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docx
《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形势与基础(一)发展形势全球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经济体逐步将发展新型储能上升为国家或地区战略,各类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成本下降趋势明显,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锂离子
2、电池储能发展最为成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进入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应用关键期。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保持30%4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58585GW,全球储能投资总规模预计最高可达3260亿美元。我国新型储能具备全产业链发展优势。锂离子电池储能优势突出,全世界超70%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全球排名前10的锂电池企业,中国占据6家。液流电池等多项储能技术已在发电、输配电、用电等环节得到验证应用,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并跑甚至领跑阶段
3、。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二)发展基础北京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在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要素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近年来积极探索京内总部研发+高端制造、京外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北京模式。截止2023年底,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已超400亿元。技术研发能力国内领先。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领域技术优势明显,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液态金属电池
4、、超导储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面布局。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南一北两个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汇集一批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多家企业国内出货量排名前十。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引育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北京市新型储能企业积极与大型驻京能源企业合作,在国内落地多项标志性示范项目,先后参与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全球首套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国际首套高惯量飞轮储能工程样机示范项目、全球首套兆瓦级热泵储能示范项目等,以技术赋能推动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优势突出。北京数字经济资源、技术
5、及人才优势明显,为新型储能数字化管理、智慧化调控等注入强劲动力。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落地转化等提供有力资金支撑。作为国际交流中心,为国际新型储能前沿技术引进来、高性价比新型储能产品走出去提供支撑平台。(三)存在问题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时面I缶一些问题:规模化电化学储能电池产线受能耗指标限制落地困难,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配套不足;与新型储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京津冀新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势互补、应用场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统筹等。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率
6、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打造三城创新引领、两区集聚带动、多点协同支撑的空间布局,实施关键技术突破、数智融合示范、产业集群打造、生态平台构建四大任务,构建新型储能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良好生态,加快实现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双升级,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双驱动,力争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数智融合、公共服务三项能力领先全国的阶段目标,推动新型储能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高地,支撑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二)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协同布局。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特征推动各区差异化发展
7、。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强化央地协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优化重大技术攻关方向布局,持续提升区域创新生态,推动新型储能的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因地制宜开展高安全性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示范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一坚持需求牵引、市场主导。面向经济社会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需要,尊重产业和市场规律,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配套市场规则和监督规范,推动新型储能有序发展。坚持安全为先、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和运
8、行管理能力,完善安全标准与规范体系。加强新型储能安全技术供给,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应用,推进新型储能企业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突破510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智能装备。在长时储能、储能安全、系统集成等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平台,重点打造1个新型储能产业育新基地,引育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在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开展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储能安全技术、储能数据管理平
9、台等示范应用。推动新型储能在分布式新能源、超(快)充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等场景实现应用,加快虚拟电厂建设。到2027年,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国内前列,三城创新引领、两区集聚带动、多点协同支撑空间格局进一步深化,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引育35家百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涌现一批细分领域国内领先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力争超过1000亿元。三、空间布局基于北京市及津冀地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区域特色,推动三城创新引领、两
10、区集聚带动、多点协同支撑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一)高质量打造三大科学城新型储能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的创新引领作用,深化锂电池本征安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热泵储能、超导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基础研究,结合能源清洁生产、能源柔性传输、能源供需互动,搭建新型储能跨领域交叉技术研发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前瞻技术布局和储备,推动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二)高标准建设一南一北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北部以中关村科学城和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建设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基地,布局数字能源、公共服务和先进制造等环节,围绕产教融合、央地融合打造北京新型储能产业示范融合创新区。南部以
11、中关村房山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设高端制造基地,布局储能系统集成、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研发制造,推动央地合作、京津冀协同,打造北京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协同发展区。(三)高水平打造多点协同支撑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通州区以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契机,聚焦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发制造、示范应用,推动数字能源、虚拟电厂、高安全性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先行先试。怀柔区依托国家能源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转化。延庆区依托绿色电力示范区建设和风光资源,开展区域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应用。鼓励引导各区根据实际积极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培育建设若干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同时,充分利用河北能源装
12、备、应用场景优势和天津智能制造等优势,协同促进北京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承德钢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保定能源装备产业集群等园区联动发展,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四、重点任务(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立足北京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产业链堵点卡点环节,面向新型储能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发展需求,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储能等三大领域,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储能安全、数据管理、回收利用等五大共性技术方向,组织实施八项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布局前瞻领域,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创新,实现关键零部件及共性技术突破。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创新。在电化学储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新型 产业 发展 实施方案 2024 2027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4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