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数据商业化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docx
《个人数据商业化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数据商业化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个人数据商业化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全过程,而个人数据是数据资源的关键内容之一。数据本身具有复杂的财产属性和人身属性,在收集、利用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由此产生的纠纷也层出不穷,并出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当下,学界和实务界针对数据权益法律保护展开讨论,但受限于数据确权困难、数据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未取得有效进展。笔者认为,将个人数据权益保护和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实中出现的侵害个人数据权益的行为,实质上是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的正当合理边界的争议。在实践中,相关的经营者针对自己的权
2、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以“不正当竞争”为由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不正当竞争法显然尚未针对个人数据商业化做出应有的制度应对。因而,有必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平衡多相关主体的利益,确立公平的数据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在宏观上坚持数据高效流通利用优先的原则,注重保障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在微观上以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各个环节为切入点,通过类型化立法技术提炼出数据获取、数据使用和数据交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规则,并将其纳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个人数据商业化概述进入数字时代,依据数据来源是否具有可识别性,可将数据划分为个人数据和非个人数据。个人数
3、据是指能够识别到特定个人的数据,其在具体情境下能够与数据主体人格权益产生紧密关联,包括但不限于主体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信息、职业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在2021年4月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把“是否可识别”作为区别除匿名化信息外个人信息的标准。“可识别性”是认定个人数据的关键因素,当依据数据提供的信息或者相关的信息识别到某一特定主体,就可以认定该数据为个人数据,反之则是非个人数据。但是,“可识别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识别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通过数据提供的具体信息识别到数据主体是具体识别,而结合其他信息才能确定具体主体的是间接识别,识别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间接识别还是直
4、接识别。在实践中,几乎所有数据都可能存在于其他数据,即使是“匿名化”也无法完全真正保障我们的个人数据不被识别和利用。从现实来看,“可识别性”这一标准容易被泛化使用,那么个人数据是否会与人格利益产生高度关联呢?以该标准作为认定个人数据的标准仍有待研究,同一个人的数据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呈现不同的特质,即使是相同的数据从不同角度看也是不同的。有学者指出,不结合具体情况,空谈隐私保护和个人数据保护,不仅无法为相关权益提供有效保护,更会引发一系列弊端。个人数据的商业化利用行为,是指个人数据的相关主体出于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使用三个环节在个人数据中经过数据分析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
5、的过程,其中个人数据的相关主体包括数据开发者、数据资源持有者、数据加工使用者和数据产品经营者等。个人数据的收集是个人数据商业化的重要步骤。在当前数据流通不断加快的时代,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并不是任何针对特定主体的数据信息收集都可以纳入数据收集的范围。要构成数据收集,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主观上,数据使用者具有利用被收集者数据的主观目的,客观上,数据使用者必须利用自己已有的技术主动收集特定个人的数据信息。个人数据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录入、存储、编辑、更正、搜索、传输、删除等具体环节,其中“匿名化”与“去标识化”是处理过程中备受瞩目的环节。在大数据商业化应用过程中,个人数据的使用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步
6、骤,即数据用户将自己收集的、经过处理的个人数据应用于现实,或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使用。在当前的数据商业化利用中,个人数据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行为的目的所在。个人数据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必然会引发对个人数据利用进行合理规制的难题。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的隐忧(一)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近年来,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经营者提供了大量免费且优质的用户数据,政府部门以及授权机构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较多的公共数据,数据流通速度不断加快,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交易者对数据的依赖。即便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数据优势提供者利用自己享有的优势地位提
7、高了社会的总福利,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然而随着经营的持续,经营者会滥用自己拥有数据的优势地位扰乱市场秩序,可能针对竞争者限制竞争行为,也可能会出现针对消费者和交易对象的剥削和不公平交易行为。(二)消费者保护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与数据息息相关。首先,个人数据的商业化利用能否保证数据在收集、处理、使用过程中完全脱敏,不被泄露,这关涉到被收集者的个人隐私;其次,数据商业化的利用有可能出现强制交易的现象,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若经营者处于优势地位,则很可能出现强制收集个人数据的情况。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可以提高社会的总福利,但这些福利的分配倾向于经营者,作为消费者获得的利益其实并不多,
8、甚至可能会减少。数字经济时代,这些都是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应当重点关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三)对创新的影响数据商业化在大数据时代是创新的重要来源,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析和归纳蕴藏在海量数据中的规律。网络购物的兴起,关键因素就是大数据对背后的消费者购物习惯和规律的分析,探知消费者的喜好,为消费者提供心仪的产品。但数据商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交易等问题,极有可能阻碍创新。数字经济时代,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若要创新,都不得不依赖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大型企业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独占有益的数据,留给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空间狭小。竞争法必须重点考虑在维护大型企业数据权益的同时,保障中小型企业能够参
9、与到数据商业化进程中。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原则和规则构建(一)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中明确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原则为保证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的顺利进行,应当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中明确修订的具体原则,坚持数据高效利用原则和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1 .坚持数据高效利用优先原则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欧美老牌数字经济强国相比,仍存在体量大而不强、发展快而不优的劣势,具体体现为数字经济的开发利用程度以及数字经济平台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需要数据流通、共享,要在保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坚持数据高效利用,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群,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化助力。在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方面需要保障用
10、户的数据安全,但是应避免“一刀切”地禁止数据获取,应当在考虑数据获取者利益、数据使用者利益以及数据流通效率的基础上,做出行为不正当认定。2 .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保护用户隐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普通用户与平台处于地位不平等状态,部分平台依托用户、数据、流量等形成的相对优势地位,在数据领域实施拒绝许可、差别许可以及自我优待等行为,并且在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的用户协议中植入“霸王条款”,限制用户数据流通,甚至剥夺用户对自己个人信息的自主权。个人数据的最大来源是消费者,消费者不会从数据商业化中获得直接的利益。但是经营者滥用商业数据探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实施恶意的大数据杀熟:根据对人们消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个人 数据 商业化 反不正当竞争法 规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4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