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碳换热器的设计说明.doc
《二硫化碳换热器的设计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硫化碳换热器的设计说明.doc(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摘要1第一章 前言2第二章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42.1列管式换热器类型的选择52.1.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52.1.2 浮头式换热器52.1.3 U形管换热器52.1.4 滑动管板式换热器62.2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62.3换热器结构的计算72.3.1热负荷Q:72.3.2平均温度差82.3.3估算面积92.3.4 管子初选92.3.5对流传热系数92.3.6污垢热阻132.3.7 总传热系数和计算所需面积132.4压强降计算142.4.1管程压强降:142.4.2 壳程压强降152.5列管式换热器其他结构设计162.5.1管程结构162.5.2壳程结构172.5.3其他重要附件182.6
2、 换热器材质的选择182.6.1 碳钢192.6.2 不锈钢19第三章 列管式换热器的具体计算203.1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203.1.1确定流体流动通道203.1.2定性温度203.1.3 估算传热面积203.1.4 初选换热器规格213.2核算总传热系数223.2.1 计算管程的对流传热系数223.2.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223.2.3 确定污垢热阻233.2.4 核算总传热系数233.3计算压强降24 3.3.1 计算管程压降.24 3.3.2 计算壳程压降.253.4结构尺寸的确定253.4.1筒体径253.4.2 换热器壁厚的计算263.4.3 封头273.4.4 管板283.4.
3、5 容器法兰283.4.6 接收尺寸283.4.7 接收法兰293.4.8 管箱长度303.4.9 折流板303.4.10 拉杆与定距管303.4.11 分程隔板与缓冲板30附录一: 换热器的明细表32附录二:本书符号说明34设计总结37参考文献3941 / 43摘要摘要:列管式换热器在化工、石油等行业中广泛应用。根据本次设计任务,二硫化碳流动温度为50,冷却水的进、出口量温度为25、32.计算一个年处理量为30000吨的二硫化碳冷凝器。通过计算,得到所需管程数为6,传热管长为6米,壳体直径为1.0米,传热面积为348.5平方米的的换热器。由此进行换热器的选择,并确定传热过程的流体流速等参数,
4、传热面积为404.3平方米的的换热器。经过进一步核算,换热器压降,面积裕度,管壁温度均符合设计要求,。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合理计算确定封头、管箱、拉杆、定距管等结构尺寸和选取符合要求的辅助设备(主要是离心泵)。最后画出符合工程语言的设备总装图和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关键词:列管式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设计计算第一章 前言在化工和石油化工厂中,传热既是最重要也是应用最多的过程。工厂运转是否经济常常取决于热或冷的利用和回收的效率。供气、供电和供冷等公用工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使热的转化和回收效率最高。换热器是在具有不同温度的两种和两种以上流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设备。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的主要作用是使
5、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航空与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通用设备。在化工厂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0%-20%;在炼油厂中,该项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35%-40%。换热器的种类很多,有多种多样的结构每种结构形式的换热器都有其自身的结构特征与其相应的工作特性。在对换热器的选型时,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主要包括流体的性质、压力、温度、压降与其可调围;对清洗、维修的要求;材料价格与制造成本;动力消耗费;现场安装和检修的方便程度;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对于所选择的换热器,应
6、尽量满足以下要求: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较低的压力降;重量轻且能承受操作压力;有可靠的使用寿命;产品质量高,操作安全可靠;所使用的材料与过程流体相容;设计计算方便,制造简单,安装容易,易于维护和维修。在换热器中,应用最多的是管壳式(列管式)换热器,它是工业过程热量传递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器。虽然列管式换热器在结构紧凑型、传热强度和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方面无法与板式或板翅式等紧凑式换热器相比,但列管式换热器适用的操作温度与压力围较大,制造成本低,清洗方便,处理量大,工作可靠,长期以来,人们已在其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本次课程设计是根据生产任务要求确定选用换热器的传热面积,管子规
