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简牍制度.docx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简牍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简牍制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时间年 月 日星期课题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简牍制度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书记制度的演变教学重点旋风装、鱼鳞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教学难点旋风装鱼鳞装的区别理论教学过程教法运用及板书要点中国书籍产生的时代很早,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 的书籍,由于所用材料及样式的不同,形成各异的书籍制度。 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 卷轴制度和册页(叶)制度。这三种书籍制度大体上代表不同 的历史时期,但也有交叉。商周的甲骨刻 辞、铜器铭文及后来 的石刻碑 M简牍制度Irl一、简牍的起源和历史简,是指竹木制成的简册;牍,是指木制的版牍。竹木是 我国最早的书籍材料。用竹木制成的简册,从古文字学
2、和历史 文献考察,可以肯定商代就已存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册”字, 也有“典”字。“册”写作“冲”、“珏1”、,咖”等,均象竹木II简编连之形;“典”则写作“巧”、“漫尸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引庄都说:“典,大册也J今人 认为象以手捧册置于架上。从甲骨文还知道,商代已把史官称 为“作册”,所以早期文献尚书中,有“王命作册”、“命 作册度”等语。尚书多士篇还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J 这都是商代已使用简册的证明。1木牍至于版牍,文献记载周代已使用。周礼司民说:“掌 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等等。但由于年代久远,朽蠹 殆尽,商周的简牍至今没有实物发现。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出土 的简,最早的属战国前期
3、。商周的简牍典册,最初还不等于后世的书籍。最早的典册 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尚书的C 两WB武已 国QL *x*r-唱:E八盘庚篇,大致就是商王盘庚动员迁都时的讲话记录;周 书部分,也绝大多数是统治者的诏令训诰。史官将重要的史 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加之春秋以 前,史官垄断了著作权和典藏权,这些典册不是一般人所能见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 墓楚简教法选择讲授到的,因此都还是文书档案性质,不是真正的书籍。另外,西周至春秋时,还产生了许多诗歌作品,收集起来 以配合舞乐,就成为后来的诗经;用蓍草占卜的卦辞、爻 辞,收集起来以判吉凶,就成为后来的周易;贵族之间通
4、行的礼仪,收集起来以节制行止,就成为后来的仪礼,等 等。这些东西的收集整理者本是贵族中有文化的“祝”、“史” 之流,写于典册后也由他们掌握,一般人同样不能见到,所以 最初也都是文书档案性质。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开始从祝史 的手中下移到民间。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修订六经,并用以在 民间传播文化知识。这样,书、诗、易、礼、春秋 之类,就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正式变成了供人阅读的 书籍。到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们纷纷著书立说,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 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春秋战国以前的书籍,大多写在简册上,也
