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专题)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专题)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二十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蹲前景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的基础上,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决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指
2、导我们全党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在深化理解上用实劲,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彰显了我们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
3、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4、中心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脸。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必须继续用好这一重要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破藩篱,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以中国式
5、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的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前
6、进道路上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如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7、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要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8、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要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二、牢牢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9、的总目标,更集中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重大原则。(一)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明确了时间表,即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指明了前进方向。(二)始终坚
10、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指明了改革的根本保证。就是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全党同志要更加深
11、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追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依据,顺应民心
12、、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只有坚持守正,才能确保改革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也就是说改革无论怎么改,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也是守正的核心要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
13、广度和深度,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突出了制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进一步全面深
14、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全面系统推进,才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特别是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六个坚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既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对我们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
15、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必须长期坚持。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都要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落实。三、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确定的改革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着力抓住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七个聚焦”绘制改革“路线图”。这次全会明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
16、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到二。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突出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眼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决定提出既要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梃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也要推动非
17、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着眼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着眼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
18、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从而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是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
19、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这项重点领域的改革,将为我们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
20、能奠定坚实基础。(三)突出改革的全面性,一体部署其他各领域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1、,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特别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
22、系,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四)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包括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等,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
23、有力保障。这次全会部署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指向的重大改革举措,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锚定关键领域、重点方面,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既有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又有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为我们更加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为我们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四、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全党必须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
24、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越来,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党中央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
25、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要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
26、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要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杳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
27、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要健全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优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机构职能,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为全面
28、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同志们: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就学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学习体会。我今天准备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些分享。一是介绍一下文化体制改革已经经历的阶段和取得的成绮。二是介绍一下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三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策建议。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指正。一、文化体制改革已经经历的阶段和取得的成就(一)第一阶段:体制性改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29、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自2003年起,文化体制改革先进行试点,至十八大前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历时约10年。我们理解体制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握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理解第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脉络。在基本思路上,这一阶段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基本改革措施上,将国有文化单位分为两类:一类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保留事业体制,突出公益属性;另一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
30、位方面,主要致力于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如观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书报、公共文化鉴赏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推动培育市场主体,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对民营文化企业而言,放宽市场准入,最终目标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市场体系方面,坚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产品体系。在要素市场方面,建立产权交易市场。经过十年改革,第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显著成就是文化产业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至2008年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
31、达23.28%,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8.4%,文化产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2008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4.19%,同期GDP增长速度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仅为12.4%,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增长。2011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上年增长21.96%,亦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二)第二阶段:发展性改革第二阶段始于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二阶段的改革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
32、、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厘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方向,推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向正确方向前进。在第二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由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25项重点工作,到历次中央深改组和十九大后的中央深改委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加强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由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深化中国
33、文联、作协、记协的改革,在宏观管理方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同时,中办和国办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来指导和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例如,中力、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逐步构建纵向横向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主体、为根本,先进
34、技术为支撵,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剧目优秀、演出质量高、剧种丰富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国有文艺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中办和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做
35、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要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壮大市场主体,改善贸易结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因此,第二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文件来指导和推进的。在这两个阶段中,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文
36、化经济政策。前后出台了综合性和专门性的文件30多项,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配套政策,以及电影、戏曲、出版、书店、动漫、小微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特别是改革的配套政策,从2003年的105号文件延续到2008年的114号文件,2014年进一步延续5年,到2018年又延续5年。这项改革的配套政策已执行20年,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阶段。最后,可以用2023年4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表述来总结这两个阶段: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这句话也包含了20年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看,我国
37、已经建成了城乡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包括建成了超过3,300个公共图书馆,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超过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在文化产业方面,文化产业的轻业态、行业带动效应非常显著。据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3%o应该说,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产业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一)文化体制改革面临
38、的新任务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主要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推动本次文
39、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犀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的说明中,也明确提出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
40、传播能力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都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应该说,党的中心任务也就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的一个新形势。对总体形势的判断就是: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中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新技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41、革所产生影响的精辟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通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革举措中也专门提到了深化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部分,明确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本次深化改革的导语中有四个关键点,其中一点非常重要,即“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新形势,需要我们认真把握。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下一步政策建议(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
42、改革的目标。本次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二)具体改革举措在具体举措方面,本次决定提出了四
43、个大方而,共计约29条具体改革措施: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文化体制改革约占1/10,大约29项。这些改革举措的最大特点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有些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些是根据实践需要和时代要求新提出的改革举措。经过梳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的新改革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3.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4.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
44、基层机制。5.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6.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7.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8.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制度,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9.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I1.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次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举措,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宣传思想文化全条线。(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应该是理解三中全会重大举措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这个维度可以理解其中许多新的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科技融合高度
45、重视,他两次视察湖南,两次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2020年9月17日,他明确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已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积聚了大量创新人才,使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024年3月21日,他又进一步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点、O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贯穿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始终。例如,2008年在第一阶段时,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中就明确提出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09年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原文化部、原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制定文化产业的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2011年,国家“十
46、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2012年,财政部会同中宣部等部门印发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22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角度,可以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举措,如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等。(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度重视,他明确指出
47、:“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J对文化领域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颠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技术基础。这意味着过去的技术路线、建设路径已经不再适用,必须进行体系的再造。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都面临着体系再造、体系重构的艰巨任务。为应对这一挑战,2019年由科技部、中宣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在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又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因此,要应对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加快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体系再造,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7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