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XU-刖S第一章基础与形势第一节规划基础第二节问题与挑战第三节新的要求与任务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愿景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目标愿景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本策略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第一节强化底线约束和空间管控第二节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第四章营造兴旺和美的农业空间第一节农业空间格局和管控要求第二节“三位一体”推进耕地保护第三节优化南粤精细农业的空间布局第四节助力岭南精夷乡村建设第五节促进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第五章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2第一章基础与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
2、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r显著成就,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一节规划基础广东位于我国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和水资源丰富,陆海兼备、自然条件多样。北部以南岭为主构成的山地,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多为冲积平原和台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广。南部海岸线绵长、海域辽阔、海湾优良、滩涂广布、海岛众多,开发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提供了良好支撑。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国
3、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日渐清晰C全省初步呈现以珠三角为核心发展引擎,以粤东、粤西沿海经济带为发展主战场,以北部生态发展区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核一带区”区域发展格局。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人口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内部联系高度紧密,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湾海域和潮汕南澎列岛海域七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建设。开展勺嘴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种群监测,对鳄蜥、建、黄腹角雉、英德睑虎、中华穿山甲、中华白海豚、绿海龟、小灵猫等具有广东特色的珍稀濒危物种开展专项调查和建立监测网络,根据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和受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加强红火蚁、薇甘菊、
4、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构筑全球候鸟和珍稀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加强汕头韩江-格江口、汕尾海丰、惠州考洲洋、深圳湾、广州南沙-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淇澳、江门镇海湾、阳江海陵湾、茂名水东湾、湛江雷州半岛东西两侧海湾、肇庆星湖等全球候鸟迁徙路线重要节点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广东沿海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上重要停歇点和越冬地的作用。重点推进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将重要湿地节点和水鸟集中分布区联为一体,拓展水鸟分布空间,改善水鸟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环境质量,打造“候鸟湾区”。对候鸟栖息地和迁飞通道实施空间管控,风力发电等设施布局应避让重要栖息
5、地和迁飞节点。加强小灵猫、中华穿山甲等大中型哺乳动物迁徙廊道建设,畅通蒯鱼、花鳗鲫等水生生物涧游通道,构建珍稀野生动物迁徙廊道体系。高水平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国际红树林中心。高质量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积极推稳定,森林蓄积量大于6.2亿立方米。大力推进国家石漠公园建设,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粤东、西江下游、粤北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以万里碧道建设和美丽河湖行动为抓手r实施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开展重要湿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河湖水域岸线整治修复,规范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大珠江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北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跨界河流水污染联
6、防联治机制。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构建水网湿地连通、景观特色鲜明的湿地公园网络,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以“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贯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滨海湿地恢复、魅力沙滩建设、生态海堤建设、生态岛礁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自然岸线保护和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在不影响河口行洪纳潮安全前提合理确定红树林选址及种植方案,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细化落实国家部署的“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结合广东实际,以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修复退化及受损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
7、定性、持续性为目标,实施南岭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粤港澳大湾区外国丘陵浅山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蓝色海岸带保护和修复、万里碧道和流域重点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育,培育大径材(大径级林木),开展人工纯林乡土阔叶树改造,增加森林蓄积,不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具有碳汇功能的天然湿地、泥炭地的保护。保育蓝碳生态系统,发展海洋低碳技术,支持可持续性海洋牧场建设,有序发展海水立体综合养殖,巩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形成绿色低碳的空间布局。倡导低碳生态的空间布局理念,加强综合交通设施与城镇空间布局的协调,规
8、划布局区域水系廊道、通风廊道、生态廊道,完善城镇密集地区的开敞空间系统的生态功能,引导形成疏密有致的组团式、开放型空间布局形态。第三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高地。以“一核i带一区为引领,优化全省产业空间布局。珠三角核心区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幼,积极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环珠江口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发展组团和产业重大平台建设,优化形成“走廊+组团+平台”的网络化产业协同布局模式;。沿海经济带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以港口和临港经济区、临港新城为载体,做大做强临港临海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
9、聚区,打造世界级沿海产业带。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据点式”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工业产业平台,着力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各类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与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挂钩制度。强化资源要素约束,制定企业腾退或入园标准,大力实施“退散进园、退污进绿、退低进高、退劣进优”工程。坚持城产融合,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配套的深度融合,加强开发区公共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保障,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比例,适当增加生活性服务业用地供给。强化空间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平
10、台发展能级,重点支持条件成熟的经开区、高新区以及省级产业割转让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成长空间。第四节支持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立足“人地挂钩”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布局。结合城镇体系布局,建立与人口规模和结构相匹配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统筹考虑省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需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打造承我全省人口增长的主要载体。集中空间资源提高地市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引导人口有序集聚,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统筹存量和增量空间,完善城乡生活圈的公共服务和便民商业设施配置,对各地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设施空间“应保尽保”,合理保障殡葬服务设施用地。
