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一城九镇”规划.docx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一城九镇”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一城九镇”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与上海“一城九镇”规划现代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而在对城市发展的理论探讨中,也主要针对这两种现象绽开。一、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聚集效应的推动使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的中心优势进一步体现。集中发展理论可以认为起源于法国勒.柯布西埃在二十世纪20-30年头提出的“明天城市”规划思想。他认为城市必需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纳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二、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柯布西埃的理论为现
2、代城市的初步发展供应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但是他的构想终归只是一个300万人口城市的规划,对于现代社会上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假如接着实行单一中心积聚式的布局形态,不断向上“增高度”、向外“摊大饼”,势必要出现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当前世界上很多大城市所共有的严峻弊病。因此,要改善大城市的布局和空间结构,必需由单一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的组团或城镇群所组成的城市。不管实行何种结构形态,都须要扩大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因此,相对而言,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更得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探讨的重视。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其中主要的理论包括了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理
3、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APeacefu1.PathtoRea1.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位于大城市周边,人口不超过3万人(超过即需另建设一新的城市);2、四周为农田,即存在于田园之中;3、中心为商业、住宅、工业混合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1903年,恩温在霍华德指导下建设了规模为7000户的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恩温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围绕在行星四周的卫星,因此,他建议
4、在伦敦的规划中围绕伦敦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城以疏解人口和就业岗位,并竭力推动他的卫星城理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但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靠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卫星城功能的单一,它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靠性也暴露出来。因此卫星城应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满意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须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至20世纪50年头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NewCity)o新城的概念更强
5、调了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肯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四周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肯定的截流作用,同时也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三、上海市的“一城九镇”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关于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为:依据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多层”是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
6、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上海市政府2001年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看法中说,“十五”期间,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要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动的城镇发展方针,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上海市政府经探讨后确定,重点发展“一城九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支配纲要指出,重点推动郊区新城、中心镇建设,要完善发展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明确城镇功能,形成特色风貌,
7、吸引人口集聚,加快“一城九镇”的发展。“一城九镇”规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完成和实施的。“一城九镇”即以上海市为中心,发展松江新城、安亭、浦江、高桥、朱家角、奉城、罗店、枫泾、周浦和堡镇等九个中心镇,使之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美丽、能体现21世纪国际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城镇。同时在整体规划上打破了“千镇一面”的传统模式。“一城九镇”在建筑风格上拥有各自独特的“风貌特色”:松江新城建成英国风格的新城;安亭镇建成德国式小城;浦江镇以意大利式建筑为特色;高桥镇建成荷兰式现代化城镇;朱家角镇既凸现本土水乡古镇风貌,又有现代城镇的格调;奉城镇建成西班牙风格小城;罗店、枫泾、周浦、堡镇建成欧美特
8、色的小城。建成后,与市区的“万国建筑”相呼应,进一步体现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另外它们还具有不同的经济格局,如松江新城(文化)、安亭(汽车)、芦潮港(深水)、朱家角(旅游)、枫泾(商贸)、高桥(港口城镇)等特色镇。四、“一城九镇”规划与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关系尽管“一城九镇”各自的建筑风貌特色设定引起了业内广泛的争议,但这一规划的实施必将给上海的城市布局、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利益,而这一规划的设想也正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中新城思想的体现。上海在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中,近似地运用了柯布西埃的集中发展理论,通过建设高楼大厦供应居住空间、发展轨道交通和高架道路缓解交通压力等
