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docx
《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府宋八大家之韩愈(一)考试进行时康震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至雎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但假如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IR1.W两个很简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今儿来其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终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其次个问题也很简洁,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勾殳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
2、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J盅先,“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供应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所以,他选了八大家.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就会问在当代社会,我们运用文言文、运用古文的这种几率都特别低了,我们现在讲这个八大家、学习八大家,目的在哪儿呢?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文章,我们还要透过这文章学他们的人格、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境界.所以我们说,现在我们所谈的八大家已经不
3、完全是茅坤时代的八大家了,那应当说是几百年前的八大家.我们今日要给大家讲的,是以我们当代的目光所看到的新的唐宋八大家.大家可能又会问,说这个唐宋八大家你让我们学习,他们究竟都干了些什么呀,都有哪些成果。大家要知道,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力唯一起,也许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也许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全部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产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
4、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特别惊人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特别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芯渤,前后担当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当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探讨室的高级探讨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当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特地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
5、,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洁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验,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验的一个缩影.画外音: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唐代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韩愈生于唐代中期,即公元768年。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与另一位闻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并称“韩柳。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背两段话,让大家看看我们今日要讲的是谁,这话是怎么说的呢,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这个题出得很没水平,因为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这是谁说的.没错,就是韩愈的师说和马
6、说里边的名句。有人可能说你这就没意思了是吧,唐宋八大家,不是宋唐八大家,你确定要先从唐代人讲起,刃解愈可能年龄还比柳宗元大点,所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大家这么说,就是对韩愈不了解,韩愈在唐代的影响力要比柳宗元大,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期活动于唐代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而柳宗元因为呢在年轻的时候三十多岁就被贬到偏远的湖南和广西,所以他在整体的影响力上比不得韩愈。宋代的大文人苏轼对韩愈有一个特别精准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盖棺的定论.他说韩愈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始终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
7、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全部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反过来说,韩愈所写的文章超越了之前的八个朝代,超越了之前的六百多年,独树一帜,蔚为新风,所以他是文章大家.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匏兴什么儒学啊,夏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更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终一条说,
8、“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惊奇,韩愈是f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除利害,最终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帽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T牛.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特别全面的。文,一代文宗;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忠,T弋忠臣,忠贞之.最终,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画外音: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熬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动力,加之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