11、分区域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针对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问题,实施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措施。加强都市圈高等级设施建设和空间预留,提高国际性和区域性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支持珠三角和粤东等“人多地少”地区通过存量用地再利用等方式补齐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短板。支持粤西地区顺应城镇化趋势加大医疗、文体和社会福利等设施供给力度。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提高医疗及社会福利设施配置水平,鼓励探索设施功能转换和复合利用,提升设施使用效率。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设施跨城互补共享。加强土地资源协同配与城市发展不确定性,通过指标预留、空间预留、功能预留等多种手段做好规划留白。多措并举实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以人地挂钩
12、为导向保障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合群众刚性和改善型居住需求以及相应的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及其用地需求,合理调整每年新增供应住宅用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对人口净流入地区特别是珠三角核心区,审慎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加强城镇密集地区居住空间与区域性交通枢纽、产业空间协调布局,实现区域性的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针对青年人群、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等各类群体的住房保障需求,合理提高新增供应的保障性住房用地占新增供应住宅用地比例,多途径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住房和军队安置住房用地供应。第七章打造开放活力的海洋空间充分发挥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作用,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空间保护与利用,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维护绿色
13、安全海洋生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第一节海洋空间格局和管控要求立足海岸线、河口海湾和海岛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海洋空间格局统筹优化海洋空间布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形成开放活力的海洋空间。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在严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陆域与海域、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加强对红树林、盐沼、重要河口等陆海连续分布的特殊空间保护,科学布局产业、居住、游憩空间,促进人海和谐,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实施分区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合主体
14、功能区定位和地方实际,优化海岸带分区管控和岸线功能、海岛分类管控,增强海洋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能力。一提升海岸带品质和功能。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构建通山达海、城海相融的滨海景观体系,统筹航运交通、能源矿产、渔业养殖、基础设施布局,增强海岸带综合承载力,推动海岸带高质量发展。优化近岸海域利用布局。完善围填海总量管控,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存量围填海优先用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国防建设等四类项目。合理保障产业用海需求,统筹设置海底管廊登陆点,提高近海空间利用效率。第二节支撑建设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以湾区引领沿海经济带发展。全面协调陆海资源开发、产业布局、通道建设
15、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提升“六湾区一半岛”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强化沿海地市的现代海洋城市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湾区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更具活力、魅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建设,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培育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推进海洋优势产业集中集约布局,拓展新兴产业后备发展空间,强化潜力产业基础空间保障,重点支持打造海洋油气化工、海洋旅游、海洋清洁能源、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等五个千亿级以上海洋产业集群,统筹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沿海产业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基地、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跨区域海洋创新创业等涉海自主研发平台建第四节共筑绿色安全
16、的美丽韧性湾区建设“北屏南湾、蓝心碧廊”的生态安全体系。筑牢大湾区北部连绵山体生态屏障,重点加强天露山、鼎湖山、南昆山、罗浮山、莲花山等外围山体保护。共建南部美丽蓝色海湾,以沿海基干林带、滨海湿地、重要河口、海湾、海岛为主,以大亚湾、珠江口、黄茅海、广海湾等地区为重点,全面强化海岸及近海海域生态防护功能。以狮子洋为中心共育湾区生态蓝心,出海口向北以广州番禺、南沙-东莞水乡为主体共同打造绿色生态水网和都市亲水空间,向南依托伶仃洋海岸建设国家海洋公园。构建互联互通生态碧廊,依托东江、西江、北江等主要水系,建成,碧道+风廊+绿道”的复合型廊道体系。形成“绿意融城、便捷可达的开敞空间体系。依托广州白云
17、山、帽峰山、佛山皂幕山、大南山、江门古兜山、中山五桂山、深莞惠邻接地区的银瓶山、大岭山、塘朗山、清林径、白云嶂等生态绿核,打造具有“区域绿肺”功能的开敞空间。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利用大面积连片开敞空间打造“城市绿心构筑“绿色安全、弹性灵活”的韧性支撑体系。加强与港澳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定期开展湾区气候变化影响预测与风险评估,联合应对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分级分类分区明确风险防范与治理措施。加强湾区滨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第十一章支撑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支撑“双循环”的陆海大通道,加强区域协
18、调联动发展,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第一节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建设面向东南亚、欧洲、远东地区的国际陆路大通道,加快推进川贵广-港澳-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广州国际港公铁联运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深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东莞常平铁路进出口货物装卸点建设,支持湛江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海铁联运效能,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体系建设,以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江海直达等为重点,构建立足粤港澳、辐射
19、亚太、而向全球的水上物流大通道。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强化资源要素支掾,积极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加强对广东自贸试验区的空间保障,积极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大力发展特色合作平台,加快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惠州潼湖生态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完善东联闽浙沿海城市群、西接北部湾城市群、北通长江中游城市群、南衔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省际交通网络,强化与国家重要城市群间的多通道布局,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重要城市群及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物流枢纽的联系,保障南
20、部海洋经济圈与内陆腹地交通网络提升能级的用地用海需求,构建深度融合、协同共享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广东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共同推动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珠江流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珠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省际协作。协同推进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建立健全滇黔桂湘赣粤六省(区)环保协调和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与广西、湖南、江西等携手推进南岭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共同加强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产业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等建设,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等省际平台建设
21、,支持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加快建设干支衔接、区域成网、江海贯通的珠江黄金水道,推动珠江水运安全高效发展。强化区域旅游协作,共建“粤桂画廊”与黔粤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发挥湛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大国家战略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作用,支持湛第十二章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水平以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水平,建设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示范省,在统筹资源保护和利用上走出具有时代特征、广东特色的新路子。第一节加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筹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
