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一、规划背景-5-(一)发展基础-5-(二)面临形势-7-二、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定位-10-(四)发展目标-12-三、空间布局-15-四、全力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增强“药”实力-18-(一)打造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18-(二)高标准构建“1+3+N”产业体系-20-(三)高水平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22-(四)高起点引育创新创业主体-24-五、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产业,激发“医”韧力-27-(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27-(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28-(三)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30-(四)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2、31-六、特色发展医旅融合产业,彰显“游”魅力-33-(一)打造一核心多组团医旅融合产业集群-33-(二)发展古镇生态康养游-33-(三)发展温泉养生康养游-34-(四)发展巴县老院子特色康养游-36-(五)发展美丽乡村康养休闲游-36-(六)发展绿色健康食品-37-七、提档升级健康养老产业,深挖“养”潜力-40-(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40-(二)探索多元养老服务模式-41-(三)培育发展健康养老产业-42-八、培育壮大健身康体产业,释放“健”活力-45-(一)提升全民健身新品质-45-(二)推动体育赛事新发展-46-(三)促进体育消费新增长-47-九、深入推进智慧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管
3、”能力-50-(一)夯实智慧健康管理平台-50-(二)打造优质健康管理服务-51-(三)积极推进健康区建设-53-十、保障措施-54-(一)强化组织领导-54-(二)加强要素保障-54-(三)创新体制机制-54-(四)加强联动协同-55-(五)营造良好氛围-55-附件: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十五五”规划重点项目表-56-大健康产业是覆盖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的全部产品和服务,贯穿一二三产业,范围广、链条长、关联性大、融合性强。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是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工作部署,加
4、快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五五”规划(2026-2030)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发展基础近年来,区把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大健康产业起步稳、成长快,特色不断凸显,集聚格局初步形成,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区十五五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健康资源禀赋优越。全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呈现傍泉、靠林、沿江、依山、临湖、环岛6种形态。温泉总量达85.69亿立方米,占全市总资源三分之一,拥有市级旅游度假区等级的东温泉-南
5、温泉旅游度假区。森林覆盖率47.6%,建成1个国家级和2个市级森林公园1,坐拥约69公里长江岸线、48条河流、11座山脉、93个湖泊和全市中1桥口坝国家森林公园、东温泉市级森林公园和南泉市级森林公园。心城区最多的岛屿资源。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9处,其中7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列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集群建设工程,国际生物城已引进80多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1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48亿元。康养旅游特色突显,温泉康养游、森林康养游、避暑康养游等蓬勃发展,入选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养老产业长足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
6、达到30个,康复辅具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产业规模取得新突破,远洋、迪卡侬、华熙等知名企业体育项目落户,体育产业实现年产值超12亿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平台愈加夯实,木洞镇和麻柳嘴镇被纳入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园,国际生物城高峰湖创新生态圈初具规模,构建了以国际免疫研究院为核心,涵盖中试生产、动物实验、一致性评价、检验检测等要素的“1院5平台3中心2创新体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全市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物中,国际生物城占据12个,占比超50%,九价HPV疫苗、德谷胰岛素等产品填补全市乃至国内高端生物药产品的空白。人才梯队建设加快推进,已聚集国家杰青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余名。2重庆国际免
7、疫研究院、都创药物研发服务平台、北大医疗创新谷研发平台、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美莱德动物试验平台、玖誉医疗器械3D打印技术应用转化平台、重庆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国际生物城数字医学联合技术中心。医疔服务逐步完善。全区目前拥有卫生机构756个,编制床位7078张,基本形成了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以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基本建成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医共体三通建设成效初显,区内就诊率达73%,区域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化、便利化、规范化。医养结合
8、深入推进,全区医养结合医疗机构达到17家。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家支持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全市出台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为全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生物医药、养老服务、体育健身、社会办医等领域的支持政策,成立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协同得到强化,工作合力有效凝聚。(二)面临形势机遇。从全球看,大健康产业呈现高科技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重大技术加速应用;从国内看,我国转向高质量发
9、展阶段,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追求和向往更加强烈,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健康消费能力和意识越来越强;从看,全市正着力打造康养和生物医药两部引擎,加快建设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从全区看,聚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将大健康产业列为全区重点产业之首培育发展,正呈现出发展潜力大、增长势头好的良好态势。挑战。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明显增多,大健康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发达省市和周边区域纷纷瞄准生物医药、康养旅游等领域,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区域间项目、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普遍存在。从内部看,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总体水平
10、不高,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发展要素支撑不够,医疗服务机构级别不高,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设施及信息化水平还不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健康+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尤其是康养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规模效应不明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11、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药、医、游、养、健、管一体化发展路径,促进生物、生命、生态有机统一,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体系,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二)基本原则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深化大健康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托国际生物城,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研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用好大数据、智能化现代技术,积极探索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增强创新内驱力。全域统筹、集聚发展。立足全区大健康产业特色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特色鲜明、优
12、势互补发展。围绕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推动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集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产业集群双提升,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健康产业集群。跨界联动、融合发展。推动生物、生命、生态有机统一,加快大健康一二三产跨界发展。加快完善“健康+”产业体系,促进健康与医疗、文旅、养老、体育、食品等深度融合,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健康产品,拓展健康服务应用场景,延伸产业链,扩大生态圈,更好满足多元化健康消费需求。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和市战略,强化区域联动合作,在大健康领域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打造产业服务平台,打造良性互动生态圈。突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注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资源要
