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docx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内容提要:文章在周述前2E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条探讨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Jg的探讨总体上先必于做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很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我简洁比附O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变更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探讨.留意加强二者关彖的发生探讨,以为二者关系的探讨供应早期形态的尊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探讨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探讨的视界.为详细的小说探讨和戏曲探讨供应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视察点,从而使此关系探讨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排列一些异同现显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探讨;回顾;思索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非常亲密,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
2、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行避开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运用的现象。虽然后来: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究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探讨概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类(p308)(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般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与小说和戏曲。前人布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r此,如明人胡应麟就怀疑:“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
3、?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库,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池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卷41庄岳委谈卷下)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怀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库、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Eh“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陨者这些思索与争论,也就起先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早在元代就布-人对杂剧起先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Tf言:唐
4、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浑。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夏庭芝寺楼集志)裨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维。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这一排列是基于故骅题材为线索的追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维”,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一一叙述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故传奇小
5、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6(p1.32)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当然,相对;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着这一视点向前走去,同时也开掘出小说与戏曲关系探讨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梳理了小说、戏曲间故里题材的沿袭关系。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间在故事题材方面有亲密的沟通关系,但综合说来,二者间的这种沟通关系呈不平衡的状态
6、,戏曲对小说故事题材的依独相对要大些。从戏曲的取材状况看,很少是专为戏曲这体制联系到舞台表演而独出心裁,多为取用现成的故事(其中小说故事占不小的比重),甚至同故事被多种戏曲作品反更敷演,如相如、文君故事。:是学者们在叙录戏曲时多要理清其故事题材的源流,力求明其本源,识其流变。在此方面用力较大者如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H汇考、谭正璧的话本与古剧、邵曾琪的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等著作,其中多有小说、戏曲间故事题材的承袭状况。这些基础性的资料梳理,为探析小说与戏曲的关系供应了必要的材料打算。(二)考索同一或同类故事题材在小说和戏曲间的流变轨迹,并予以美学或文化的分析。二十世纪三十年头,顾颉刚等人对孟姜女故事
7、流变的考察,形成了不小的学术潮流,吸引了大批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带动了些学者对类似问题的探讨,如张寿林的王昭君故事演化之点点滴滴、赵景深流永故事的演化3等(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他们在梳理个故事在小说、戏曲间辗转流变状况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其间的承继与变异因素与其社会印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促进了这一方法的传播.后来如王季思从莺骂传到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么书仪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等,都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应用,它至今仍是一个很好的考察视点。(三)探讨中国占代小说与戏曲在形式体制和创作手法