22、革。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推动经营性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用益物权分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地下空间、海域产权制度体系。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构建地方政府代理行使所有权的工作机制,编制省级以下政府代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资源清单。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估监测,统筹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构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推动建立能够反映所有者权益、市场供求关系
23、、发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对垄断环节的价格监管,建立健全定价成本监审制度和价格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决策程序一矿种探矿权采矿权出让登记同级管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而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缩小土地征收范用I,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制定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坚持同地同权同责,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权”分置,健全宅基
24、地权益保障方式,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创新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将营利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用地纳入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带项目”“带方案供应模式,探索建设只租不售的标准厂房。探索发挥金融创新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助推作用。建立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标准调整机制,健全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市场化出让制度。探索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新机制。建立
25、省、市、县、镇、村五级耕地保护网格化和信息化监管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耕地保护网格化基本管理单元,推行耕地日常巡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耕地保护监督,推动耕地保护监督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实行耕地恢复项目全流程监管,强化恢复耕地后续管护,确保恢复耕地长期稳定利用。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完善市场化路径,通过市场配置和市场交易,推动生态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林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等可直接交易类生态产品的价值。改进政府型路径,探索建立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政府与市场混合型路径,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等方式,培育交易主体,引导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实现“森林覆盖率碳排放
26、权、林权”等资源权益类生态产品的价值。第三节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方式。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人地挂钩。增减挂钩”“增违挂钩”“增存挂钩”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机制。加强闲置土地调查摸底和处置工作,鼓励通过依法转让、合作开发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工业用地。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监测监管和考核评估制度,构建产业用地节约集约监管的共同责任机制,实施建设用地批后全过程监管。强化重大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刚性约束,新上项目应达到国内同行业当前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水平。土地开发利用应符合相应规划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建
27、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空间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标准厂房建设的土地供应。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和战略储备.实施节水行动,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到2025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加快农业、工业和城镇等重点领域的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实施水资源战略储备,推进大湾区平原水库体系构建和地卜.水底储备,在广花盆地等水资源丰富地区,利用地下含水层增加水资源储备。充分利用河湖和低洼地区,拓展水资源调蓄空间,增蓄雨洪资源。加强湛江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林地和湿地资源。推进大径材(大
28、径级林木)资源培育,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合理布局特色经济林基地,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禁将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不得擅自将公益林改为商品林,及时足额征缴森林植被恢复费,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资源。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的管理制度,全面停I上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转变湿地资源利用模式,拓展湿地在雨洪调蓄、水质净化、自然教育、文化展示、生态体验、休闲游憩等方面的功能,促进湿地可持续利用。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建立实施海岸线占补制度,探索建立海岸线指标交易制度。促进临港工业向岸线纵深布局,严格控制单体
29、项目占用岸线长度,提高单位岸线利用效率。分类整合盘活低效、粗放、闲置港口岸线,提升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效能。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推行近海捕捞限额管理,稳定近海和滩涂养殖规模。积极探索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加快完善海域使用权权能,结合跨海桥梁、海上风电、海底管道、海洋油气资源、核电取排水口等差异化用海需求细化立体分层用海规划设计,推进海域资源多功能立体化利用。全面实施海砂采矿权和海域使用权“两权合”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强化能源节约和清洁利用。加强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落实能源消贽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实施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管理。加大风电、沿海核电、光伏发电和潮汐能、
30、波浪能和潮流能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并逐步推进商业化开采。完善能源和煤炭消费统计、节能标准、能耗效率考核体系,提高节能低碳产业支持力度,健全节能低碳产品和技术装备推广机制。至203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35%以上。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重点调控铸、稀土矿种的开采总量,严格实施采矿权准入管理,落实采矿权、采石场数量控制指标。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韶关凡口铅锌矿区等15个国家规划矿区建设为重点,引导矿山企业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经营,打造新型现代化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区。以韶关市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全面推进绿色
31、矿业发展。第四节积极推动三旧改造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三旧”改造。强化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对存量空间资源再利用的科学统筹与整体谋划,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存量空间开发利用效益,明确“三旧”改造规模、布局、时序,合理划分开发强度分区和改造策略分区。衔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合理划定“三旧”改造单元,编制改造单元范用内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以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为重点推进存量工业用地盘活。统筹产业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加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完善集聚区周边生活服务配套,推动改造区域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32、打造高品质工业集聚区和城乡融合发展区。规范规划用途兼容性管理,支持存量国有工业用地转为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以政策创新提升“三旧”改造效能。加大政策创新和扶持力度,支持通过政府补助、异地安置、容枳率异地补偿等方式进行区域平衡,推动解决旧城镇、旧村庄改造项目拆迁成本高、利益难平衡的问题。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通过混合改造、土地置换等方式实现连片改造;支持探索对创新创业载体根据土地权利受限情况实行差别化地价,降低其用地成本;支持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在存量土地利用、三IEr改造等方面先行先试。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管理的法规
