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一、发展背景1(一)现实基础1(二)趋势研判2二、总体要求5(一)指导思想5(二)发展目标5三、实施人才集聚五大工程7(一)深化川渝毗邻地区人才协同发展7(二)强化“璧山”人才协同发展9(三)推进“四化”人才培育H(四)建设“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13(五)统筹十支人才队伍建设13四、强化人才引领重点举措21(一)培养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1(二)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发展26(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8(四)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29(五)健全完善人才机制34五、保障措施36(一)加强组织领导36(二)强化督促落实36(三)加大资金支持37(四)营造良好氛围37一、
2、反展目京()现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通过抓好百名高端人才聚集行动、千名产业人才培养行动、千名紧缺实用人才开发行动以及乡村人才振兴行动等重点人才任务落实,人才队伍质量规模“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17.2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930人,占比1.7%;专业技术人才30620余人,占比17.7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660人,占比3.86%;技能人才37500余人,占比21.75%;农村实用人才90460余人,占比52.44%;社
3、会工作人才4300余人,占比2.49%o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趋势日益显现。全区六类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15220人(其中党政事业单位中研究生学历420人,本科学历13300人;其他社会组织中研究生学历70人,本科学历1430人全区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67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614人入平台载体不断加强。以人才载体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注重抓实抓精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建成投用一批科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二是实施“英才”计划,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创新
4、创业;三是大力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小微企业孵化园及创业创新基地;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五是实施“小培强工程支持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六是推动实施“知识更新工程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入库市级科技型企业2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累计引进培育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42个、科技服务机构及分支机构47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院士专家工作点3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个),孵化服务总面积近44万平方米。成功创建“两群”地区首个市级高新区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和考核机制,
5、实行以体现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意见,实施精准引才“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奖补等配套措施。整合组建人才服务机构,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人才服务流程,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入学入托、配偶(子女)就业落户、居留签证、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便利服务。新提供人才公寓和青年驿站324套。(二)趋势研判。人才事业发展机遇增多。“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必将是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人民生
6、活更加幸福更加富裕的五年。当前认真落实“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要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全市“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格局,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重点人才举措,提供有力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人才集聚高地。随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步伐加快,璧山“人才协作”等行动全面深化,与周边区县合作增多,区域专家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日益频繁,人才资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效能将进一步显现,人才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全区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十四五”时期,GDP年均增长8%以上,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
7、综合经济实力持续稳步提升,走在“两群”区县前列,已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现代城区。高新区集中度达75%,产出强度83亿元/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17.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7.5%o荣获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荣誉。未来五年将围绕千亿工业大区目标,着重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制菜等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乡村振兴等方面发力,人才的吸引力也将稳步增加。区位优势独特。处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上,是主城都市区
8、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是深化川渝东北合作的天然桥头堡,是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重要板块。距主城都市区60公里,到万州机场、达州机场、万州新田港均半小时车程,自古为交通南北、东出西进的重要通道,未来五年将努力构建铁公水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随着J11渝东北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和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发展,人才区域化发展趋势将愈发明显,人才资源合作将更加密切,人才更高效率的互补与整合条件极其有利。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沃野千里、碧田万顷,拥有方圆100O余平方公里的巴渝第一大平坝,农业基础条件好,享有“小天府”之美誉,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东有高梁山、西有明月山,森林覆盖率达55%,溪流纵横、湿地润城
9、,双桂湖是“三峡风景眼、生态湖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西南禅宗祖庭双桂堂和易经注解名著易经集注,又有木版年画、竹帘、梁山灯戏、癞子锣鼓、抬儿调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五年将着力构建“两屏六廊多点”的醉美自然生态格局,高起点规划构建秀美和谐新城区,深入推进产城景融合,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彳导天独厚的农业条件、人文历史和宜居环境三大优势相叠加,势必形成“近悦远来”生态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的烘托效应。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十五五”期间,全区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
10、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落地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人才集聚高地。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提升“英才”品牌,优化“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壮大“塔尖”“塔基”人才队伍,确保高水平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承接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谱写
11、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落实“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要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培育,聚力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8.3万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数量明显增加。英才计划新增入选个人8名、团队2个。全区拥有英才A卡人才突破13人。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全区人才队伍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总量的35%以上,三次产业人才分布与全区经
12、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的人才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全区人才贡献率提高至40%o人才自主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5%,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8%,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达到72个,科技型企业达到4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0家。人才效能更好发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一步融合,人才支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十五五”末,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o人才生态持续向好。人才发展