9、。今日的上海,已经是一个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居住环境受到了质疑,交通问题依旧存在。由此证明,在这一阶段,城市分散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对中心城市实行“双增双减”(增加公共空间、增加公共绿地,削减建筑容量、削减容积率)的同时,加快城镇体系的发展。对于总人口近1700万的上海来说,造镇运动好像并非单纯的拉开城市骨架,而是形成反磁力场,也就是指当周边城镇与上海中心城区的等级差异不明显时,上海城区的吸引力不明显大于周边城镇,一部分人口就能向周边城镇扩散,也就促进了“产业城镇”的发展。换言之,新城的开发不单单是一个城市中心人口的向外置换扩散过程,而是一个集聚人力物力财力的过程。此类新城
10、当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卫星城市,它是依托重大产业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都市。新城在功能上或许不能完全取代上海中心城区,比如新城不行能拥有一座上海大剧院这样大型的公众设施,但是,新城该是一个能够容纳更多就业,可以让人在其中安家立业的地方。建设一个更大规模的新城,其用意就是要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城镇,而不是上海中心城区的一个附件。因此在城镇功能上,将实现以住房开发为主的单一功能建设向培育产业、旺盛经济、增加就业、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城镇综合功能的转变;在投资重点上,实现重视干脆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向注意社会效益的人文、生态和环境建设的转变
11、。并且针对新城镇将制定新的政策多渠道吸引人口进入。同时上海还将大力推动轨道交通,拟投入千亿元建设快捷的交通干线,新建9条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线共212公里,将“一城九镇”相互之间和与中心城市之间连接起来,加强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为市民假日郊游和城镇居民进市中心购物旅游带来更大的便利。到2005年,“一城九镇”开发建设将初具雏形。届时,上海市郊区将出现人口与城镇规模基本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基本形成,并且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环境良好,并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镇。城市园林的逆境与出路兼论上海的城市园林园林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12、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周文王营建宫苑的活动。西方园林的起源亦可上溯到古埃及,甚至在旧约时代就有了伊甸园的构想。园林又称囿、苑、庭园、山池、公园等,西方亦有GardenPark1.andscapcArchitecture等名称,具体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共同的目的就是在肯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拓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欣赏、游憩的环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人工环境,虽然广义上也属于大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就其作为局部的人工环境而言,终归与自然环境有所隔离,人们长期生活于城市中,势必要寻求与大自
13、然干脆接触的方式,如旅游、春游;或者创设一种间接的补偿方式,这就是园林的建置。可以说,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其次自然.F培根在论花园中是这样描述园林的:“全能的上帝领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净的。它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园林在城市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艺术理论实践都已臻于完善。然而,时代在变换,社会在发展,而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志向与情感。当代,无论是社会、经济以至文化都已发生了很多变更,园林不仅要持续文脉
14、,更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状况,否则,只能是陷入逆境。1、逆境1.1园林内涵的扩大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目的都是为人服务,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确定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及经济技术水平。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从产生起先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是少数的皇族、达官贵人及一些商贾文人。他们设置园林的动身点只是为了显示财权或用于享乐,因此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只为少数人服务。而现代城市园林是为众多的一般公民服务的,服务对象在量上的变更必定引起园林在诸多方面质的变更。现代城市园林不仅包括公园,还包括其它全部的城市绿化与美化工程,如街道、广场、动植物园及其它各类专用绿地。突
15、出的特点是从城市全局动身,因地制宜,并注意运用功能。尤其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域市化的不断扩大,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园林又被历史性地给予新的功用,即爱护环境,改善环境。单纯的为满意少数人的享受与审美情趣的园林已满意不了现代城市的需求,但由于以往那种狭隘造园思想的持续,新建园林与城市大环境发生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对开敞性公共游园、街道绿化、居住区室外环境等的重视还不够。上海人多地少,绿化尤其匮乏。上海人均绿化面积与国外大城市相比,绿化的“贫困”程度严峻,市中心的绿化则更差。1993年,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平方增加到1.15平方,然而同时,市中心1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公共绿
16、地却削减了30多公顷。联合国规定的城市人均绿化标准为5060平方,我国的标准是711平方。相比之下,上海的人均绿地占有量则相当可怜,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难的。1.2园林属性的转换古典园林的属性是私有制,仅仅有关全部权问题,其经营的好坏都是全部者个人的事情。现代的城市园林则不同,是属于公共的,带有显明的“公益事业”的属性。然而很多园林出现了人不敷出,无法维持下去的局面,缺乏资金,缺少人力投入,导致管理不善,难以经营,不能达到应有的服务目的。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园林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方法指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具有为其它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