9、愈参与科举考试时,他信念满满,志在必得,可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出名.那么,这个将来的文坛领袖为什么在科举考试时连受重创,这其中原委有什么玄机呢?实事求是地讲,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录用的人少啊.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用的进士,四万人左右.周弋呢,也是差不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用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十倍了,平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你这个一对比你就知道,那个进士科呀太难考了,这是第一.其次是什么呢,因为录用的人少,所以有的人艰苦卓绝地、几十年
10、如一日地在考.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我告知你,这算命好的,这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笄是特殊轻松地考上了进士。可以告知大家几个“哀思”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比较出名的,有个叫黄滔(晚唐文学家)的,考了二十三年。刘得仁(晚唐诗人)考了三十多年,到死还没考中.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召宗的时候,朝廷因为平定内乱,皇上兴奋,说这个打了胜仗,应当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这科举上面,可以放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例地召几个岁数大的,刃昨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啊,有两位都过了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日五老榜.可是你要知道,人有限的年龄,能做事情的年龄,也就是在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之
11、间嘛,你到七十岁才考中进士,一个人一生的最好的时间、最有创建力的时间,都蹉跪在了漫漫的科举道路上.所以我们说韩愈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尝到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对一个人才的这种熬煎,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当中,既要能修适应考试的须要,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特性,还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能做到这些,太不简洁了.刚才说了,那为什么他考中了呢?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参与考试的人有千余人,录用了二十三个人.他能考中,第一个缘由,是主考官好。当时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陆贽。陆黄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
12、、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特别务实的,而且呢也是大张旗鼓的一个人,他本人擅长写骈文,但他很看中文章是否有其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韩愈的文章符合这样的要求,再者说了,当时考科举考试,人家要求还是要写骈体文,韩愈虽然自己写散文,但也得适应考试的须要啊.主考官的文学观、文学的风格这回跟韩愈的碰上了,他赏识韩愈,考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缘由.其次条,副考官好.当时的副考官有一位叫梁肃,他主要的责王就是负责向主考官举荐最为合适的人选。梁肃啊跟韩愈的哥哥韩会是多年的好孽友,这也是顶顶重要的一个因素.再加上梁肃本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那就是韩愈写的文章和韩愈的文学观念跟梁肃都是一样的。这一榜录了二十三个
13、人,有八个人都是梁肃举荐的,而且这二十三个人后来在唐代的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闻名的人物.有的人是闻名的政治家,有的是闻名的文学家,有的人是闻名的史学家,这一榜被叫做“龙虎榜。刚才讲五老榜,讲那么多没精气神了,但这一榜是为国家输送了重要的人才,叫“龙虎榜.我讲这什么意思啊,韩愈的才华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才华之外的机遇、提携你的人也特别重要。但是不管怎么说,不开心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考中了嘛,我们想象着赶快就去当个什么官,然后把工资关系落实了,这样家里边还等着呢,是不是.你想得美,唐代的科举官制规定,光考中科举还不能做官,怎么办呢,你还得参与一个吏部的考试,就是我们相当于人事部的考试,叫博学宏词科的
14、考试,有一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这个东西你考过啦,才给你个官当呢,才给你落实工资关系。大家想呢,韩愈都考了四次,阅历丰富,又出名气了是吧,还有陆贽这样的人赏识他,确定没问题.韩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个虽然命中率低,难度更大,因为又是一层选拔,但是终归已经考到这个份儿上了,只能进,不能退,而且确定能考中,然后他就参与了这个考试.第一次就去考了,就没考中.韩愈吸取了阅历教训,他很快给当时的考官叫做崔元翰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韩愈谈了几个问题:第一,考试的结果不公允,不公正,不公开.韩愈说,考试那天刚结束的时候,刃陛浮黑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
15、,九变其说。韩愈上考功崔虔部书.什么意思啊?说那天刚考完,就有一些浮夸的家伙到我这儿来说,选谁谁考中了,选谁谁考中了.问他说你从哪儿来的消息,说没问题,我的消息来源确定的牢靠,所渭的消息灵遹人士.可是韩愈说,一天之内,不同的消息来了九次,我都栩涂了,不知道究竟谁都考中了,而且,这次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有三十二个人,大家都认为其中有三个人是确定能考中的,是名副其实的,这里头当然就包括(我)韩愈也玮其中一个人.可是结果一下来韩愈发觉,有俩是大家说的那个,可有T人,名不副实.当然他这个名副其实的人就没在那里头占据那个名额,所以他跟考官说,你这考试有问题,确定里边有人情的作用.其次,韩愈告知这个考官
16、,我可以告知你,我为什么没考中.韩愈说,凡在京师八九年矣,足不迹于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韩愈上考功崔度部书。我从来到长安,我就没到那些高门望族的士大夫门前去走过后门,没给他们送过礼,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名字,怎么可能考中呢。韩愈说呀,我上回考中这个进士,那是陆资赏识我,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命,我情愿承认这个命,我现在就等着同样的命还能不能驾临到我头上,可是我等来等去呀,我对这个命有点没把握,我不知道究竟是命在起作用呢,还是人情在起作用。韩愈又说,假如是人情在起作用这就难了,为什么呢,我想要走后门,可是我跟你说句实话,我拉不下来这脸,我说不出来那些肉麻的话,我说不出那些谄媚的话,我要非