13、素集聚,提升全区大健康产业品牌影响力。(三)发展定位统筹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以高端化、集聚化为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做大做强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做精做细全生命周期大健康服务,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国免疫力经济发展先行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新高地。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方向,加快建设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聚焦大健康,发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引擎作用,建设国内领先的生物药全产业链。不断完善以国际免疫研究院为核心,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创新链,建设国际知
14、名的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依托立体气候生态资源、丰富温泉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争创东温泉-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医旅、康旅、文旅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张康养旅游品牌。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围绕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核心,加快体育强区建设,全面发展健身休闲、赛事活动、健身用品等业态,高水平筹办国际国内赛事,不断提升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影响力,建设全国户外首选运动目的地和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渝南医疗高地。加快全区优质医疗服务扩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及布局,推动医疗服务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水平服务能力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
15、力建设,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医疗服务品牌,努力抢占医疗服务制高点。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地。围绕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文旅禀赋和医疗资源四大优势,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统筹城乡、供给优化、主体多元、服务优质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打造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康复辅具产业链,积极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互联网+大健康”智慧管理标杆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新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相融合,不断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逐步推广全生命周期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智慧医疗等快速发展。(四
16、)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免疫力经济持续发展,产业创新技术和转化能力大幅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市前列,探索形成免疫力经济发展的路径”取得初步成效。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大健康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超过23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7%以上。创新生态逐步成形。大健康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个和20个。建成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中心和较为完善的研发服务平台体系,在研创新药物超过40个。领
17、军人才稳步充实,引进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不少于10个。重点领域成效明显。国际生物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益不断显现。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医旅、康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成功创建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高。表1十五五时期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30年1大健康产业总产值亿元900#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亿元100600#康养旅游综合收入亿元127240#健康养老产业产值亿元20#体育产业产值亿元1030#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智慧健康管理服务收入)亿元102大健康产业增加值亿元2303大健康产业增加值
18、占GDP比重%174创新平台(国家级&市级)个55高新技术企业数家206在研创新药个10407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张688精品康养旅游线路条49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的比例%32.3601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2.4130展望到2035年,全区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国免疫力经济发展先行区影响力更加凸显,全面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重要节三、空间布局以一城”为核心,以“两带”为联结,以四区为支撑,形成一城两带四区”层次分明的、点线面结合的产业
19、空间格局。一城:国际生物城。规划范围东至五布河,南接东站-南川市域(郊)铁路,西靠明月山,北临长江,含木洞中坝岛、桃花岛,面积约64平方公里。聚焦国际,瞄准全球生物医药前沿,增强国际竞争力;聚焦生物,拓展生物医学、医药、医疗等领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焦城,建城市、聚人才、促创新、兴产业,促进产城景文融合发展。将国际生物城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两带:医康文旅融合发展带。包括木洞镇、天星寺镇、惠民街道、丰盛镇、东温泉镇、二圣镇、南彭街道、南泉街道等区域,围绕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医旅、康旅、文旅、农旅等深度融合发展。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
20、求。生态康养度假养生带。包括安澜镇、一品街道、圣灯山镇、石龙镇、石滩镇等区域,围绕圣灯山和双寨山,以消夏避暑休闲为基础,着力推进圣灯山康养农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度假休闲康养旅游产业。四区:环理工大学创新生态区。依托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等创新资源,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搭建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孵化平台,打造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引领区。滨江江湾健身康体展示区。突出“生态+滨水,加快打造两江四岸形象展示区、大众休闲游憩服务区。着力提升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影响力,加快集聚运动赛事、文化场馆、文化展演等国际交往功能。高职城大健康产业人才集聚区。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培育康养旅
21、游、养老服务等大健康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创新校企联动产教融合模式,为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南部新城医疔服务集聚区。加快完成区二院整体迁建,集聚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加快医学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临床医学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渝南医疗高地。图1区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图四、全力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增强药实力突出创新驱动、产城融合,高质量推进国际生物城建设,培育壮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配套体系完整、规模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打造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构筑国际生物城新格局。加快拓
22、展国际生物城空间范围,分步分类推进国际生物城规划建设,着力构建产业布局和产城景文融合新格局。加快谋划创新引领示范区,着力打造生物科技创新核;沿纵向主轴布局生物医药创新孵化、科技研发、中试生产、总部办公等功能,打造生物城发展主轴;沿长江岸线提升木洞古镇服务功能和规划布局高端人才小镇,建设生物医药人才栖息和市民休闲游憩的港湾,打造峡江生命湾。沿五布河布局生态带、景观带、创新带,打造五布河城景融合带;加快推动木洞片区和二圣片区规划建设,打造两大产城融合片区;依托区域城镇布局,高标准建设高峰、雁坝、栋青、景星、巴山五个职住平衡的功能组团,打造五大产城融合功能组团。建设产城景文融合的现代新城。按照“以城
23、聚产、以产兴城、产城互动思路,建设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城市典范。推进渝万高铁国际生物城站建设,规划研究布局C6线支线、24号线延伸至国际生物城,加快推动木洞至广阳城市干道、南涪路迎龙至木洞段等骨干通道建设和拓宽,不断完善园区内市政道路、公交换乘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加快与园区生产能力和产品种类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危废处理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水资源供应、电力供应和能源保障系统建设,加强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依托城乡共生群落,不断优化商务酒店、商超购物等设施布局,加快引进国际一流的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休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健康 产业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4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