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docx
《“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六)提升处置管理能力,加强危废环境风险防控28(七)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提升固废管理保障能力30(八)践行“无废”理念,创建“无废城市”细胞32五、保障措施34(一)加强组织协调34(二)加大资金支持35(三)强化科技支撑35(四)抓好宣传引导36附件1县“无废城市”建设废物清单37附件2县“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清单45附件3县“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清单60附件4县“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70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两点”定
2、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加快建设“五地一支撑”目标,以减污降碳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方向,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以“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和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协同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守住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统筹谋划,统一推进。围绕“十五五”建设目标,坚持与市环境保护总体目标相统一,与县“十五五”相关规划紧密衔接,贯彻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
3、建、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下,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等各环节绿色化和循环化。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结合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较低、处置能力薄弱等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目标、完善措施、精准发力,持续提升全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区域联动,环境共保。协同万开云三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加强万开云固体废物利用及处置联动,构建区域一体化二、城乡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概况(一)区域城乡发展基本概况。县地处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因“四时多云、山水之阳”而得名。全县幅员面积3636平方公里,辖42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133万,常
4、住人口93万。山清水秀城美业兴文盛,有“万里长江天生”之美誉。1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20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72亿元,增长5.30%;第二产业增加值180.37亿元,增长2.30%(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87.66亿元,增长0.20%);第三产业增加值216.49亿元,增长2.1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2:39:46.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三大产业集群。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020年3月,县启动“迎接高铁”计划,为抢抓“郑万高铁”开通契机,印发迎接高铁开通500天工
5、作方案。9月,召开“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完成工业项目签约共计71个。同时,全力推进“三环三高三大片”建设,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砥砺奋进。船舶修造运输产业稳步发展。县船舶运输产业基础雄厚,是长江上游航运产业第一大县,船舶修造、运输产业均位居全市前列。建造完成130米三峡标准化船100余艘,具有长江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船坞“河牛号”,“河牛号”可为长江中上游船舶提供保养维修技术支撑,并解决库区6000吨级以上大型船舶坞维修难题。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向好。2020年,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6.49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72亿元,增长5.30%,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渝东北第一位
6、。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建成标准化农业产业示范园297个,总面积达17.25万亩,形成“五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稳步推进。2020年,县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新建和巩固生活垃圾治理村136个,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8950户,新建农村公厕118座,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30个、国家森林乡村6个。文旅产业提能升级。县围绕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三大新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旅游线路全域、旅游产品全季、旅游环境全优的大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2020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
7、892.30万人次。2 .生态环境及绿色发展概况。2020年,县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10平方公里。建成县级生态村304个、市级生态村86个、市级生态镇25个。全县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3.80万亩。全县森林面积316.40万亩,森林覆盖率5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3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7.30平方米。完成营造林面积9.10万亩,退耕还林面积3万亩。2020年,县全年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II级(优良)的天数为357天,占全年天数的97.80%。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下降3.70%。全县区域声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2分贝,道路交通干线
8、噪声平均为66分贝,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020年,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1%。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为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o(二)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基础。2019年,引进日处理能力为350吨的水泥窑协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通过生物及物理干化、分选、生物除臭、渗滤液等系统处理之后,产生的垃圾衍生燃料和无机渣土密闭运输至华新水泥工厂用作替代燃料和生产原料。该措施极大提升了县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为“无废城市”创建奠定了良好
9、基础。2020年,万开云三地召开同城化发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联席会,签订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合作备忘吨,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25吨,综合利用方式包括用作建筑材料、农肥或土壤改良剂等;处置量310吨,处置方式以填埋为主。2020年,全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05%o工业固体废物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制定并印发县关于切实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通知等,明确工业固体废物监督管理职责,强化部门工作协同联动,共同推进“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全县固体废物监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基本建立,工业固体废物排污申报系统初步完善,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
10、,全县完成33个行业发证登记工作,发证登记率达到100%,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2 .农业领域。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稳步开展。2020年,全县实施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控制在2.60万吨、304.40吨以内,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80%,40.30%o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试点乡镇6个,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约3吨。通过农作物机收粉碎还田、牲畜过腹还田等途径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秸秆产生量34.65万吨,可收集量30.27万吨,综合利用量25.7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5.18%o建成县级废弃农膜贮运中心1个,乡镇街道级回收站点42个,完成废膜
11、回收554.50吨,农膜回收率达到8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产生量235.50万吨,综合利网点6个。新建和巩固生活垃圾治理村136个,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0个,城市建成区内50%以上的街道(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4 .建筑领域。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持续发展。2017年,引进诚信杭萧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渝东北最大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基地。2020年,与西藏涛扬集团合作,研发生产以竹材料为主的新型绿色环保复合建筑材料,建成装配式建筑20万平方米;召开“天生绿色建造”为主题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渝东北地
12、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型绿色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可生产竹材料900万平方米/年、新型绿色环保复合建材300万平方米/年、钢结构5万吨/年。建筑垃圾监管工作有序开展。制定关于推进城区建筑垃圾管理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定期巡查,严厉打击违法运输、违法倾倒建筑垃圾行为,防止建筑垃圾污染水域和占用河道。5 .危险废物。2020年,全县危险废物产生量为758.26吨,危险废物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汽修厂、医疗机构和通信公司等行业。其中,工业企业30家,危险废物产生量为31.40吨,主要为废包装桶来自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
