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让互联网点亮我们的生活.docx
《党课讲稿: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让互联网点亮我们的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让互联网点亮我们的生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让互联网点亮我们的生活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支撑和创造性应用影响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当前,信息化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跃升的新阶段,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持续演进、融合创新,不断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有力驱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极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2、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紧密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
3、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就深化网信领域改革、加快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前瞻指引、系统部署。一、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网信领域最重大、最突出的成果,是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产物。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
4、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网络大国。我们理应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信息化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引向新阶段。未来要看谁能更好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大势,谁能更好适应和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谁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看,互联网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要执政条件和执政考验。“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对任何国家和政党来说,互联网是重要的执政条件,网络空间是重要的执政环境,信息化是重要的执政手段,用网治网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
5、要方面和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互联网成为影响世界重要力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对信息革命时代潮流的清醒认识、对信息化条件下治国理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自觉。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要将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作为一次伟大革命,放在与社会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
6、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洞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而丰富的领导工作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从就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强调要加强信息工作,到担任福建省省长时提出“数字福建”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化和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作出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植根于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又指导网络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
7、和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其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明确”。一是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即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即最终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三是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即坚持创新发展、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兴利除弊、造福人民的原则,坚持正确网络安全观,坚持防范风险和促进健康发展并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明确了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即倡导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8、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五是明确了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即把握好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整体推进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各项工作。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集中表现为“五个鲜明特性”。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立足人类经历信息革命这一崭新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即深深植根于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实践沃土,始终紧密联系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实际;三是具有鲜
9、明的创造性,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遇到过、西方有关理论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即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指明了原则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二、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科学分析我国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怎样看待这一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第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
10、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不能有任何迟疑、任何懈怠。第二,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互联网和其他信息化应用已成为中国近11亿网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求知求美、创新创造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的过去30年,经历了萌芽兴起,快速成长与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广大民众的家庭生活、教育学习和娱乐休闲面貌。互联网应用不仅在消费端广为普及,在生产端也深度扩张,数字内容价值日益凸显,数据要素潜能逐步释放。当
11、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领先、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信息基础设施。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数实融合应用规模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74.8万个,建成5G行业专网超过3万个。二是算力基础设施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中央网络和信息化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综合水平位居全球第二。三是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整
12、体建设已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阶段的飞跃,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J在信息服务用得上、用得起方面,“十三五”时期,在网络提速层面,光纤用户占比从34%提升至93%,4G用户占比从7.6%提升至81%,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资费下降层面,我国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平均资费下降均超过95%,各项举措每年惠及通信用户10亿人次以上。在信息服务用得好方面,数字消费活力全面释放,数字文化下沉趋势凸显。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
13、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拥有10.67亿网络视频用户,10.6亿即时通信用户,10.53亿短视频用户,9.54亿网络支付用户。数字文化消费不仅成为大众信息消费的主流形态,也深刻影响年轻一代社交沟通与生活方式。同时,数字技术也正应用到文化创意生产、分发和消费的诸多环节,数字文创繁荣新篇章已然开启。近年来,中国乡村数字化建设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26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率和4G覆盖率均超过98%,乡村智慧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重点农产品单品种
14、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分析、发布、服务为主线的全链条数据应用体系。全国IlO个县(市)试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电商进村综合示范项目取得显著进展,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新型服务模式,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示范区(县)蓬勃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网络扶智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远程医疗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新的阶段。网信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步提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技术支撑的政务管
15、理转向技术赋能的服务治理,呈现三大典型特征:一是从科层式有距离感的分级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整体无缝服务转变,即推动数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深化,数字政务发展呈现“人口上移、服务下沉”态势,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正在被逐步破解;二是从相对封闭、不透明的政府管理走向开放、更为科学的政务治理,即政府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提升,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模式形成;三是政务运行由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向智能化自动处理,即拓展政务服务交互渠道,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效能,提高政务服务决策质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
16、众的期待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当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步,网络强国建设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接力百年奋斗新征程,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网络攻防实力均衡的方向奋进,按照技术要强、内容要强、基础要强、人才要强、国际话语权要强的“五个要强”要求,最终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三、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互联网的早期发展更多展现其技术、工具的属性,随着向千行百业的渗透,也越来越凸显其经
17、济属性和思想文化属性。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嵌入经济社会的一种文化基因,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使人类思想文化进入了大发展、大交流、大融合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水平,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一是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上宣传,唱响网络空间最强音;二是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三是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四是加
18、强网络综合治理,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五是加强和改进网络国际传播工作,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六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备。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舆论生态的整体重塑,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必须全面审视、系统梳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可以重点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即必须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上宣传的首要政治任务,做好阐释解读,提升传播成效,充分发挥互联网主渠道作用;二是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
19、建设,即持续加强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全方位创新,把握舆论的“时”“度”“效”,对网上热点问题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做好网络评论引导;三是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思想舆论领域不同地带要采取不同策略,做好网络名人工作,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四是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即必须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对网上舆论热点要深入研判,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五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即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 讲稿 网络 大国 走向 强国 互联网 点亮 我们 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6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