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焦点难点与关键路径.docx
《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焦点难点与关键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焦点难点与关键路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焦点难点与关键路径摘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于科技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发展、人力资本提质、生产关系变革等五个方面,并提出如何形成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体制机制、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源头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如何开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如何化解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结构性障碍、如何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营商环境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五大难点。最后,文章指出以科技创新引
2、领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动能、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引言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打造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经济新优势指明了方向。新质生产力是以数据要素、区块链、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时代要素为工具,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新产业业态为主要支撵,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是数字技术时代更具融合性和
3、渗透力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布局、区域联动发展等多方面的考量,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创新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研究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实践的新样态,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和创新,是对生产力本质认识的深刻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在坚持马克思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
4、观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等重要生产力理论,并指出“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3,“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o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历程,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但是从横向上看,我国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落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解决这一“
5、主要矛盾”,完成这一“中心任务”,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经济发展实践。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O(二)解决当前中国自身发展问题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经济
6、结构还不优、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国际竞争中“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客观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经济主战场是对科技效用的要求,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时代之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我国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7。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创新,要有对科技创新历史
7、趋势的把握,在探讨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中占领先机。而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解决之前难以解决的问题、推动之前难以推动的发展、形成之前难以形成的优势,在诸多领域促进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世界经济正由要素数量驱动的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型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土壤。我国如果能
8、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有望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结构,从而为全球生产力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四)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是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所谓传统生产力,是以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基础,以机械化、电气化、不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主要以“资源-生产-废弃物”这种单一的方式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我国必须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8。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实践上和行动上
9、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0发展理念,“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1,“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12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3等重要论述,2023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加速形成体现高质量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利用创新驱动新引擎,不断突破传统生产力的束缚,实现生产力由量到质的转变,由重规模到重内涵建设转变,实现平衡性、包容性、
10、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关注的焦点(一)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始终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驱动。2012-2023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万亿元增加到33万亿元,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2,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跃升至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研发人员总量和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机科技创新对
11、产业升级的支撵作用日益增强,从技术交易额看,2012年到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6000亿元增加到614万亿元。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经济规模从2014年的162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占GDP的415%,居世界第2。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在创新驱动方面的短板:一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尽管我国研发投入逐年增多,但资金和资源分配不均。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和资源相对较多,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和资源相对缺乏。二是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科技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的内生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
12、健全,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供给不足。特别在基础软硬件、基础材料、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等方面的技术还有待突破,“高精尖”技能人才短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严重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三是科研系统融合产业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科研体系较为重视论文数量和获奖情况,而对于基础研究的质量和贡献往往重视不够,技术研发与产业对接不够,技术开放合作不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二)聚焦新兴产业布局,建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当前已经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13、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升级,产业体系更加系统,集群能级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近年来,受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产业链格局加速重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增长”向合理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转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重点应该关注以下短板:一是我国产业体系全而不精、大而不强、韧中有脆,关键重点环节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重组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相对而言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创新型产业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
14、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三是科技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基础不牢、创新缺乏长期资本来源、顶尖人才稀缺等问题依然严重。(三)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持久动力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体系布局完整、制造业规模全球稳居第一、新型基础设施全球领先、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实体经济发展日趋向好。数据显示,2023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o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推进步伐加快
15、。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乐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443万辆,同比增长303%;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也应该看到,新型工业化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产业佳、供应链自主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国际形势复杂变化,而我国产业链仍位于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仍未消除,产业链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较弱。二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亟须解决14。工业发展是各区域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工业化区域之间良性分工合作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很多区域还未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较
16、为普遍,这也是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一大挑战。三是工业数字化渗透率有待提高。我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规模优势,但是在质量效率方面稍显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工业数字化渗透率较低,数实融合还有待提升,工业数字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四)聚焦人力资本提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增量器当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创新的内生动力才会有效被激发,潜在的人力资本才能转化成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将会促进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同时也将对劳动者素质、技能和创造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聚焦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增量器。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显著
17、提升,为经济的高速熠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适应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还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力供给减少,应用型人才缺口加大。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制造业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低成本、高效率、高素质的劳动力来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质量下降,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二是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创新型人才。现有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输入,强调创新和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教育与经济、产业发
18、展需要的人才不匹配,这是阻碍产业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五)聚焦生产关系变革,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变化,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作出相应调整。从历史经验看,相比于生产力发展而言,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是滞后的,在新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旧的生产关系往往是经济发展的阻碍。当前,陵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运作的商业模式是工业化生产关系逻辑下的产物。但是,随着智能化的飞速发展,各行业逐步开始用机器取代人工岗位,部分人员面临失业危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失业以及民生问题愈加严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19、有利于孕育新的科技革命,我国有望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深度变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需要立足长远,以战略眼光改革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难点(一)如何形成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在国内外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应,呈现出很多新变化、新趋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内需体系加快培育,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升级。但随着经济换挡升级速度加快,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转变滞后。要形成适应
20、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体制机制的难点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要重点考虑如何利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技术创新由路径依赖向路径创造转变,如何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突破传统质态生产力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利益形态、文化习惯等方面的难题,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一致的体制机制;二是如何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如何消除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三是如何突破思想、观念、体制的束缚,打破利益固化格局,跳出传统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探索新质生产力的标准,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的方法论;四是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体制机制,如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优化人才结构。(二)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源头技术的有效供
21、给能力近年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原始创新缺乏,科技创新供需失衡,特别是一些高精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科技领域存在短板、弱项,缺乏尖端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亟须厘清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增加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二是如何通过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形成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如何整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四是如何解决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制约我国原始创新能
22、力提升的问题。(三)如何开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制造业发展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之所在,我国已形成了规模大、门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09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991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限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世界第一,基本形成了中端占比大、高端和低端占比少的纺锤形结构15o然而,当前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新形势下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打破各种脱钩断链图谋、谋求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手段。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需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
23、转型,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二是如何提升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如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产品;四是如何利用我国市场、人才等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四)如何化解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结构性障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大等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和居民等经营主体难以做出最优决策,阻碍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更好地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如何通过需求侧管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从当前的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最终形成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加快 形成 生产力 焦点 难点 关键 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7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