5、有的写在缭帛 上。简册与帛书、纸书的存在,有一个相当长的交叉时期。此 外,两汉时期虽然发明了纸,但简牍、缭帛与纸,几种书写材 料仍然混杂使用。直到东晋,官府公文、户口黄籍等还常用简 牍书写,以示庄重。二、简牍的形制二十年代,王国维和马衡先后撰写了简牍检署考、中 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两文,对简牍乃至帛书的形制多所论 证。由于此后特别是近年来简牍实物的不断发现,王、马两先 生的考证大多得到了证明,而其中的小疵微瑕,也有了补正的 依据。简牍形制的书,固然主要以竹木为载体,但个别也有用玉 石的,如“侯马盟书”。这些盟书写在玉石片上,形状类似圭、 璋,也颇似简片,大多用朱笔写成,少数则为墨书。用竹制简,
6、首先须将竹竿截成段、劈成竹片,然后刮削修 治成狭长条的简片,亦即古书中所谓“截竹为简,破以为牒”。 简原有青皮的一面称为“缁青”,另一面称为“蔑黄”,文字一 般写在“蔑黄”的一面。新竹水分多,易朽烂变形,所以还必 须烘干水分,这叫“汗青”、“汗简”,也叫“杀青”。“杀青” 后的简,就可用来写字了,所以后人常用作书籍的代称,后来 人们写定书稿,也称为“杀青”。在干燥少竹之地,常用木材制简。制简所用木材,多半是 白杨木、柳木、松木,因其色白、质软,易于吸收墨汁。制作 方法大体与制竹简相似。马衡马衡藏碑印侯马盟书“刘向别录云, 杀青者,直治竹作简 书之耳。新竹有汗, 善朽蠹,凡作简者, 皆于火上炙干
7、之。陈 楚间谓之汗,汗者去 其汁也。吴越日杀, 亦治也。“东汉应劭 风俗通把单根的简编连起来,就是“册”,古书里也常写作“策”。 编连简册,有时用韦(熟皮条),有时则用各色丝绳。据古籍 记载,古代孙子书用缥丝绳编,穆天子传用素丝纶编, 考工记用青丝绳编。上下二道编,是古人编册常用的方式。 如果竹木简册较长,也有用三道编、四道编甚至五道编的。简上的文字,经常是先将空白简编连成册,然后书写。已 经发现的竹木简册,许多编绳虽已朽坏,但编痕处常留有空白, 正是书写时避开编绳的结果。当然有的简册是先写好后编的, 如永元兵器簿。简上的字过去传说是用漆书写的,但已出土的简册上的文 字,几乎都是用毛笔蘸上墨汁
8、书写的。随同简册,人们还发现 过战国、秦及汉代的毛笔、墨、砚等文具,这就更加有力地证 明所谓漆书写简,只不过是一种误解。过去还传说用刀在简上刻字,恐怕也是一种误传。考古曾 发现铜锯、鳞、刀、削和简等物,但这些都不是用来刻字的。 “削”或“削刀”,古称“书刀”,则是删改文字的用具。汉刘 熙释名释兵说:“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J所 谓“刊削”,指简上文字如有错谬需改动时,用书刀刮削,以 补写新字。所以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修春秋,”笔则 笔,削则削每根简上的文字,多少没有一定。大多数只写一行字,也 有写两行的。每简少的只有几个、甚至一、二个字,多的则有 数十字。文字的书写格式,有的上下两端留有空
9、白,如同后代 书籍的天头地脚;有的则自上而下写满文字,两端不留余地; 有的一根简上下分为数栏书写,此外还有图表等形式。简册的长度,王国维、马衡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认为视 书籍的性质、内容有所区别。依照汉尺的长度,战国两汉的简 最长为二尺四寸(约55厘米多),用以写六经及传注、国史、 礼书、法令,即说文所说的“大册”之“典”;其次为一 尺二寸(约27厘米多),用以写孝经等书;最短的八寸(约 18厘米半),用以写论语及其他诸子、传记书籍。因为战 国尺制,有一种相当汉尺八寸,所以汉尺的二尺四寸、一尺二 寸、八寸,分别相当于三尺、一尺半和一尺,所以“二尺四寸 之律”,汉人或称为“三尺法”、“三尺律令”
10、;而八寸之“诸子 短书”,也有被称为“尺籍短书”的。上述简册的长短制度,从已发现的汉简看,大体上存在, 只是并非十分严格。汉以前的简册,长度似乎并无严格规定。版牍是与简册形制不同的书写材料,由长方形木板制成, 两面削治平滑,以供书写。文献中或称为“版”(也写作“板 或称为“牍二版牍,一般不用于抄写书籍,而用于公私文书、信件。二 尺之牍,用以写檄书诏令;一尺五寸的牍多为传信公文;一尺 牍多用以写书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五寸牍多为通行证, 是通过关卡哨所的凭证。此外汉代天子诏书,还喜欢用一尺一 寸之牍,所以汉代文献中常有“尺一板”、“尺一诏”、“尺一” 等语。永元兵器薄大者为经,小者 为传记。
11、论衡量知工于版牍较宽,比起狭长的简,更适于作图,所以古代的 地图常常画在版牍上。后来人称标明国家的领土区域的地图为 “版图”,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木牍用作书信或是诏令公文,需要传送到外地,就要加上封缄。这时上面须用一块较小的盖 板,叫“检”;上面写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叫“署再把 两块木版用麻绳或蒲、蔺等草索捆扎起来,在绳结处加块粘土, 提上印章,叫“封这块有印记的粘土就是“封泥有时盖 版的背部隆起,上刻扎绳的槽口,再在绳上加封泥、用印,这 就是汉人所说的“斗检封”。朝廷大臣向天子奏禀事由,为了简洁明了及防止遗忘,常 写在一块比牍狭小的长方形小木板上,汉人称为“奏”或“奏 牍二后世则常用玉石或
