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全文及解读.docx
《《郑州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全文及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全文及解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郑州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为推动郑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体发2021)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河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豫体2021)43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郑政202112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办2021)7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一、
2、发展基础近年来,郑州市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发展载体逐日增多,重点企业不断涌现,体育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条日渐完善、产业融合不断加深、产业质量极大提升的发展格局,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郑州市2022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31.06亿元,名义增速1.69%;体育产业增加值190.61亿元,名义增速0.37%;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0%,与2021年基本持平。其中体育制造业增加值52.70亿元,名义增速0.74%;体育服务业增加值131.93亿元,名义增速0.22%;体育建筑业
3、增加值5.98亿元,名义增速0.41%。体育产业载体逐日增多。据统计,郑州市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3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8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均发展成为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产业主体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年末,郑州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总数量达到7466家,较2021年增长20.36%;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达到6.40万人。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主体支撑。体育产业市场持续激活。2022年郑州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金额2748.
4、59元,按照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82.80万人计算,郑州市体育消费总规模352.59亿元,较2021年增长3.27%。2022年度郑州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为83.67分,较2021年提升3.39%。其中,健身指导服务满意度得分最高,为86.71分。体育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二、面临形势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低、覆盖领域广、产业链条长、需求弹性大等特点。未来十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飞速发展期,也是郑州市建设体育强市的关键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体育产业发
5、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政策叠加优势带动新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发布,为郑州市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契机,有利于推动区域之间体育赛事等相关产业的协作共赢,促进体育产品进出口,推进体育制造业、体育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是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体育强国战略指明新方向。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提升体育用品供给能力、培育自主体育品牌、扶持市场主体发展、扩大体育消费等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发展、全链式发展、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郑州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
6、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转型阶段赋予新使命。在郑州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之下,郑州市积极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城市标杆,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展示“山河祖国、文物双全”的资源禀赋,智慧体育、体育康养、体育文旅等新业态延伸了传统产业链,为城市发展增加新动能。体育消费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构成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持续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三、存在挑战尽管郑州市体育产业整体呈现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市场规模恢复向好、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载体更加完善、发展基础更加夯实、要素供给更加有效、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的态势,但与郑州市丰富的自
7、然资源、历史、人文和产业基础相比,郑州市体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和产品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国际国内体育产业发达城市相比,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总量不大、产业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核心业态发展不充分、区域产业特色和集聚带动效应不明显、要素供给短板突出、结构错配矛盾等瓶颈依旧显著。突出问题如下:一是在体育产业奖励补助、体育企业融资渠道、体育消费市场供给、体育行业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等方面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核心企业数量不足,且以科技型、数字型、户外运动型体育企业最为明显,在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还缺乏创新意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
8、大型体育龙头企业,难以形成体育产业项目集群效应。三是体育消费场景打造力度不够。在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新场景上,未能充分发挥郑州市体育、自然、人文、历史等多要素汇聚的独特优势。在打造个体式、沉浸式体育消费新场景、体育旅游特色产品线路、市民休闲运动娱乐体育主题商业综合体等方面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和刺激市民体育消费需求。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河南省最新体育产业决策部署和郑州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以“体育河南”建设为引领,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
9、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促进体育产业供给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本体产业为支撑,“体育+”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将体育产业打造成为郑州市重塑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更新、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打造国家一流体育产业强市,使体育产业成为郑州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二、发展原则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共建共享,强化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配置体育资源,促进体育资源要素有效集聚与有序流动。坚持融合发
10、展、产业互促。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康养、农业、科技、制造、传媒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鼓励和引导其他行业或企业跨界参与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形成产业互助、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坚持智慧赋能、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数据在体育产业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加大智慧科技在体育产业中的实践和运用,引进培育相关产业人才,提升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更好满足体育消费新需求。坚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抓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郑州都市圈建设和城市更新机遇,推动体育
