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SEI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docx
《锂离子电池SEI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SEI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锂离子电池SEI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中,化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该步骤主要包括电芯完成注液后对电芯进行首次充电过程,该过程将激活电池中的活性物质,使锂离子电池活化:与此同时.,电解液溶剂和锂盐发生副反应,会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形成一层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二2ZZgraphitepartic1.esvariousSEIcomponents1.i-ionsMBCufoi1.这层膜会阻止副反应的进步发生,进而减少锂离广电池中锂含量的损失,因此其对锂离子电池的初始容量损失、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等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SEI膜的形成机理和化成工艺,总结化成工艺的三个
2、因素对SE1.膜的影响以及对锂离广电池性能的影响;聚焦于容量较高但体积膨胀率较大的Si基负极材料,探讨如何通过控制化成工艺的各个因素来寻找较优的化成条件,进而提升具有实用性的Si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一、SEI膜介绍1.1 SEI膜形成机理SE1.膜形成的过程中,电解液溶剂、锂盐、添加剂、微量空气杂质等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还原反应。这一系列反应既受还原电势、还原活化能、交换电流密度等物质固有特性的影响,乂受温度、电解液盐浓度以及还原电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SEI膜的形成过程变得熨杂,形成机理难以清晰理解。目前普遍认为SE1.膜的生成分两个过程:首先,电池负极极化,有机电解
3、液溶液组分发生还原分解,形成新的化学产物:接着,新生成的产物在负极表面经过沉淀形成SE1.膜。在SE1.膜形成机理的研究中,争议点主要集中于还原反应的过程,尤其是电解液溶剂分子的还原反应过程。这些还原反应的过程是根据电池负极极化、热力学仿真、离子粒径等得到的电解液溶液中电子向盐和溶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存在三种可能性:其一是,还原反应过程中单独的锂离子直接嵌入负极石墨层,完成嵌入;其二是根据Aurbach等的假设,溶剂分子的还原反应是一种单电子反应,生成一种中间产物一一自It1.基阴离子,该阴离子经过进一步分解与锂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物质,成为SEI膜组分,而根据DeyBesenhard和Chun
4、g等的假设,锂离子和溶剂分子共嵌入时,溶剂分子经历的是双电子还原反应,通过微弱的范德华力使锂离子和溶剂分子结合,共嵌入石黑层,形成中间产物一一三元石膜插层化合物,该中间产物随后被还原形成SEI膜:其三是负极电子直接转移到阴离子盐,与锂离子直接生成无机盐沉淀。1.2 SEI膜的结构和性能在实际的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由于其化学反应爱杂、杂质含量较多、电流分布不均匀等问题,SEI膜的结构十分复杂。主流观点认为它是双层结构:靠近电解液的一侧多孔、疏松,大部分由有机化合物组成,且该层的空隙由电解液填充,这层结构在后续循环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进一步还原,形态发生改变:靠近负极的一侧主要由无机化合物组成,该层
5、孔隙较少,结构紧凑。SEI膜是一层脆弱的薄层结构,完全形成的SE1.膜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和可忽略的电子电导率、足够的柔韧性并且足够结实。SE1.膜的电子隔绝特性阻止了负极表面电解液的进一步还原反应:离子电导特性使得锂离子可以通过SEI膜嵌入负极;SEI膜的足够结实和柔韧可以避免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负极材料产生的体积变化使SEI膜破裂。同时,SEI膜和负极表面之间有足够大的分子力,这可以避免后续的进一步极化反应。由于生成SE1.膜的反应物众多,且电解液组分不固定,反应条件也各不相同,所以还原反应的生成物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组测得SE1.膜的组分各不一样,但是总体上存在一些相通的规律,比如:当电
6、解液中存在氟化盐如1.iASF6、1.iPF6、1.iBF4时,氨化盐发生还原反应后以1.iF或1.ixPFy的形式沉淀;电解液中的碳酸盐与锂盐发生反应以1.i2C03、ROCO21.i或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形式沉淀:电解液中碳酸乙烯酯发生双电子还原反应后会有(CH20C021.i)2沉淀出现在SEI膜上:当电解液中碳酸丙烯酯的含量较高时.,SEI膜的外层会出现ROeo21.i沉淀等等。1.3 SEI膜表征对SEI膜进行表征,从中获得其各项物理及化学性能是对SEI膜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前提。然而,SEI膜极不稳定,当其置于空气中时,SEI膜的成分很容易与空气中的C02和H20反应生成1.i2C031.
