜。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布局以政府引导为主,通过优惠的税收、外汇、土地等吸引外资。从1978年开始, 中央政府在沿海地区设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实施了一系列开放高地,极大地促进了外 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截止20世纪90年年代末,沿海地区吸引了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了 90%以上(Amiti and Wen. 2001 ) 3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一方
13、面增加了沿海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溢出效应促进制造业在中国沿海地区 集聚(文玫,2004)。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沿海城市多数巳经成为本省经济的领头羊,部分沿海省份也形成了双中 心的经济发展格局,如大连与沈阳、青岛与济南、宁波与杭州。整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除了对深圳地区有一定的直接投资外,更多地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劳动力成 本优势等积极吸引外资企业进入,从而改变了中国生产力的空间布局。而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在沿 海地区快速柒聚,市场的力量不断促进生产力在空间的重新布局。(三)政府参与的生产力布局时期(1999至今)从1999年至今,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则以“协调发
14、展为主,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地区 堀起等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伴随着区域援助和区域协调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9年之 后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的过程,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则呈下降趋势。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出台,再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都蜴起,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整体 而言,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主,政府更加偏向于宏观视角的生产力布局。领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进 入二十一世纪后沿海地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用工成本等都限制了沿海地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5、与此同时,中西部 地区和东北地区得到国家包括土地、财政等政策的支持,从而促进了中西都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05年开 始,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大规模地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地理格局。三、中国生产力布局的现状与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地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重心也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东南方向移动。尤其是 1992年之后,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加速了沿海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集聚,并吸引了金融等服务业或 者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陈国亮等,2012) . 52005年后,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 力成本等不断上升,部分制造业逐步地向中
16、西部地区转移。而2012年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通过调整得到优化,工业经 济重新得到焚苏。(-)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值值比重有回落迹象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二到2003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2004年的中部崛起,中央政府在短短的 五年的时间内连续推出三个广覆盖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数据上来看,三大区域战略的连续出台的确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 业经济发展产生了 一定的冲击。图1给出了 1993年到2016年中国四大区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5年前后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三大区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 重有着明显的拐点,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
17、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 正在不断地上升。值得一提地是,在2005年前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导致产 业大量的向我国内陆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在产业转移的带动下,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出现了大福的增长,增 长速度甚至远远超过沿海发达省份的增长速度。资源丰裕、要素成本低且市场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建立了 L批保税区、 “飞地”工业园,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等产业。但是,从2012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甚至出现了小幅回落,而东北地区的工 业增加值更是出现了大幅的下滑。相对于的是,从宏
18、观经济来看,这一时期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幅度也出现明显的下滑。 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从2005年开始逐步开始调控,随着大批量的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沿海地区的工业增加 值比重也出现了下滑。但是,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调整的深入,沿海地区的工业结构更加优化,这也是为何沿海地区 在2012年后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再次开始提高的重要原因。(二)南北方生产力出现空间差异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地国经济的不断衰退,中国生产力空间布局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印1南北问 题工中国区域的南北方差距问题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目前尚未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图2中给出了 1993-2016年期间中国南北方工业增加值占全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义文稿 讲义 文稿 区域 比较 优势 视角 生产力布局 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