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规范》.docx
《《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规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13.080.10CCSB10DB4403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5582024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规范TechnicaIspecificationforenvironmentaIprotectionandquaIityimprovementoffarmlandsoiI2024-12-20发布2025-01-01实施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原则14.1量质并重、保护提升14.2系统谋划、统筹推进14.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24.4政府引导、多方参与25管理要求25.1分类管理21.2 管理制度及台账21.3 土壤环境及农
2、产品监测26 技术要求36.1 土壤环境质量保护36.2 绿色生产技术36.3 田间废弃物利用46.4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47 效益评价41.1 1基本要求41.2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41.3 耕地清洁程度判定41.4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5附录A(资料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6附录B(规范性)华南区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指标7参考文献8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绿创人居环境促进中心、深圳时代融创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新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绿创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本
3、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斌彬、钟如仕、王晓静、梁家橡、丁志凡、刘梦丹、周帅、陈方舟、胡思敏、屈德洪、洪宁、杜月瑶、何丽燕、王俊虎、闫自棋、邹亦侃、孙晓晨、倪秀玲、王蓝天、曹秀龙、许宁翔、林艺涛、吴嘉满、钟浩阳、孙小爱、廖子生、文小年、王建红、杜军、代文杰、杨永杰。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则、管理要求、技术要求、效益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相关的管理及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
4、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NY/T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8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耕地farmland利用地表耕作层,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每年种植一季及以上的土地。注1:引自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自然资发2023234号)中附录A,有修改。注2:耕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
5、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宽度VLO米的沟、渠、路和地坎(填);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3. 2土壤soiI陆地表层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及其相关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体。来源:HJ12312022,2.14基本原则3.1 量质并重、保护提升加强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强化环境准入和监管,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保护耕地数量。3.2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耕地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环境的关系,优化重要农产品生
6、产布局,试点先行、协同推进,分类分级、循序实施。3.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推广适用技术模式,推进耕地质量建设。3.4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机制,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农民和相关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格局。5管理要求5.1 分类管理根据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的结果,实施分类管理,具体要求包括:a)优先保护类: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质量不下降,鼓励农民种植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b)安全利用类: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轮作、间作等措施,阻断或者
7、减少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作物可食部分,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c)严格管控类:调整种植结构。5.2 管理制度及台账5.2.1一般要求针对耕地土壤,制定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关台账。5.2.2 农业投入品质量及管控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根据科学的测土配方进行合理施肥,宜采取种养结合、轮作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5.2.3 田间废弃物管理管理要求包括:a)鼓励秸秆尾菜综合利用,包括秸秆尾菜还田和秸秆尾菜堆肥无害化;b)强化农膜使用控制,以回收利用、减量替代为主要治理方式,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防控农田“白色污染”;注:“白
8、色污染”指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c)农业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回收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农药经营者和回收站(点)记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数量和去向信息。5.3土壤环境及农产品监测1.1.1 3.1应按照NY/T395的要求对耕地土壤进行布点、采样,按照NY/T398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监测。1.1.2 在农产品收获时期定期实施耕地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测,开展风险评估,根据监测评估结果,优化调整安全利用措施。1.1.3 若耕地周边存在排污生产经营企业,应密切监测排污行为。6技术要求6.1 土壤环境质量保护6.1.1 宜按照HJ964的要求
9、对耕地土壤采取保护措施。6.1.2耕地土壤应针对周边关键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途径提出源头控制措施。6.1.3根据土壤特性,按照相关技术要求采取过程阻断、污染物削减和分区防控措施。6.2绿色生产技术6.2.1一般要求鼓励使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如绿色培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绿色修复技术和绿色利用技术。6.2.2 绿色培肥技术技术要点包括:a)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b)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c)种植紫云英等豆科作物,通过生物固氮增加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实现绿肥还田;d)施用沼液、沼渣肥田。6.2.3 绿色防控技术用绿色、生态的办法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
10、,减少或不使用农药。如实行稻田养蛙、稻田养鸭,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仅适用于深汕地区);在长年种植水稻的田块实行水旱轮作;在稻田田填四周种植香根草;以及采取灯光诱杀害虫等技术和方法。6.2.4 绿色修复技术DB44/T2263.1给出了耕地的绿色修复技术,对于优先保护类耕地,定期监测灌溉水、农业投入品、土壤及农产品等,及时掌握土壤及农产品情况;对于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采用土壤钝化剂、生理阻隔等措施,辅以农艺措施等联合技术进行修复。土壤钝化剂种类的选择及施用量见DB44/T2276和DB44T2277o6.2.5 绿色利用技术技术要点包括:a)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如在冬季闲置的稻田上种植紫云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规范 耕地 土壤环境 保护 质量 提升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5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