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
《新时代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对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变革驱动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戈I。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按照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相关制度的工作要求,锚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贯彻落实“数字”总体部署,遵循紧盯前沿、龙头牵引、创新培育、打造生态、沿链谋划、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
2、系统谋划、全链开发、数实融合、富农强农原则,按照“一年夯基、两年塑形、三年见效”的推进步骤,以发展壮大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部署开展九项重点工程,接续实施100个以上重点数字化项目,推动农业农村“数转智改网联”,逐步构建起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区域产业优势相融合,与数字技术成熟度相匹配,具有泉城特色的数实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便捷高效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均等普惠型现代为农服务体系,努力将我市打造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锋城市。2024年,推动数字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破题起势,确立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数转智改的目标方向、实现路径和推进举措,启动涉农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泉农通
3、”数字农业平台为核心的市农业农村数字大脑。累计认定智慧农业应用基地75家以上,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5%以上,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具承诺达标电子合格证追溯标签达到70万张,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20亿元,新建更高水平的数字乡村500个,以市为单位争创并实施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质效明显,初步建成全市数据资源体系,形成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范、数字乡村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数字农业农村技术储备更加厚实,数据要素作用发挥明显,促进农业农村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累计认定智慧农业应用基地90家以上,农业生产信息化率
4、达到50%以上,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具承诺达标电子合格证追溯标签达到80万张,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35亿元,累计建成数字和美乡村200个。2026年,数字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形成较广泛的产业规模,丰富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涉农数据流通交易更加活跃,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重点行政村5G网络和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认定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10家以上,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5%以上,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具承诺达标电子合格证追溯标签达到90万张,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0亿元,培育数字化引领企业10家以上,累计建设数字和美乡村500个、省级数字农业农村试点8个,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处于全省
5、领先水平。二、重点工作(一)实施“泉城良田”数字化建设工程。围绕粮食产能提升工作,实现作物分布、农情调度、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种粮服务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推动粮食产业精细增长。到2026年,全市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52%以上。L建设农田管理“一张图”。构建全市耕地立体监管网络,建立农田数字化档案,集成土地分布、种植作物、质量状况、保护措施等重要信息数据,推进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张图”管理。开发全市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护平台,及时将实施的项目上图入库,精准管理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各环节,形成管护“一张网”。到2026年,全市建成的147余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其余永久基本农田结合
6、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上图入库管理,全面提升农田保护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 .提升粮食增产减损效能。实施长清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集成整套数字化技术措施,探索构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最优模式。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以打造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为引领,构建标准化数字化生产管理体系和数字化精准减损智慧管理体系,创建粮食技术集成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片,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力,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增产减损降耗。到2026年,全市粮食单产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粮食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3 .推进社会
7、化服务数字化。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项目,整合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农机规模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开展数字化改造,提升“耕、种、管、收、加、销”全链服务数字化水平。率先在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区县(功能区)开展粮油作物无人(或少人化)农场试点。构建粮食烘干仓储便捷服务地图,每年支持建设和提升一批农机服务综合体,优化粮食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到2026年,全市引进10家以上知名农服企业,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率达到90%,主要农业区县(功能区)基本建成粮食烘干仓储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市气象局)(二)实施
8、设施园艺数字化提升工程。重点在设施种植传统优势产区加快建设节能、宜机、高效的现代设施种植基地,从主要抓生产向产前、产后两端延伸,构建“数字+设施”智慧农业发展体系。到2026年,全市设施栽培信息化率达到63%以上。4 .推进设施园艺改造升级。争取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落地,支持整县整镇实施设施园艺老旧低效设施更新换代,按照设施网络化、控制智能化、作业自动化的目标,有针对性制定技术路线和工程方案,提升蔬菜大棚5万个,建成“菜篮子”保供园区100个,发展形成35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智能化、周年化、环保型菇房及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建设智慧食用菌方舱等小型独立生产设施,推进菌种菌包