17、性质,是城市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产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开发是以盈利为目的,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产业”性质的明确,使园林经营部门大胆改革,既补充了园林建设与维护资金的不足,又改善了职工的待遇,还给了社会与企业办园林的机会,使园林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对经济效益不适当的追求与过分的追求都使得园林的“公益事业”属性受到损害。很多公园开设了一些不适合于园林的经营项目。古典的精致小园充斥着大大小小粗制滥造的恐龙怪兽,风景美丽、宁静悠然的绿地硬是搭起了破布蓬,表演吞火走刀的惊险场面,配上刺耳的宣扬与怪叫,实在有染视听。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也面临过被破墙开店的危急,
18、要将这片小小的绿肺与城市隔离,曾幸得以保存。然而其后人民广场的改建、市政府与博物馆的建设虽然使广场绿了起来,但那一整片珍贵的绿地仍熬糠侵占,整个公园已支离破裂相当不完整,如今更是面目全非。其他不少的公园与街道绿地也都面临着被吞噬的危急O1. 3园林形式的变更园林的服务对象、建设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环境面貌的不同,技术材料运用的不同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更和对园林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园林在形式上须要相应地发生变更。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建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落花水面皆成文章”,追求含蓄之美。含蓄
19、美的追求,使得园林的欣赏讲究近玩细赏,须要欣赏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细致体会品评,而西方的古典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偏重于追求气派,讲究人工美,体现皇权意识,布局规则对称而严谨,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表现几何图案美,立足于用人工的方法变更自然的状态。现代城市园林内涵的不同使园林不再只为少数文人雅士或皇族服务,而是须要面对大众。一味沿袭古典园林的含蓄意境或皇家气派都是不相宜的。现代的城市风貌、现代的技术材料,再完全采纳古典的形式往往难以协调,现代文化艺术讲究自由流畅,追求简洁明快,古典园林繁琐的装饰已不再适应。城市生活繁忙惊慌,上班族须要放松身心的休憩绿地,老年人要求有熬炼的场所,儿童寻
20、找嬉戏的空间,凡此种种都使得单纯的园林形式已难以满意城市的多种需求。至1992年,上海50公顷以上的大型绿地仅有5个,市级公园只有综合性公园、历史与古迹公园、动物园、儿童公园、科普公园,风景巡游区等7种类型,远远满意不了人们的需求,在风格上似古非古,非驴非马的例子也不少,没有给城市增加美感,反而破坏了整体的协调。要走出这些逆境,关键在于应使园林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取得协调,与国际大趋势取得一样。2、出路2. 1重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一个园子进行建设,而是要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城市的园林化,乃至大地园林化。随着全球性环境爱护运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以追求
2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绽开。八十年头,“可持续发展”(Sustainab1.eDeve1.opment)的概念被提出后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稳定与经济增长同步进行,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以自然更新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就是园林绿化。因而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可谓是新时期园林的主要目的之一,应加强以生态学原理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爱护环境、防止污染、调整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
22、争分夺秒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不断探究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上海须要大幅度地提高城市绿化的环境容量,可以实行公共绿地与专用绿地相结合,城市公园与大型公共绿地相结合,水平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等方式,并加强沿海防护林带、沿河道及城市主干道绿带等。目前大型环城绿带工程已经启动,但在浦西所能绿化的余地已很少,要真正实现有相当的难度,须要切实地进行贯彻实施。高架道路下的绿带已初见成效,而高架上的绿化仍有待探讨与实施。在新建开发区的环境规划中则应使绿化规划总指标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所要求的绿化环境总容量相当,如浦东的规划与建设。2.2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23、兼顾城市园林的产业行为不能变更园林业的“公益事业”属性,这是因为园林作为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必需的空间特征,并不能全部由产业开发所替代。产业开发要求回收必需大于投入,否则将予以消项。而园林是“公益事业”,是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地球的事业,须要整个社会的投入。目前的城市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城市整体环境绿化,用以改善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其次类是局部环境绿化,如城市的街头绿化,居住区绿地及城市公园等,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供应便利的、常常性的休憩活动空间;第三类是一些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旅游性园林,协作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第四类是企事业单位专用绿地。对于第一类园林绿化,一般为政府领导之下全社会的
24、投入;其次类园林则可以结合住宅开发建设形式,由发展商担当,纳人物业管理范畴,或通过公园邻近地段提高地价,收取绿地费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第三类园林有的是政府财政投入,也有的是集体或个人兴办,大部分为开发商的举措,只要建设项目合理,经营管理得法,这类园林最简单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兼顾;第四类园林则应由企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地绿化,并因情制宜地局部打开围墙,使之融人整个城市环境。同时,还应建构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以经济学为指导,综合园林绿化对社会,对环境产生的干脆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将园林的生态价值、环境爱护价值、保健养息价值、文化消遣价值、美学价值等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上海试行了园林综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分散 发展 理论 上海 一城九镇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1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