33、政策体系,强化规划传导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坚持“多规合”,强化规划严肃性,规划经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
34、违规变更。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培训,防止换一届党委和政府领导改一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充分发挥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的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研究全省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政策和制度;审议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需报国务院或省政府审批的跨行政区域或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省政府制定其他需要审议的国土空间规划:审议全省“三区三线”等控制线的统筹划定工作并监督实施。完善部门联动机制。行国土空间规划由省政府组织编制,省自然资源厅具体承办。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
35、程中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兼顾军事设施保护需要,并按照规定书面征求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涉及空间利用的某一领域专项规划,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建立.编制实施省国土空间规划的共同责任机制,省直各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涉及空间布局相关规划的协调和管理,制定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政策。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完善规划实施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围绕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重点完善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编制审批与实施管理的相关法规,研究制定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保障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逐级落实有据可依。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目标,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出台资源、生态环
36、境、产业等领域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政策预期和导向,同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I1.O规划实施合力。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建立由省、市、县、乡镇四级,包含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规划构成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空间格局和重大任务,通过指标控制、分区传导、底线管控、名录管理、政策要求等方式,逐级落实到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并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要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编制,详细规划要遵循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其他相关规划应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安排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健全国土空间用
37、途管制制度。加强陆地海洋、地上地卜.、城镇乡村空间统筹,建立健全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分区和用途,制定不同空间、不同用途的转换规则,明确转换方向、条件和管理要求“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主要采用“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方式进行管理,城镇集中建设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总体和单项指标严格管控。在城镇开发边界外,按照主导用途分区,采用“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重要海域和海岛、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健全完善用途管制全周期监测、全过程监管机制,对用途管制实施情况实行监督考核。I1.1.加强重大项
38、目用地保障。制定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项目清单与年度重大项目自然资源服务支撑清单,建立完善用地用海保障机制,加大国家重大项目用地用海保障力度,优先保障国防设施的建设。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重大项目布局协调与用地保障机制,协调项目选址、布局、规模,解决空间矛盾冲突,优先保护国防设施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选址明确的项目应带位置精准上图,并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建设用地规模,暂时无法明确精准位置的项目,可以示意形式上图备案,并做好空间和通道预留。做好近期规划实施安排。各市县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要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等近期安排
39、和远景目标,厘清“十四五”时期各类重大项目用地、用林、用海需求,切实做好空间保障与政策支撑。第三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依托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实景三维广东,构建统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监管决策和政务服务等应用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建设省、市、县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与国家级平台对接,与省政务大数据中心联通,推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互。全面构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海岸线修测成果为基础,整合规划编制所
40、需的空间关联现状数据和信息,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费通的一张底图。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将批准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市县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汇交入库,并将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成果整合叠加,建成覆盖全省、实时更新、权威统的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科学搭建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深度对接广东“数字政府”建设,搭建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规划数据应用、国土空间分析评价、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规划实施监督、指标模型管理等功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过程在线管理,为统国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
41、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第四节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规划公开制度,推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全流程、多渠道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与监督的主动性。推广责任(社区、乡村)规划师制度,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不同领域专家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的咨询论证。完善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和维护机制。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评估的要求,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土空间规划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因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调整的按程序修改本规划。优化规划实施考核监督体系。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确保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督察、自然资源及相关部门执法监管机构工作重点,加强日常巡查和台账检查,构建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督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形成人大、政协、纪检、司法、监察、审计、社会等各方监督合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两追究责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7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