17、这样去做.拗着我自己的良心去做,我自己都觉着,自己奴颜媚骨,惶惶不行终日,样子看了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我连个名片我都递不出去.韩愈的结论是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听天由命吧,这是他给考官说的其次点。第三,他还没泄气,他说还行,他还年轻,他给自己打气,我还有机会.古人说四十岁才出来做官嘛,我今年才二十六岁,还可以,岂为晚哉,还不晚,虽然我现在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雇佣人,没有钱吃饭,没有钱穿暖和的衣裳,但是我还有一颗雄心在,他是怎么表达这雄心的,他说呀,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老天爷睁着眼呢,他能看得见我的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才刚刚起先,我不信任,我会始
18、终这么穷下去。这是特别令人感到激昂的一个穷小子的宣言。有那么句话说,不在缄默中灭亡,就在缄默中焊发。你说韩愈他能不爆发吗?他进士都考了四次,多亏有陆贽,他才考中.现在这博学宏词科他要是考不中的话,他那进士等于是什么啊,不白考了嘛.他真的急了,他也真的要爆发了,韩愈实行了一个特别极端的行动,是给宰相干脆写自荐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也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第TwS,在信里边他跟宰相说,我今年都二十七八了,快三十岁的人了,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中啊,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都没考中,到现在,人家说三十而立了,我连个九品官都没当上,我连个吃饭的饭碗都没有,我连个一居都没混上,我心里焦急得要命,我的这种境
19、遇,都被人家要笑话死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哪.韩愈对宰相说,现在的这套科举考试的制度,就是说你文章写得很美丽,有文采,文章写得合乎规范,就能通过考试,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有其才实学的人来说,他要是不能适应这个考试的规范,那他就恒久不得此门而入,即使是一万人当中,一个人也录用不了。您这个宰相的职责,就是向天子举荐像我这样出身贫寒,有W才实学的人,我就是您要找的人.韩愈恨不能跟宰相说,您要睁开眼看看我,赶快把我举荐给皇上吧.这是韩愈给宰相写的第一封信,就起先等宰相的回音,等啊等啊,还是没有回音.到了第十九天头上,韩愈起先写其次封信给宰相.这次韩愈啊是有点焦急了,他举了一个不太恰
20、当的例子,他跟宰相说,假如说有人造了水灾或者是遭了火灾,不管是爱他的父母、亲人,还是恨他的仇人,只要人家不想让他死,不想重于他死地,听见他呼救的声音,都会过来搭把手的。我韩愈“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亚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我现在就是处在又穷又累又饿的水火之中,我拽着嗓子用劲地大声地呼救,希望有人来救我。救我的人是谁呢?就是您,只有宰相您能救了我.这信递上去了,又起先等,这回等的时间略微长了一点,等到过了十九天之后,又过了十天,也就是二十九天以后,韩愈没有收到任何回信.他就起先写第三封给宰相的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次的信就比较赤裸裸了,他一开头就说,我听说周公这个人,
21、为了荐人才,那是不遗余力的.曹操不是有句诗说什么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愈说,我听说周公,听说人才来了,正在吃一餐饭,三次把那饭就吐出来了,意思说有点来不及了,听说人才来了,哎哟,人才来了,刚吃到嘴里、吐出来;又人才来了,又吐出来,吐了三次。正在洗澡,听说人才来了,抓紧就把头发握着,把它想拧干,跑出来了三次.应当是穿着衣服跑出来的吧?就是这种心情,三吐哺、三提发.对不对?求贤若渴.韩愈说,我也没希望你吃一顿饭吐出来三次,我也没希望您洗一次澡,三握发出来见我,可是你至少你该引荐人才吧?您总不能总是这么静默无声地连个响都没有吧?您不能在儿装傻充愣,装大个就不吭声吧?我都给您写了连着第三次了,您连
22、个回音都没有,您这是宰相的样子吗?我去找您,看门的人都不让我进去.韩愈说,我真是实在没方法了.要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去不了鲁国,我可以去齐国.我去不了齐国,我就去郑国.我去不了郑国,我可以去泰国。去不了秦国,我可以去楚国嗨。可是现在不电B时候了,就是一个唐朝,只有T国家.再往边上走,解IJ了国外了,我真的是没地儿去了.我想报效祖国,您得给我个门儿,让我进去。给我个位置,让我坐在上头,我才能报效祖国呀。当时的宰相有三位,我们不是说这三位是奸臣,也不能说人家就是庸唐无所作为之辈.选拔人才它有它的渠道,它有它的程序.即便是贵为宰相,位极人臣之人,也不能轻易地就打破这种常规.再加上选拔人才里边,盘根
23、错节的各种冲突和人际关系,是特别困难的,没有那么简洁。韩愈的这样急迫的看法我告知你,确定我们不是在这说他不正常,有许多后来的探讨者认为,就觉得韩愈这个人,你既然是孔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思想家、是政治家,你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从容啸,很大度嘛!不要这么汲汲于功名利禄,看上去很猴儿急的样子,是不是?有失体统.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再者说了,在唐代,我刚才说了,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才他要出人头地太困难了。韩愈很清晰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确定不是为了要饭吃,确定不只是为了一个官做,他有大志向,他要用儒家的仁义,孔孟的这种道义,要挽狂澜于既倒,要救济民众,要为国家做事。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所以他才焦急
24、。而且韩愈的这种看法代表了唐代一大批的出身寒微、出身贫贱的读书人的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所以韩愈的这种呼喊,是典型的不平之鸣。路见不平,我就要发出声音。我不能那样子,静默无闻地在这种缄默当中,承认甚至被迫遵循自己不幸的命运.韩愈之考不中博学宏词科,韩愈之艰难地应考科举进士,除了我刚才所说的,他的文章,跟当时流行的文章的风格不太符合,他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很珍贵的特点,就是韩愈的特性是宁折不弯的.韩愈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给许多的高官写过自荐信的,这在唐代学问分子当中是很普遍的,没什么惊奇的。但是韩愈的自荐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他一方面求人办事,但是往往又会告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八大家 韩愈 康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1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