11、产业项目建设综合开发,促进体育产业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国际国内重要城市、郑州都市圈内各城市的互动与联动,形成协同发展机制,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体育赛事品牌。落实中国武术“走出去”工程,加强传统武术与武术教育协调发展,用好少林功夫名片,推动国际体育资源集聚,提升郑州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充分发挥登封市武术、郑东新区水上项目、上街区航空运动、荥阳市象棋等各区县(市)的独特优势,打造各具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统筹互动,协同发展,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三、发展目标产业规模与效益齐升。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郑州都市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全市体育
12、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65%;到203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8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4%,体育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市场主体梯次培育成效显著,体育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专业性体育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培育12个商业模式清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体育龙头企业;到2035年,体育龙头企业达到510个,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5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3个。多业态融合体系逐步形成。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13、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旅”“体绿”“体培”“体医”“体农”融合成为全市“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典型场景。数字化转型日益加速。体育生产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体育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比例不断扩大,数字体育产业创作与生产不断加速。到2035年,重点打造35个体育元宇宙典型示范场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体育消费提质升级。市民健身意识、体育技能日益提升,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赛事、进行体育消费成为市民的时尚生活方式,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创建高质量的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取得成效,体育消费新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新生态不断优化。到
14、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0块,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000元;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500元。第三章重点领域一、加快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服务等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全龄、全时、全域的生活性体育服务业,重点推进体育中介咨询、体育法律服务、体育金融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创意营销、体育产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体育服务业发展。(一)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构建高水平赛事和活动体系。构建以绿色、低碳为风尚,国际国内大型品牌赛事、本土特色品牌赛事、新兴体育品牌赛事、群众性品牌赛
15、事为驱动的高水平赛事体系。做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龙湖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的运营与推广;提升巩义市冰雪运动、郑州经开区超级赛车运动、郑东新区和郑州高新区水上运动、上街区航空运动、荥阳市象棋、惠济区黄河马拉松等系列自主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重点扶持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垒球、三大球等为主的高水平职业联赛、高校联赛、社区村镇联赛、大师赛、积分赛、邀请赛等赛事活动。打造以“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构建富有郑州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主题赛事活动+系列赛事活动”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打造国际体育精品赛事名城。创新开发新兴体育竞赛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电子竞技、街舞
16、、极限运动、时尚体育运动、水上运动、户外运动、低空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投资打造户外运动基地、电子竞技中心、极限运动基地等。积极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价值转换,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马拉松、徒步、自行车、汽车自驾等项目,打造黄河文化户外运动带。以民俗、棋牌、钓鱼、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游艺和竞技等传统竞赛、非遗项目为依托,开展地方特色性民俗体育赛事,创新开展民间竞技类体育竞赛和活动,加强登封少林武术、巩义小相狮舞、荥阳黄家拳等非遗项目、民间(俗)体育项目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凸显各区县(市)特色民风民俗。(二)创新健身休闲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群
17、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5G、大数据、新媒体、自媒体等技术手段,融入元宇宙、物联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扩展现实等新概念,持续改进产品的虚拟感知、场景体验、情景模拟等,创新开发线上健身休闲项目,配套开展虚拟运动赛事,开发有郑州特色的数字藏品,营造新兴健身休闲产品供给模式。鼓励制作视频号、应用程序、影视、动漫、元宇宙等内容产品,健全健身休闲产业链条,扩大产品供给范围,增强健身休闲产品的消费吸引力。(三)积极培育场馆服务业以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原网球训练基地管理中心、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空间更新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谋划导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分辨率等
18、高新技术,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服务水平。鼓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合理配置商业设施,推动体育场馆开展多元化经营服务,构建场馆服务产业链。推行经营性体育设施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培育一批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和场馆服务品牌。(四)做大做强体育会展业充分利用郑州市在交通、会展方面的资源优势,鼓励会展经济与赛事活动、体育企业融合互动,形成“精品赛事+产业高峰论坛+专业体育展会”创新协同发展模式。鼓励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申办、举办体育会展、体育峰会等系列活动,积极争取一批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全国性行业协会等举办的知名体育展会论坛落户郑州,打造全国“体育+”展会承载地,扩大城
19、市体育影响力。支持在郑标杆性展会增设体育板块,提升体育产业显现度。二、推进“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一)加快发展“体旅”产业依托黄河文化旅游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功能布局,培育自然研学、生态体验、康养锻炼等新业态,提高全市体育旅游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跟着赛事去旅行”文体旅融合品牌活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景区从“观赏游”向“体验游”“沉浸游”转型。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体育文旅IP,持续推进少林功夫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宣传方式,打造品牌传播矩阵,推动城市IP全链条发展。依托嵩山、伏羲山、五云山、青龙山等冰雪运动
20、、山地运动、户外运动资源,重点开发山地户外旅游、冰雪运动旅游等体旅融合产品,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体育主题酒店、区域冰雪运动休闲基地和户外营地,加快培养体育旅游导游、户外运动向导等体育旅游服务人员,推动体育旅游全民参与。(二)加快推进“体绿”产业加强体育设施、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园博会等国家战略和载体的融合,着力推动体育设施植入城市绿化与城市更新,支持在沿黄景观带、森林公园、地质遗产、绿道、广场、公园、街区等公共空间融入体育元素,促进体育融入城市生活。加大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北龙湖足球公园、龙湖湿地公园等场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绿道+赛事”“公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州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 郑州市 体育产业 中长期 发展规划 2024 2035 全文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4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