13、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流动更加有序顺畅,服务保障更加优质,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卜五五”时期人才发展主要目标指标分类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人才总量总量(万人)17.2418.3预期性人才素质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年)11.512.2预期性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4560预期性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3035预期性人才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52预朗性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2510预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5863预期性人才效能人才贡献率(%)3540预期性
14、科技竞争力在全市排名第四类第三类预期性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市排名第三梯队第二梯队预期性科技创新发展拥有英才A卡人才(人)413预期性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4372预期性科技型企业数量(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20564400130预期性三、实施人才集聚五大工程(一)深化川渝毗邻地区人才协同发展。推动人才政策顶层设计,实施人才资源共商、共建、共享,做大人才协同发展“蓄水池共育优秀人才、协同招揽人才。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要求,携手共享川渝两地3万余名科技专家资源,将打造成J11渝东北地区集聚人才的桥头堡。完善人才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职能职责
15、部门,做好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和督促落实等工作。推动互签人才合作协议,加快建设协同发展载体,共同开展引才育才,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意识,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建立完善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定期人才政策会商、信息互通和工作调度,促进规划对接、政策协同、制度衔接、服务贯通。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提档升级毗邻地区人才合作平台。提升人才工作合力,努力将建成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人才集聚区、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青年人才荟萃区。坚持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着力建立决策共商、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协作共赢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推动形成人才协同发展制度机制、政策体系和工作
16、格局,合作开展高端人才延揽。强化人才共育,开放共用科技、教育、产业等资源平台,组建多元化人才发展联盟。强化人才共享,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人才评价互认和公共服务跟踪机制,开放共享产学研平台,推动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到2025年,联手打造跨区域招才引智平台5个,每年派遣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行业人员交流学习500余人次。打破人才使用地域限制,以产业为导向协同开展引才育才,推动人才身份互认、人才市场互通与人才服务共享。突出川渝毗邻地区各自优势,加强人才在毗邻地区自由流动,引领两地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为导向,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相应制定详细引才、育才、留才政策措施;建
17、立长效人才供给与需求机制,推动人才身份互认、人才市场互通与人才服务共享。加强调查研究,协同优化服务保障;构建跨区域协作培养人才体系,建立川渝东北地区创业孵化联动合作机制,共享专家资源,协同推进优质人才资源共享;引入第三方人才中介机构,为两地提供包括专家服务、引智工程、项目合作等在内的各项服务按照人才信息工作要求,两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等人才信息数据库,共同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为两地人才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信息服务;共同举办网上人才交流大会,共同发布用工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信息和个人跨网投递信息共享,便利人才供需双方的交流洽谈。(二)强化“璧山”人才协同发展。开展多形式、多领域、
18、多层次人才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在“璧山”协同发展协议的基础上,推动人才协同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生态等领域19项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每年互派党政干部挂职锻炼和优秀教师、优秀医务人员交流学习50余人次;每年组织一期基层干部、农村致富能手、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乡村振兴培训,互派农业科技专家交流学习;确定专人跟进双方在劳务协作、信息共享、校企合作、就业招聘、技能培训等多方面达成的项目合作协议。借助璧山旅游产品、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等方面人才,运用电商直播基地等平台,帮助销售农特产品、竹编产品、文旅产品等,带动百里竹海旅游度
19、假区民宿经济发展。支持两区环境保护专家就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保信息化建设以及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合作研究。促进两区文化旅游部门专家尽快完成旅游消费线路规划设计。到2025年累计互派各类人才交流学习达2500人次。搭建人才协同发展交流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共育共享。搭好人才成长“立交桥”,为两地人才协同发展绘好“规划图”和“作战图”。建立“1+3”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在推进科技协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共建生态文明、提升旅游品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展开协作。弓璧山英才”来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推介科研项目,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两地专家开展“飞地园区
20、”建设课题研究。联手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人才智慧交流、人才服务共享。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联手发布企业就业岗位信息,推动两区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和协同发展。建立劳动力供应双向劳务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进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才呆索引导扶持璧山区内企业与区各类职业学校共建“订单委培,定向就业”机制。到2025年,累计开展协作培训共育各行业人才达10000人次。(三)推进“四化”人才培育。牢牢抓住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这一机遇,着力推进“四化”建设,奋力开创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机制,大力推进全区工业领域人才培养、
21、培训和引进等工作,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成为人才向往之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成立优秀人才联盟,建好用好产业研究院、专家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资源,让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完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培养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让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实施“城市大脑”计划,建设“云上”,积极引进5G+、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管理等方面人才,提升政府和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牢固树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人才统筹开发理念,推动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
22、间双向流动。加强建立和完善与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实用、评价、激励保障的制度体系,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围绕打造郊区新城,引进培育一批交通建设、城市规划、市政管理、文化、生态环境及政法工作人才队伍;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康养、教育科普等产业人才建设。以旅游产业化为抓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政策吸引人、用情感凝聚人,在更大范围内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推进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人才,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文化旅游
23、目的地为契机,借助长江三峡晒秋节、国际柚博会、明月山生态旅游文化节等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田园风光、千年古驿道(站)和非遗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加紧培养包括旅游规划、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会展、外语、品牌营销、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联合职业学校,全面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努力打造一支精通业务、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抓手,用心选配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把人才放到实践中、置身岗位上、在“三农”战线施展才干,让各类人才贡献其价值、实现其价值,努力汇聚成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人才 事业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2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