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元素).docx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元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元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620204总学时数:54(理论课学时数:27实践课学时数:27)学分数:3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课程性质1、专业必修课2、专业核心课二、课程定位1、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技强国、文化自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及主要标准,理解TCP/IP协议的数据封装格式、数据流向和主要子协议等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具备组建和维护简单局域网,进行网络管理并排除网络故障等方面的能力。2、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前后课程衔接序号先修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1新一代信息技术
2、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序号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1HClA路由和交换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网络架构设计和规划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和规模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和技术三、课程设计思路1、“岗课赛证”融通思路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并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思路,旨在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课程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岗位需求对接我们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岗位需求,将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和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同时,我们还邀请企业导师进校授课或组织
3、校外实习,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岗位需求,提高就业适应性。(2)课程竞赛促进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网络技术大赛等。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竞赛的参与和获奖也能为学生的简历增添亮点,提升就业竞争力。(3)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我们将课程内容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衔接,如华为认证、思科认证等。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同时,我们也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指导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4)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在“岗课赛证”融通思路的指导下,我们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最新的网络技术和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思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2、课程思政系统性融入思路(1)课程目标融入思政元素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外,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安全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5、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基本概念与原理的思政教育: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时,可以融入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公正公平等价值观。例如,在介绍网络协议时,可以强调协议制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以及参与网络活动的各方应遵守的诚实守信原则。网络安全的思政教育:在网络安全部分,可以重点强调安全意识、责任担当、法律意识等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事件的危害和后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介绍网络安全法规和相关政策,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介绍网络服务器的搭建和维护、网络应用等方面
6、时,可以强调服务精神、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通过实践项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3)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网络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网络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问题导向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上的解决方案,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伦理等因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
7、分享经验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四、课程基本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数据通信基础;(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3)掌握TCP/IP协议体系;(4) 了解网络传输介质的相关知识;(5) 了解网络硬件设备的相关知识;(6) 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相关知识。2、能力目标具有中小型网络交换与路由的配置与管理、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能力;掌握综合布线设计与验收规范,能完成中小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与验收;熟悉调试思科、华为等主流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产品,能编写技术方案;(4)能使用WindowsServer配置
8、各种网络服务器。3、素质目标(1)养成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命令编写习惯;(2)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3)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育学生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 .教学内容说明(1)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习近平的网络强国之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
9、传统文化教育。(2)课程内容重构的说明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更应当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为了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本课程进行了内容的重构,旨在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目标重构: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主要聚焦于技术层面的讲解,而在融入课程思政后,课程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新的课程目标包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技术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
10、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课程内容重构:引入思政元素: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时,融入思政元素,如国家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等,引导学生思考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案例分析:结合国内外典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案例,如智慧城市、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分析其中的技术特点、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网络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课程设计、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等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方法重构
1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实验操作、课程设计、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思政内容的重构,我们成功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的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2 .教学组织说明(1)教学内容设计理念计算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 基础 课程标准 课程 元素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5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