12、象牙制成,其形略曲,两端稍窄,称 为“笏版”,但并不在上面记事,逐渐演化为一种装饰物。一 方版牍,最多的可写几百字。但由于往往是单个使用,比起编 连而成的简册,文字相对短少,不能包容太多的内容,所以一 般不用作书籍材料。不过,版牍也常常与简册相辅为用,如同 书籍总目,记述简册内书籍、文章的篇题、篇数等,这是近年 来考古发现的木牍的另一种用途。三、简牍制度的影响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 有很大影响。简册形制的书,其编连长度要视书籍内容的长短 而定。但如果太长,抄写、阅读和收藏都不方便,因此就需要 分成若干“篇”。每一篇往往是由若干支简编成的一册,然后 合为一书。古书还有
13、不少作非一时,成非一手,原本就是单篇 别行,后来才收集成书的。篇”与“卷”同时使用。“卷”指卷轴形制的帛书,“篇” 即指简册。简册之“篇”,内容上或是一意相贯,或是以类相 从,大多自成段落,这正是后世书籍文章分“篇”的由来。同 样,后世的长篇巨帙往往分成若干册,也正肇始于简册各篇之 “皿” 知T O古代的书籍,许多本无书名和篇名,或者有篇名而无书名, 出土实物多有所见。如果书名、篇名都有,简册中往往是篇名 (小题)在上,书名(大题)在下。这种标著方式,早期古籍 中还采用,后来则改为大题在上、小题在下了。考古资料中还 发现这样的情况,全书书名写在最末一简的背面,如睡虎地秦 简封诊式,这在后世书籍
14、中很少见到。简册的篇名书写格式,考古发现有多种,其中对后来书籍 形式影响较大的有:L篇名单独写在篇首第一简的正面,正文从第二根简开始 书写。这种篇名在正文之前的格式,后来成为通用的一般格式。2.篇名写在篇首第一根简的背面,正面书写正文。这种格 式与简册的收藏方式有关。简册书写完毕,往往是卷成一束放 置。卷的方向是由左到右。这样,写在篇首第一简背面的篇名 就正好显露在外,查阅方便。这与后来书籍都要在封皮外写上 或印上书名,作用是一样的。由简册的卷起收藏,还令人想到, 后来卷轴制的帛书及纸卷所以卷起收藏,固然与其质地柔软、 便于卷舒的性质有关,但恐怕最早也是受了简册卷起收藏的方法的启发。3 .简册
15、的开头两根简不写正文,篇名有时写在其中一简的 背面,作用与上述第2种相同;有时也写在空白简之后、正文 的前边。这篇首的两根空白简,称为“赘简”,作用是保护后 简少受磨损。后来的帛书、纸卷,前面也都留有空白,以免后 边的文字部分受损,显然是沿袭简册的遗风。后来册页制的书 籍,封面及封底内往往留有一页至几页的空白护纸,称为“护 页”或“副页”,也是受了简册形式的影响。4 .篇名写在篇末最后一简的文字结束处,或是写在最后一 简的背面。这种篇名在正文后的格式,在早期古籍中常见,但 后代书籍中则很少见到。如礼记乐记,据史记乐书 及唐张守节的正义,原本有多项小题,今天的通行本(如 十三经注疏本)中大多不存
16、,但子贡问乐一篇的篇题 尚在,而且正在篇末,从此可窥知古书旧貌。简册篇名还有标在篇中每条文字之后者,如睡虎地秦简 秦律十八种。简牍制书籍的篇名,除于简册中标明外,还有另外集中写 在木牍上的。这种篇题木牍,近年来时有发现。如银雀山一号 汉墓,随同简册一起出土的还有木牍和木牍残片,经缀合以后 的五件木牍,都记载着与汉简相应的书籍篇名及篇数,其中包 括孙子兵法和守法守令十三篇的篇题木牍。因为二号 木牍的中腰两侧各刻有小缺口,以便系绳,而木腰中也留有清 晰的系绳痕迹,可见这些篇题木牍,原本是系于简册之上的, 就是简册书题的目录。后世书籍,正文之外莫不有目录或总目, 追始溯源,简牍制流行时就已发端了。用
17、许多简编连成册,书写文字也就有了天然的界栏,可以 保持整齐、清晰。后来的帛书、纸卷,虽然也有不用界栏的, 但大都画出界栏,以便使文字整齐和美观。帛书中还有用丝织 出界栏的。后来雕版印刷的册页制书籍,也莫不有界栏,这应 当也与简册的形制有某种联系。因为简册总是用各种编绳编连的,翻阅既久,即便再结实 的编绳,也不免散断,所以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绳 一旦散断,原简的排列顺序极易混乱,书籍或文章的内容也就 颠倒错乱了,所以在今日的考古发掘中,辨别散乱的简册顺序、 正确排出书籍文章的前后内容,这是件极为繁难的工作。古人 更是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稍不留意,就会排错一处两处,甚至 脱落了一简两简。如果一
18、部书的乱简再和别种书简混在一起, 清理就更为困难。因此简牍制的书籍,“脱简”或“错简”的 情况经常出现。汉书艺文志就说:“刘向以中古文(尚 书)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 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 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简牍制书籍的 “脱简”、“错简”情况,后来书籍形制变化时,往往依旧流传 下来。其间虽然经历代文人学者的研究、校勘,被纠正了不少,但仍有一些存在于流传至今的古书中,或是还没被发现,或是 虽有觉察但无从校正,因而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说, 简牍制度对书籍内容的影响,直至今日也还远未消失。卷轴制度卷轴制度书籍,包
