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是本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赶超进位的5年;是全面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期的5年;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发展战略的5年。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进本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根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本市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摆在
2、十分突出重要位置,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为本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9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74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31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8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93项;提交专利申请17787件,其中发明专利4078件;授权848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65件;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52项,其中获国家级奖5项。本市分别被国家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
3、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技术产权交易十分活跃,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30亿元,促进了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产学研资源的有效激活,提高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本市科技创新意识明显提高,政策体系日趣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和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了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和奖励力度。截止2010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26个,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06家
4、,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2家。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和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十一五”期间本市7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开展合作项目1000多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0多项,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本市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芜湖分中心,有力推动了本市企业和高校的有机互动,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在本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301亿
5、元到2010年IlOO.8亿元,年均增长3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72.6亿元到2010年287.8亿元,年均增长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5%上升到44%,占全市GDP比重从15.1%上升到25.7%o截止2010年,本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6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47个。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省内唯一的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区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已达16万平方米。国家节能与新
6、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芜湖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为首批“中国创新驿站基层站点试点”、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被列为“省部共建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大浦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两园(留学生园、软件园)、两库(十大科技数据库、知网数据库)、四中心(创业中心、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展示交易中心)、一代理(科技中介代理)、一群发(“三农”科技短信群发
7、平台)、一路通(科技创新路路通)”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技经费投入稳步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本市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7.9亿元至IJ2010年的26.16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65%上升至U2.3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大中型企业中,R&D活动的经费支出占全部R&D活动经费支出90%以上,在2010年全市R&D活动支出26.16亿元的经费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的R&D经费支出占23.5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本市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围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实施
8、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和一批产业调整振兴科技项目,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全面启动。获批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安徽省节能装备制造基地和安徽省机床制造基地。为本市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创新平台。(二)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本市科技发展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高。全市在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还不多,科技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仍显不足,科技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改革与创新意识、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科技投入体
9、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总量与需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低,民营资本的科技投入规模较小。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投入的机制还不完善。科技资源合理配置还不尽合理,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待加强。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物数量不足,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领域技术人才偏少,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产业实用型人才不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本市重要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才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才能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生态环
10、境不断优化;才能推进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快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不断完善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发展机遇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展开。我省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标志着我省技术创新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本市科技创新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本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分布格局中,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双核”之一的中心城市,芜湖区域中心城市
11、地位更加突出,依托本市现有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必将有力推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纳入国家建设层面。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省对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科研力量、资金投入、项目引导等多项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将极大地推动本市科技进步。泛长三角区域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随着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全面深入,“南京都市圈”规划付诸实施,长三角地区资本、人力和技术资源的不断流入,无疑将给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跨江联动发展新格局。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江北地区成为芜湖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满足了
12、本市经济发展对经济腹地的需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了发展的整体竞争能力。本市体量扩大后,在全国、中部地区以及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城市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构筑跨江发展的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真正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二)面临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集中表现出来的低附加值的产业化比重过大、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后金融危
13、机时代要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任务将十分艰巨。科技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凭借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科技资源的集聚和垄断,特别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而本市地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关键位置,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与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发达地区争夺科技资源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区域间竞争呈复杂态势。中部地区区域之间从招商引资的“让利竞争响改善综合环境的“服务竞争”转变,是区域竞争不断深化、走向成熟的趋势和要求。随着西部大开发及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等建设的深入,国内吸引投资的空间流向呈现“北上西进”趋势,区域间竞争呈现复杂态
14、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形势下,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仍是本市面临的主要矛盾,土地、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及生产要素上升,传统的外延式扩张和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围绕本市国民经济和社
15、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继续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产业、核心项目“三个核心”,强力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着力扩大科技、产业、改革、人才“四大成果:全面提升本市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三个注重”:在不断扩大科技产业化规模的基础上,注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彰显科技的优势;在不断增加创新产出数量的基础上,注重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效益,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不断拓宽科技项目及科技工作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培育重大创新项目,打造特色,扩大影响。(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适度超前部
16、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始性创新成果。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培育经济增长点,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坚持统筹协调。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贝L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再创新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坚持新兴和传统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步伐,支持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创新和承接有机结合。围绕皖江示范区和技术创新试点省两大平台建设,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开放合作,在承接中创新
17、,在创新中承接,实现自主创新、承接转移与技术升级的有机统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用足用活试验区的优惠政策,重点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在发展理念、要素保障、市场培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在“三体建设”(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上为全省提供示范引领,在科技金融结合、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率先试点突破。(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政策环境明显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和示范区,打造成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创新品牌,立足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成为支撑安徽区域发展的重要创新经济体,建成在中部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
18、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到2015年,科技发展实现的主要目标: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科技强市(区、县)前列,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主导产业技术竞争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6件;参与起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0-20个。创新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培植形成3-5家国
19、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基本形成大型创新企业为支柱,中小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本市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链上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到2015年。以本市主导产业为核心组建3-5个在业界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跨越。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及有关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抓住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向中国转移高端产业环节,包括建立区域性研发中心的有利时机,鼓励跨国公司在高新区建立研
20、发中心。集中力量抓好具有战略性、集成性、牵动性的大项目,以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园区、一个链条,形成一个爆发性增长源。到2015年,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达200家左右。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形成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制。到2015年R&D经费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实施。提高专利数量,优化专利结构,明显提升专利质量。促进专利产业化水平,形成若干专利优势产业和一批优势企业,促进创新主体进一
21、步掌握和运用专利制度与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争取国家专利技术(芜湖)展示交易中心获批建设。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显著。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技术创新,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科技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用日益显著,着力打造魅力芜湖、和谐芜湖。加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模式研究,在节能、降耗和减排等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对重大灾害天气和地震等监测预报与减灾技术水平,研发公共安全监测监
22、控、预测预警、指挥决策与处置等核心技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大力推进本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快本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全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基地的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5-8个。四、“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战略部署面向本市发展战略需求,结合本市发展实际,统筹规划本市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即紧紧围绕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目标,明确两大抓手,建设四大工程,以推动本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大抓手:一是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
23、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优化自主创新体系。以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等“三体”建设为突破口,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通过深化改革,努力消除阻碍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障碍,不断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以政策创新为战略基点,通过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改革措施,鼓励和引导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建立
24、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本市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本市具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成果转化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大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四大创新工程:一是积极开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为培育主体,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制度为培育内容,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扶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科技计划、科技创新条件建设、科技融资担保、创新人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芜湖市 科学技术 发展 十二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