9、专业化生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5 .推动加工设施数字化。以莱芜生姜产业园、O预制菜产业园等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实现生产要素数字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促进产地初加工、轻食速食、预制菜和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到2026年,培育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果蔬加工企业20个,引导全市不少于50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6 .推进数字农场建设。以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为引领,以传统业态改造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为核心,围绕特色果蔬、高端花卉等特色农作物,基于“5G+北斗”网络,推动数字技术与农艺农机深度
10、融合,打通“人、地、机、物、环”生产作业全要素,贯穿“耕、种、管、收”全环节,加强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全时监测与数据采集,着力提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和单位人员产出效益。到2026年,全市建成要素集约、生产智能、绿色低碳、管理高效和功能多样的数字农场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三)实施养殖业数字化工程。着力打通规模化养殖全环节业务流和数据流,提高贯通良种、养殖、饲料兽药生产、仓储冷链、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率。到2026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信息化率达到60%以上,水产规模化养殖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7 .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以章丘区、商河县等基础产能保供区县
11、为重点,引导规模养殖户应用生产环境智能调控、生长信息监测、异常行为识别、疫病智能诊断等技术,配备精准饲喂、智能巡检、产品自动采集、粪污自动清理等装备,提升养殖效率。加强畜牧生产数据的智能获取、反馈控制及电子识别技术应用,实现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与养殖全过程可追溯。到2026年,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8%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8 .实施动物防疫数字化监管。完善全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管系统,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将养殖场(户)、兽药饲料生产和经营企业、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等行业主体纳入线上监管。实施“一场(企)一码、一畜(禽)一标”,构建动物疫病免疫、物资储备、病死动物无
12、害化处理、动物疫病监测、动物检疫、动物屠宰、动物产品检疫及流向等全周期可追溯链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9 .提高渔业数字化水平。出台市数字渔场建设指南,以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水产养殖主体为重点,大力推广养殖水体信息在线监测、精准饲喂、智能增氧、疾病预警与远程诊断等数字技术与装备,积极开发工厂化养殖、稻虾养殖、鱼菜共生模式,重点发展数字化支撑的观赏鱼产业,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全市发展数字渔场15处,观赏鱼产值达到1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四)实施数字种业建设工程。以种业产业化为主线,在“保育测繁推”各环节加快应用数字技术,打通品种创新线、种子种畜禽市场线、种业主
13、体线,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发展格局。10 .增强种业源头创新能力。建立省市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推进小麦、玉米、奶牛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实施种业现代科技创新园、基因编辑育种、小麦“核不育”育种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智能育种装备和育种平台,开展种业全链条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加快推动从“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到2026年,全市新收集保存种质资源300份以上,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25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11推进种业集群发展。高标准打造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百千万(百亩科创港、千亩农创城、万亩示范区)”现代种业产业园和钢城区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吸
14、引全球种业20强、全国种业50强等知名种业企业入驻,打造种业总部聚集区。高水平建设创新谷生物育种高地,增强长清区、商河县、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3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容纳能力,提升现代种业创新产能。(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12 .构筑蔬菜种苗产业高地。以构建工厂化全链条智慧种苗新模式为目标,大力发展精量播种机、嫁接机器人、自动苗床、病虫害识别、植保等智能设备,重点提升“温、光、水、气、肥”等自动调节装置,实现从育苗品种选育、基质配置、播种、管护、嫁接到病虫害防控、水肥、分拣、运输、服务等各个节点自动化。支持蔬菜种苗生长大模型研发与落地应用,完善各项关键标准和技术规范,巩固蔬菜
15、种苗产业链“链主”地位。到2026年,全市年育苗能力突破13亿株,打造蔬菜集约化育苗集聚区5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五)实施数字赋能农业新业态工程。深化“数据要素义”行动,以场景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融合型、创新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乘数效应拉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农民增收链。13 .推动特色产业延链增效。立足区域农业特色产业,运用数字化手段对生产、流通、营销、运营、服务等环节实施全方位改造,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推动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建设商河地热设施高端花卉数字生产基地,对商河花卉种苗培育、品种展示、生产示范、仓储保鲜、电商物流等
16、重点环节开展数字化提升。构建平阴玫瑰种质大数据、标准化种植管理、产业全过程监管和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等平台系统,加快提升食用玫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历城草莓产前、产中、产后数字化管理和作业,打造数字化产业链平台及数据中心,配套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实现数字技术与草莓产业深度融合。在莱芜黑猪繁育、饲养、防疫、加工、销售等环节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扩能升级。到2026年,全市培育特色农业数字化产业链5条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14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黄河两岸绿色农业风貌带、南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为重点,筛选一批休闲农业重点镇、“泉城人家”精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数字 农业 农村 发展 三年 行动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5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