19、括帛书和纸卷书两种形式,它们有共同 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现分别论述如下。一、帛书的起源和历史帛书是写在绿帛等丝织品上的书籍或文章,它的出现,晚 于简册。简册虽然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制,长时期内广泛使用, 但有不少缺陷。除了因编绳散断,容易导致“脱简”、“错简” 外,书籍也很笨重而不便阅读。如与简册相比,丝织品的帛书 有不少优点:绿帛质地柔韧,吸墨性强,既便于书写,又可随 意卷舒,阅读和收藏都比较方便;帛书的分量很轻,携带方便; 帛书的篇幅宽长,书写时可据书籍内容长短裁剪,又不会有简 册散断错乱的毛病。因此,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用绿帛写书, 并在很长时期内与简牍并用。帛书究竟何时开始出现目前尚难
20、确考。不过在春秋末期至 战国文献中,已时有记述。论语卫灵公说:“子张书于绅J “绅”,说文说是“大带”,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 是下垂的带,总之是一种丝织品。墨子明鬼篇说:“故书 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说得更为明 确:“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 之于策,通之诸侯。”如果其言可信,那么在公元前七世纪的 齐桓公时代,就有帛书了。所以王国维认为:”则以帛写书至 迟亦当在周季J由于丝织品比竹木更易朽坏,目前考古发现的帛书,大多 出于汉代,先秦的极少。秦汉以来,绿帛更普遍地应用于书写, 汉书艺文志中已有相当多的图书用“卷”来统计,其他 文献也常有反映。东汉末年董
21、卓作乱,挟献帝西迁长安,把洛阳城内东观、 兰台、石室等处所藏绿帛图书抢出,“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 为滕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可见汉代朝廷收藏的帛 书十分丰富。魏晋以来,纸虽已普及,但缭帛仍用为书写材料。用纸不 及用帛高贵、郑重,所谓“素贵纸贱”,是东汉以来就有的风 尚。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胡冲吴历也说:“帝(魏文帝) 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J直到唐代,仍有人用绿帛写书。雕版印刷发明以后,丝织 品不再用作书籍材料,但封建皇帝的诏书、圣谕及画家作画, 也还常用绿帛。直到今天,绢帛仍然用于绘画。总起来说,春 秋以来开始用缭帛写书、绘画,西汉时期普遍使用,魏晋以后 仍然有
22、人使用。但由于丝织品价格昂贵,不能像竹木及纸那样 广泛普及,所以帛书始终未有一个独立使用阶段。它的前期伴 随着竹木简册的盛行而兴起,后期则伴随着纸书的兴起而衰落,从公元前四、五世纪到公元后三、四世纪,大约有近千年 的时间。二、帛书的形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丝织的国家,早在商及西周, 养蚕业就已相当发达了,因此丝织品的种类繁多,用途也越来 越广。清汪士锦释帛说,帛有六十多种。可供书写的帛有 数种。古籍中对各种不同丝织品所下的定义,多半并未明确指 出各自的不同,大致是以颜色的不同及质地表面的精细、粗糙、 轻滑、厚重等分门别类的。帛的长短不一,一般说来,标准尺度是40尺,所以在40 尺内,不需健
23、接。但抄写书籍时,还要根据内容长短剪裁或缝 接。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一说:“古者以绿帛,依书长短, 随事截之。”所以帛书的长度,短的有一尺至数尺,长的则有 数文,东汉董卓的官兵因此用来做滕囊和帷盖。帛书的宽度, 古籍记载以一尺为常制,但根据考古实物,实际上并不一致。 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东汉初年绿帛书信,其一约9厘米见方, 另一件长15厘米,宽6.5厘米,可见帛书宽度也是经常根据 需要来裁截的。帛书的书写格式,往往仿照简册。开卷一般留有空白,如 同“赘简如果有书题,一般也是大题在下,小题在上;也 有篇名在卷末的,标明“右几章”。较长的帛书,有时一种书 写完以后,并不截开,从另一行开始接抄别的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书籍 制度 简牍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