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10篇(最新版).docx
《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10篇(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10篇(最新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共10篇)目录篇一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2篇二2024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3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6篇四市委领导班子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发言材料19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23篇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25篇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26篇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
2、31篇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总结35篇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38篇一、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此次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校共青团干部,是最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的责任任重道远,工作中要切实将强化
3、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大学生将“五个认同”的理念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高校青年各民族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重视民族团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鼓励和培育他们自信自强。一、树立民族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加强民族学生的团建、党建工作。二、通过团课、团日活动、各民
4、族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在思想上加深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三、注重各民族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积极宣传各民族学生优秀代表和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广大学生向先进学习靠拢。下一步,我将结合中西医结合学院各民族学生多、民族分布广的特点,以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月和二十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为契机,通过团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为共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添砖加瓦。篇二、2024学习“铸牢中华民
5、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6、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淡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称谓全部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旧中国,瑶族被称作“摇”,被蔑称为“动物”;解放了,被称作“徭”,变成了“人”;民族识别后,被称作“瑶”,变成了“玉”。共产党让瑶族实现了从“动物”到“人”再到“宝”的转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选举法明确规定了人口再少
7、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上述举措,无不体现着各民族一律平等,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五十六朵同根并蒂花”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淡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团结。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如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时,当地的彝民对汉人充满了猜忌和敌视,
8、中央红军虽屡遭袭击和堵截,但始终耐心给彝族同胞作解释,并严格遵守不准开枪的纪律,获得彝族同胞支持,在同胞护送下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族聚居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正是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为红军主力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宝贵时间,留下“彝海结盟”的美谈。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
9、响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2018年底,独龙族又一次“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实现小康!”这句话表明,真正的全面小康,需要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深刻认识民族命运共同体,各族人民
10、同心同向同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等核心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提法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与会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频频出现。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原文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规律,正确指明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下面,结
12、合本次专题学习,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为什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
13、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峭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
14、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
15、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
16、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
17、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解其深
18、刻的历史逻辑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多民疑的大一线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客观事实,历史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历史演进的特点也是这样。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毛泽东主席曾讲过:“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中华民族发展“
19、合”是主流、是大势,“分”只是浪花。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讲了“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从我们*来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图的领土就已拓展到这里,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云中郡等都是边防重镇;汉朝设立了五原等郡县,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既有北方民族政权全面开拓治理的时候,也
20、有中原王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既有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分别或交叉管辖治理的时候,无论哪个政权都把这里视作中国的组成部分,无论哪个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相较于其他民族地区,我们*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更为鲜明,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北魏时期的汉化运动,宋辽时期汉族人口的北迁和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清朝时期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等等,都是*二十大地上各民族交
21、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也就是说,*地区历来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蒙古族也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正如乌兰夫同志指出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各民族团结的结果”。*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的演变紧密相连。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和共同抗争把各民族命运空前团结在一起,使各民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党作为“两个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此讲得十分深刻: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
22、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说,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在也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才得以实现“。在我国革命进程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
23、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排除干扰,消除分歧,引导和带领*人民作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抉择,为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的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
24、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一方面,不能笼统地把“同”和“异”放到一个层面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样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清灭哪个民疑,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不能人为添加扩大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共同性,不能把差异性变成“隔离墙”,更不能让差异性成为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绊脚石。中华文化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于 学习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推进 时代 民族 工作 质量 发展 研讨 发言 材料 10 最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2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