8、方面的相互影响、沟通关系,与其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王国维指出了宋话本小说的体制结构有“资戏剧之发达者”7(p36):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辟专节(第三章第三节)论述“说话”伎艺与其话本对戏曲的影响关系,涉与到“说话”伎艺的语言艺术、以口演述故事的表演形式、首尾体制、以耕屈文字描绘景物或人物的手法等对戏曲的影响。而朱恒夫6早期章回小说中的戏曲质素(南京师范高校学报(社科版)31999年第2期)、刘永良中国古典戏曲与人物刻画(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4期)、许并生与戏曲结构(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1期)等文章,则努力在小说创作中发掘出戏曲影响的痕迹,以与这些戏曲侦索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
9、物塑造和主旨表达上的功能。(四)探究小说、戏曲共同具有的艺术特性。郭英德的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以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小说与戏曲所共有的叙事因素(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董乃斌的戏剧性:观照唐代小说诗歌与戏曲关系的一个视角阐述/唐代小说和戏曲所具有的戏剧性的存在形式与其发展过程,从中揭示出小说、戏曲间的关系(文艺探讨2001年第1期):刘汉光的小说、戏曲文学的核心观念则把寓言性作为小说与戏曲文学的核心观念(G文艺理论探讨2001年第1期):钟明奇明清小说、戏曲传“奇”二题论述了明清小说、戏曲的传“奇”特色(福州高校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这些学者都能立足于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努
10、力探析二者内在的关联之处、艺术共性。(五)钩沉、梳理古代小说中的戏曲资料。古代小说中关于戏曲的描写,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戏曲活动的忠实记录,在戏曲资料大量湮没的状况下,这些记录描写弥足宝贵。学者们时水浒传、金瓶梅词话、高兴冤家、红楼梦等小说中戏曲剧种、声腔、剧目、曲文、演出等方面的梳理、检索,为戏曲探讨供应不少珍贵的文献支持,如徐扶明的红楼梦与戏曲比较探讨(上海占籍出版社1984年版)、刘辉的论小说史即活的戏曲史(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等。以上即是前辈时贤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探讨所开启的视点,很多问题还处于点到即止、提而不论的程度(相对而言,对一、二、五视点的探究较为丰富),有待于进一
11、步探究、席清。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个重要的命题,也是个值得详加探讨的课题,这点已渐为学界所留意。但对于其探讨,意念多于实绩,很多问题语焉不详,很多论述还是重宴前人的思路,或简洁地将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枝极部分的比照比附,缺乏系统性、开创性,这种状态急待突破,以推动小说与戏曲关系的探讨步伐。在此,笔者不避浅陋,妄陈几点想法。二、思索之一:关系探讨的起点前辈时贤多把中国占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存在作为探讨二者关系的逻辑前提,立足于元明清三代成熟的小说和戏曲形式以求其异同点,而较少涉与二者早期形态的关系发生状况。这使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因缺少早期形态的考察而失去
12、历时的参照,那些对故事题材上沟通借鉴的表面梳理、形式体制上的简洁比较应嫌肤浅“因此,Tf美二者关系的探讨应突破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探讨,留意加强二者亲密关系的发生探讨,这涉与到发生的条件与其表现。志向的状态是能还原二者发生关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是相当困难的,况且关于它们的资料非常Tf限。我们只能以零碎的资料和沉淀于作品文本中的信息予以考察(因篇幅所限,些问题未能绽开探讨).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首先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共同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是二者相互缺少的素养。唐时佛家的斋会上有伶伦白戏、“市人小说”(属于杂戏的一种)8;宋时的瓦舍勾栏是各种伎艺会集的场所,这为小说、戏曲的沟通供应了
13、可能的环境因素。而它们之间所具有的差异则成为最初相互沟通、借鉴的动机,它们从对方借鉴自己缺少的素养以丰富、发展自己,如宋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故事性较差,在这方面“说话”伎艺的故事对其发展具有不小的推动作用。这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相互借鉴、各取所需的沟通状态为二者的关系探讨供应了诠释的语境和论据,而详细历史范防内二者的沟通关系,又成为我们对二者关系探讨的重要依据和对象。我们从二者详细的沟通中找出共TT的素养或特征,又从二者相互的影响中发觉系列的差异.找出这些异同现象,并不是关系探讨的目的,关键要在这些现象背后发觉某种必定的理由,进而在这些异同点上勾画出二者关系发生的轨迹。详细的思路是,综合二者早期
14、形态表现出的共有的素养或特性,号察它们关系发生的轨迹,进而以此为动身点,理解二者的差异性与其原由。如此,二者在发展初期的沟通过程中经碰撞而形成的共性是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探讨的起点。(一)叙述性的结构形态中国戏曲虽然有较强的抒情性,但仍是以叙述性作为其情节结构基础的。这一点若以西方的戏剧作为比较而加以观照则更为显见。杨绛比较了亚里士多镌和李渔关于戏剧结构的理论,指出:“我国传统戏剧的结构,不符合亚里斯多德所谓戏剧的结构,而接近于他所谓史诗的结构。”9(李渔论戏剧结构)亚里士多德再从文本上强调戏剧与史诗的文类区分,而区分的尺度就是叙述与展示.周宁从话语模式角度考察中西戏剧,认为中国戏曲始终综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说 戏曲 关系 研究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9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