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docx
《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树林1林中的树2树木中的纹路3廉菇4林中的鸟5谁吃谁6茅草与锯子自由研究第二单元池塘群落8鱼9蛙10龟和整I1.池塘中的植物12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13做个小生态瓶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公路14水泥与沥青15盘山公路16桥17车的运动18自行车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农田19常见的农作物20农作物与土壤21农作物与化肥22大棚蔬菜23防治病虫害自由研究1我们的身体(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教学目标1 .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不同的人牛.长情况有差异.2 .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3 .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
2、果科学孩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1.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5 .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尢成果.6 .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其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准符1 .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2 .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入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1 .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2 .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1)回顾四年级时时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E1.和测属方法.(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
3、量数据.(3)交流测星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3 .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现问题.4 .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情况的差异.(1)整理男、女生对比分析数据表.(2)讨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两个时期内的生
4、长情况有什么不同?(3)科学预测自己未来一年的身体变化.5 .课外拓展.(1)继续搜集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数据、照片等资料,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科学准确.(2)查阅资料,了解五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2林中的树(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1课)教学目标1 .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塘,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2 .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钝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辄气.3 .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4 .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时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己知结论进行推理.5 .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6
5、.敢于提问,乐于交流.教学准备1 .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2 .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卜.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3 .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I.问题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咏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笛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1. 了解海尔蒙的实骐1.(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
6、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1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绐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脸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全要的是学生在思考.)2.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1)演示实验:课
7、前将盆生长良好的大竺葵带进教室,选择片生长乩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白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险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3)课外活动:保护好教室里的实物植物.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做这个实验.第二课时1 .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请在家里做r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r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
8、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必: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
9、义.(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2 .总结与拓展.(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3树木中的欧第(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2课)教学目标1. 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2. 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术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3. 就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 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5. 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教学准符块仃明显坡路的木版.每组三
10、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观察记录表,仃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然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2 .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教师可以绐学生设计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3 .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D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
11、?你还有什么疑问?(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己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4 ./解年轮的形成.1)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思考: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哪些疑问?(2)交流.(3)为学生补充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5 .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花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如果只是简难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教册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
12、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2)观察:同个年轮的宽窄都是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样吗?(3)讨论:同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致可能与什么有关?(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潦.(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6 .课外拓展.(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I可学交潦.4篇(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相林第3课)教学目标1 .知道菸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屈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2 .认识胞资的特点,知道有的噌菇可以食用,有的鹿菇有毒.3 .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13、.4 .能通过观察发现庭菇的特点,比较落菇和动植物的异同.5 .能通过调查活动J解生活中的食用菌.6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教学准笛1 .收集关于庭硅、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2 .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废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3 .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庭延的资料.1 .导入.(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案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落菇?(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落菇的生活环境.(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颜菇的哪些知识?2 .观察磐菇.
14、(1)观察一个完整的藤皓.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必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2)用小刀把藤皓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3)交潦,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后,磐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4)整理观察到的喀慕的特点并记录下来.4 .认识蕤越属于真菌.(1)小组研讨:展延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2)交流,整理意见.(3)讲解:燃皓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屈丁真菌.(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5 .认识食用菌和毒菌.(1)提问:吃过潴菇
15、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腑菇?所有的旗菇都可以吃吗?(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美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潦.)6 .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第二课时1./解细菌和病毒.(1)猜猜.教师展示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猜?二、开展观察和实验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教师出示为各级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预
16、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待温度降低后,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接着引
17、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16盘山公路(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2课).教学目标1 .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2 .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并自觉地在实验中做到与同学默契配合.3 .通过辨析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到科学原理无处不在.教学准备关于盘山公路和教学图片、资料.各实验小组准备
18、测力计或橡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带有牵引小环的物体、四方的木块(或字典,用于搭建同一高度斜面).第一课时一、认识盘山公路,提出问题先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盘山公路的特点.从山底到山顶,没有直接修成一个直线的斜坡,而是在山间绕来绕去,形成“就山”之状,谓之盘山公路.自然地,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要修成这个样子?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通常学生都会谈到涉及坡度(不定是用这个说法)的理解,教肺则可以适时地介绍坡度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扫除理解、表达上的障碍.如果学生理解盘山公路这个“变形”的斜面有困难,就及时引出第二个生活中的事例,利用搭起的斜坡往汽车上搬运三:物.要通过寻找更
19、多的例子作支探,帮学生理解.二、研究斜面首先,要让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通过对利用斜面往汽车上运输更物,更好地帮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必要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演示,把盘山公路“拉直“,就可以得到个坡度更小的、从山底到山顶的斜面,从而区别直接由山底到山顶的斜面.然后提示学生把推测结果记录在书中的相应位置.其次,小组设计实脸方案.教师要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材料,或要求学生自备的材料,设计不同坡度的斜面,并明确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怎样做实瞪记录表;做直接提升成物的实验,看测力计的读数;做坡度不同的斜面(固定斜面的最高点,使用不同长短的木板搭建),做沿着不同坡度斜面提升重物的实验;如何读数等.实险方案不明
20、确,就会影响到后面展开的研究.但是,正如教材说明中所述.本课的实验材料在组建斜坡时仃多种组合方式,如果学生提出来,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如果探究的充分,一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这样,教师就应该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时的划分做灵活安排,不要过于拘泥于原有教学设计.各小组开展研究时,教师应放手让他们自主实验,随时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三、分析讨论斜面的作用先组织学生分析各组研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直接提升重物与使用斜面提升重物作比较,是使用不同坡度的斜而提升同重物的比较.如果出现个别组数据与其他
21、组分析的结论不吻合,则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做法,让其他小组用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进行解释,必要时可以让这个小组重新演示.四、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先让学生解释盘山公路以及利用斜面往汽车上搬运重物的理由.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运用到斜面的事例进行分析.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斜面的相关内容已经基本完成.开展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想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增强对斜面原理的形缴理解.比如体的直接登上约1米高的平台,然后用木梯搭成斜面,到达同样的平台,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如使用木梯到达同一高度的游戏,把木梯按照坡度大小不同设置成几组游戏,让学生体验用力的情况.或者教师设计包含仃斜面原理知识在内的目标游戏.1
22、6桥(邪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3课).教学目标1 .知道不同形状的桥梁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承受力、特点等方面并不相同.2 .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体会到模型的制作在生活生产中的积极意义.3 .能股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4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桥的模型.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柝的图片,每小组准备两个木墩,6张左右硬卡片纸,一次性杯子,若干国棋子.制作桥的模型时,学生按自己的设计准备相应的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里导激趣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桥,让学生讲一讲对桥的认识.然后提示他们说说家乡周国有哪些桥,
23、这些桥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通过生动丰宗的学习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栩栩如牛的桥的不同结构和特点,感受到桥梁的美.交流过程中,注Jg引导他们明确以下细节:在实验中如何确定两个齿轮的不同齿数,如何确定两个齿轮转动的网数,如何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记录哪些方面等.第三步是动手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发现,提解他们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有些发现学生可能自己并不会意识到,促进他们完成完整的实验,但不要过多地影响他们的自主研究.先完成实险的小组,应当提示他们把实验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分析,为后面的讨论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让各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鄂教版 小学 科学 上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55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