13、,而这些行业企业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其产生的粉煤灰、炉渣、醋糟和煤讦石等固体废物在全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总产生量中占比达到96.15%o在原料和工艺未优化前源头减量难度极大。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县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填报不全,部分小型企业使用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存在困难。部分企业和群众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制观念不强、环境危害意识淡薄,生产经营主体不重视固体废物规范贮存、利用、处置等现象突出,固体废物规范化处置需进一步加强。6 .农业领域。县是农业大县,拥有水果、中药材、调味品、生态养殖、优质粮油等五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一定规模效应,但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
14、进农业固体废物高效资源化利用方面仍有不足。全县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能力有待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畜禽养殖存在污染风险,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源化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所涉领域较广,污染防治新技术、设施不能得到有效推广,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难度较大。7 .生活领域。2020年,城区餐厨垃圾产生量为5070吨/天,县内餐厨垃三、建设目标()总体目标。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完成县垃圾综合处理场建设,实现全县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
15、置,固体废物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山清水秀美丽建设更进一步,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二)阶段目标。全面启动阶段(2021年1月一2023年5月)。成立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无废城市”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宣传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初步建立,市场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启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生活垃圾分类、固体废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启动,相关宣传培训工作全面开展,营造浓厚的“无废城市”舆论氛围。重点建设阶段(2023年6月一2024年12月)。“无废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以
16、景区、乡村、企业、学校、机关单位、商圈、医院等为主体,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无废城市细胞”示范点;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下降。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农药包装物回收体系,农业包装物回收率不断提升。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广泛推行,县城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取得良好成效。船舶污染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完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全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全面提升。巩固深化阶段(2025年)。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生
17、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普遍认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三)建设指标。县“无废城市”建设共设置指标49项,含必选指标25项,可选指标24项。其中,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指标13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指标13项,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指标7项,保障能力指标12项,群众获得感3项,特色指标1项,指标目标值按2023年和2025年两个阶段分设,详见附件4。四、主要任务(一)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共助“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战略规划衔接。持续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打造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变,推动固体废物深化改革与城市发展有机融
18、合。加强与万开云同城化、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相互衔接,不断推进县“无废城市”建设。加强万达开云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工业领域固体废物管理培训和交流研讨,落实万达开云服务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加强与万州、开州等市内区县和达州等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交流合作,强化专家人才库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借鉴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技术与管理经验,对“无废城市”先进经验进行全面推广。落实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统筹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布局,强化万开云固体废物利用及处置联动,构建区域一体化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协同推进万开云毗邻区域符合条件的污染治理设施共建共用,推进全
19、域固体废物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实施万开云生态建设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围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两个方面,加快区域生态环境同保,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共助“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完善“无废城市”工作机制。成立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县生态环境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发展改革委、县教委、县经济信息委、县公安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委、县城市管理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农村委、县商务委、县文化旅游委、县卫生健康委、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国有资产管理服
20、务有限公司、河牛复兴船务有限责任公司、三木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推进绿色工厂创建。持续开展循环经济和资源化利用等工作,打造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生态价值转化。促进园区组团内企业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通过强化生态环境管控,实施原料替代、工艺改造、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措施加快推动绿色工厂建设。到2023年底,完成金田塑业有限公司、三峡云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市级绿色工厂创建。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落实市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依法依规开展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以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
21、标,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按照规划时序进行升级改造,优先利用废石和尾矿,实现矿山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到2025年,完成全县在产的5座砂矿、1座岩矿、2座砖厂等8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矿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结合工业领域减污降碳要求,持续推动产业集聚,引导园外分散企业入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相对安全的产业链、更加稳固的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现代化水平。依托盐化有限公司、县诚信杭萧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分别加快探索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以再生金属、再制造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壮
22、大循环经济产业规模,积极构建产业间的绿色产业链,引导产业链的延伸,加强副产物和有机废料循环再生利用,实现园区物质能源循环,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内部回收再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引进先进技术对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推广应用环保节能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持续推进粉煤灰、存量煤秆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支持粉煤灰在大掺量混凝土材料、道路材料、高强石膏、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的应用示范。强化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严格执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申报登记制度,定期开展申报登记企业的抽查核实工作。严格落实固体废物管理全过程监管的有关规定,
23、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规范化监督管理,监督企业落实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分类存放措施。持续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整治工作,合理布局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暂存点。充分利用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动态掌握企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压实产废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规范产废单位委托他人运输、利用和处置固体废物的行为。(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打造“无废农业”,支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开展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健全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到2025年底,全县完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推广面积1.50万亩。打造以生猪、牛羊为主的生态养殖产业集群,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时期 城市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2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