7、格和排列方式,管程数和管壳数以与折流挡板,进而确定换热器的其他尺寸或选择换热器的型号。第二章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为了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方案拟定如以下图2-1所示:确定隔板间距并估计壳层传热系数假设总传热系数K估计管侧传热系数计算壳径计算管数确定类型、管径,材料清单为壳管分配流体确定传热面积A=Q/K确定壳、管程数计校技术要求定义目标如果需要计算未指定的流速或温度需要做能量平衡计算含垢因子在内的总传热系数收集物理性质 设K=K0设计成功能否降低优化成本?估计换热器成本压降在规定范围内?估计管侧和壳层压降是否是图2-12.1列管式换热器类型的选择根据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常将其分为固定管板式、
8、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式、双管板式、薄管板式等类型。2.1.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代号G)优点:结构简单、紧凑、能承受较高的压力,造价低,管程清洗方便,管子损坏时易于堵塞或更换;缺点:管束与壳体的壁温或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差较大时,壳体和管束中将产生较大的热应力;这种换热器适用于壳层介质清洁且不易结垢、并能进行清洗、管程与壳程两侧温差不大或者温差较大但壳层压力不高的场合。2.1.2 浮头式换热器(代号P)优点:管和管间易于清洗,不会产生热应力;缺点:结构复杂,造价比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高,设备笨重,材耗量大,且浮头端小盖在操作中无法检查,制造时对密封要求高。这种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之
9、间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 场合。2.1.3 U形管换热器(代号Y)优点:只有一块管板,管束由多根U形管束组成,管的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管子可以自由伸缩。当壳体与U形换热器有温差时,不会产生热应力。缺点:由于受到管曲率半径的限制,其换热管排布较少,管束最层管间距较大,管板的利用率较低,壳程流体易形成短路,对传热不利。当管子泄漏损坏时,只有管束外围处的U形管才便于更换,层换热管坏了不能更换,只能堵死,而且损坏一根U形管相当于坏两根管,报废率极高。这种换热器适用于管、壳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需要清洗、又不适宜采用浮头式和固定管板式的场合。特别适用于管走清洁而不易结垢的高温、高压、腐蚀性
10、大的物料。2.1.4 滑动管板式换热器优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必要时可在管箱增设隔板,强化传热。缺点:填料泄漏时可导致管程和壳程的流体相混,故严禁用于两种流体不相容的场合。2.2 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依据不清洁或易结垢的流体,宜走容易清洗的一侧。对于直管管束,宜走管程,便于清洗;对于U型管管束,宜走壳程。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和管束同时被腐蚀。压力高的流体走管程,以免制造较厚的壳体。为增大对流传热系数,需要提高流速的流体的宜走管程,因管程流通截面积一般比壳程的小,且做成多管程也教容易。两流体温差较大时,对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宜将对流传热系数大的流体走壳程,以减小管壁与壳体的温差,减小热应
11、力。蒸汽冷凝宜走壳程,以利于散热、排出冷凝液,增强传热效果。需要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以减小冷却剂用量。但温度很高的流体,其热能可以利用,宜走管程,以减小热损失。粘度大或流量小的流体宜走壳程,因由折流挡板的作用 ,在低Re数下(Re100)即可达到湍流。在选择流动管道时,上述原则往往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问题抓住主要方面,一般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力降、防腐蚀清洗等要求,然后在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以便做出恰当的选择。2.3 换热器结构的计算2.3.1 热负荷Q的计算2.3.1.1无相变传热的计算.(2-1)式中: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流体的平均比定压热容,J/(kg.)T热流体的温度,t