7、i20等无机锂盐。同时,SEI中的锂还会与氧气反应生成各种强亲核性的氧化物,进而与有机物分子和半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盐和静盐。所以,对SEI膜进行表征时,应该用专门的容器将样品从充满惰性气体的手套箱中迅速转移到分析仪器,避免化学污染和物理损坏。随着表征手段的不断增多,SEI膜的表征方法也变得各式各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V)、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椭偏仪等可以获得SE1.膜的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影像。传统的电化学表征方法中,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和循环伏安(CV)法应用较多,EIS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能够提供拥有扩散层、电解质电阻、电极动力学、双层电容的复杂
8、电化学系统的有用信息;CV则可以测量阳极和阴极方向上的电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SE膜。I1.1.于SEJ膜极薄,所以具有较高表面灵敏度和化学鉴定能力的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和FTIP可以用来进行表面分析,拉曼、X射线衍射(XRD)等用来识别SE1.膜表面的物质类型。1.4 电解液对SEI膜的影响电解液是生成SE1.膜的还原反应反应物的主要来源,其电解液溶剂和锂盐都会对SEI膜的成分产生影响.当电解液的主要成分基本固定之后,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SE1.膜的性能。研究人员发现,SEI膜的形成,开始于电子从阴极极化的电极传递到溶剂化的1.i+,接着1.i+络合的溶剂分子与产生的溶剂分子自由基之间
9、建立一种电荷交换的平衡,此过程中生成的可溶性还原化合物再次被氧化,电荷需要一个空的分子轨道从电极传递到与离子络合的溶剂分子,当这一空轨道具有比较高的能量时,电荷只有在更负的电势下才能够传递,即较高电势下被还原的物质是反应活性最强的物质。所以,人们考虑在电解液中添加活性较强的物质来提升SEI膜的性能,即成膜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拥有的活性基团具有较强的吸收电子的能力,能够提高还原的电势,在锂离子嵌入石墨负极之前进行还原反应,形成钝化膜,抑制电解质再度分解,改善SE1.膜的性能。研究人员将成膜添加剂分为有机化合物添加剂和无机化合物添加剂。有机化合物添加剂是成膜添加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不饱和碳化物碳
10、酸亚乙酯(Ve)具有的双键结构使其具有更低的能量,更容易被还原,亚硫酸丙烯酯(PS)、亚硫酸乙烯酯(ES)也能较好地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含有卤素的有机化合物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在硅负极锂离子电池中加入氟代碳酸乙烯脂(FEC),发现其能够促进1.iF和聚碳酸酯类化合物的形成,并减小硅表面SEI膜的阻抗,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研究无机化合物添加剂时,发现Co2、SO2、CS2、SX2-、N20等能够跟电解液发生反应生成1.i2C03、1.i2S、1.i2S04和1.i20等,也能改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是这些气体化合物难溶解于有机溶剂,不利于生产实践,所以选择
11、用无机盐来代替,比如1.i2C03、K2C03、NaCIo4、AgPF6等。无机化合物添加剂跟有机化合物添加剂相比,不具可燃性,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1.5 SEI膜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经过大量研究发现,SE1.膜的性质极大地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化成过程中,形成SE1.膜的量代表消耗的锂离子电池中锂的量,直接决定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因此在生成SE1.膜的过程中,消耗的锂量越少越好,即不可逆容量损失越小越好。在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如果SEi膜的电子隔绝特性差,则电子会与电解液接触,还原反应会进一步进行,消耗电池中锂的含量,使SE1.膜不断生成,造成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差。SE1.膜在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离子电池 SEI 形成 机理 化成 工艺 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8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