12、冷流体的温度,下标1和2分别表示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2.3.1.2有相变传热的计算.(2-2)式中:饱和蒸汽(即热流体)的冷凝速率,kg/s; r饱和蒸汽的冷凝热,J/kg2.3.2平均温度差2.3.2.1恒温传热平均温度差计算公式:.(2-3)2.3.2.2变温传热(包含一侧恒温的情况)逆流与并流的平均温差:当2时,.(2-4)当10 000,Pr=0.7-160,管长与管径之比,若可由 上式算出乘以特征尺寸:管径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数平均值。对于高粘度液体(大于2倍常温水的粘度)的计算公式:.(2-13)式中 是考虑热流方向的校正系数,可以用表示。指壁面温度下流体粘度,因壁温未
13、知,计算需用试差法,故可取近似值。当流体被加热时=1.05;液体被冷却时,取=0.95。气体不论加热与冷却均取=1.0 应用围:Re10000,Pr=0.7-16700,特征尺寸:管径。 定性温度:除按壁温取值外,均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2.3.5.2无相变流体在管外做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若列管换热器装有园缺挡板(缺口面积为25%的壳体內截面积)时:.(2-14) 应用围:特征尺寸:当量直径。定性温度:除按壁温取值外,均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若换热器的管间无挡板,管外流体沿管束平行流动时,则值仍可以用管强制对流的公式计算,但需将式中的管径将改为管间的当量直径。2.3.5
14、.3蒸汽在水平管外冷凝对流传热系数对于蒸汽在水平管壁(管外、单管或管束)上的膜状冷凝传热系数:.(2-15)式中管子外径; n管束在垂直面上的列数,对单管n=1;饱和温度与壁面温度之差;、特性温度下冷凝液的导热系数、密度和粘度汽化潜热r由值决定,特性温度取膜温即2.3.5.4蒸汽在垂直管外(或板外)的冷凝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当 Re2000时,膜层为湍流,则.(2-17)特征尺寸:l取垂直管或板的高度,定性温度和其余物性参数与(*)相同。冷凝液的液膜流动有层流和湍流之分,故在计算传热系数时应首先假设液膜的流动类型,求出后,需要计算Re数,检验是否在所假设的流型围。Re数的计算公式:.(2-18)
15、2.3.6污垢热阻沉积在传热壁面上的污物、腐蚀产物或其他杂质,构成管壁上的污垢。某些情况下,污垢热阻是总传热系数的控制因素。因此,确定适当的污垢热阻,是换热器的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项容。污垢的热阻主要决定于它的导热系数和垢层厚度。污垢的种类很多,影响垢层厚度的因素又复杂,污垢的导热系数与污垢层厚度难以准确地估计,因此,通常选用污垢热阻的经验值。以下为污垢热阻的经验值表:污垢热阻经验值表2-2流体污垢热阻/(10-4m2)自来水,软化锅炉水1.72硬水5.16河水3.44蒸馏水0.86空气0.26-0.53溶剂蒸气,天然气,焦炉气1.72有机化合物气体0.86水蒸气(优质,不含油)0.052水蒸气(
16、劣质,不含油)0.092.3.7 总传热系数和计算所需面积2.3.7.1 K值的计算K值的计算公式:.(2-19)式中 基于换热器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W/(.);、管外与管的对流传热系数,W/(.);、换热器列管的外径、径与平均直径,m; b列管管壁厚度,m;列管管壁的导热系数,W/(.)。2.3.7.2 计算所得需要面积2.3.7.3 面积裕量的计算面积裕量=2.4压强降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必须满足工艺上提出的压强降要求。列管式换热器允许的压强降围如下表所示:允许压降围表2-3换热器的操作压强/Pa允许的压强降P10 0000(表压)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10 000100
17、000Pa,气体为1000-10000Pa,流体流经列管式换热器因流动阻力所引起的压强降2.4.1管程压强降:对于多程列管换热器,管程压强降的计算式为: .(2-20)式中、直管与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Pa; 结垢校正系数,量纲为一。对于的管取为1.4,对于的管子取为1.5;管程数;串联的壳程数。上式中直管压强降可按流体在管中流动的阻力公式计算:;回弯管的压强降可由下面的经验式计算一般情况下,换热器进、出口阻力可忽略不计。2.4.2 壳程压强降当壳程无折流挡板时,流体顺着管束运动,壳程压强降可按流体沿直管流动的压强降计算,且仅以壳方的当量直径代替圆管直径。当壳程装上折流挡板后,流体在
18、其中作曲折流动,壳程压强降的计算方法有Bell法、Kern法和Esso法等。Esso法计算壳程压强降的公式,即:.(2-21)式中 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Pa;流体流过折流挡板缺口的压强降,Pa;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系数,量纲为一。液体可取1.15,对气体或可凝蒸汽可取1.0。又 式中 F管子排列方式对压强降的校正系数,量纲为一。对管子三角形排 列F为0.5,对正方形错列F为0.4,对正方形直列F为0.3。 fo壳程流体的摩擦因数,当时, no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h折流板间距,m; D换热器壳体径,m; NS折流板数,,L为列管长度; uo按壳程流道截面积Ao计算的流速,m/s。其中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硫化碳 换热器 设计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