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杭州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及思考doc-杭州市经济增长.docx
《对杭州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及思考doc-杭州市经济增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杭州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及思考doc-杭州市经济增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对杭州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及思考卢学法我市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开展阶段。2003年,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到达3968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中上收入国家水平迈进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升级,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和升级,促进效劳业长足开展,带动城市化加速。如果处理得当,就能抓住战略机遇期,使经济社会开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但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开展机遇,导致经济增长徘徊。因此,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杭州经济增长状况的
2、根本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开展,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开展。但是,仅从经济增长速度出发,缺乏以涵盖我市经济开展的全貌。对经济增长状况总体、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是科学合理地界定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前提。为此,本文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化水平等几个方面对我市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纵横向比较。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开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综合开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判断经济开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
3、GDP水平、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等。这几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地开展基础、资源禀赋、开展环境不同,开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开展阶段上,开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判断经济开展阶段,必须综合考察上述几项指标。为了便于比较,选用H.钱纳里关于经济开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作为判定的依据(见附表1)。2003年,对照H.钱纳里的总量标准(1998年),我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通过分析经济数据发现,伴随着人均GDP的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我市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51.9(其中工业为4
4、5.2):42.1。按库兹涅茨1000美元组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48.4:39.9),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高出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个百分点,说明我市仍处在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从我市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趋势看(见附表2),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从1989年的43.7:36.1:20.2转变为2003年的22.7:40.5:36.8,与配弟一克拉克趋势(指随着经济的开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大致相符合。从近几年从业人员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值来看,1999年为1.16,2000
5、年为1.22,2001年为L26,2002年为L58,2003年为L78,转变的速度很快。据有关统计资料,经济兴旺国家从业人员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值为2,中等兴旺国家这一比值为1.5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来看(见附表3),呈现重型化趋势,重工业产值比重由1997年的46.5%逐渐上升到2003年的51.1%;近似霍夫曼比率(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由L15下降到0.96。可见,我市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化水平根本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中第三阶段中、后期。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我市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为60.9%。按照国际经验,在人均生产总值到达1000美元左右,相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应
6、在60%左右。综上所述,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可以判断,我市经济开展阶段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界定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已进行了长期探索,并总结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的方法,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即综合要素生产力(TFP)增长率=GDP增长率一(各生产要素弹性系数X各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并将生产力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奉献是否大于50%作为划分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准,如果综合要素生产力(TF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大于50%,经济增长方式即为集约型,小于50%则为粗放型。根据我市1985-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投入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我市1985-2003年综合要素生产增
7、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结果如下表:投资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综合要素生产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奉献比较()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TFP增长率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奉献劳动力增长对GDP增长的奉献TFP对GDP增长的奉献杭州8503年浙江8503年由上表可知,我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于投资的高增长取得的。1985-2003年我市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奉献为55.3%,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为5.1%,拉动经济增长个和1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外延式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因此,我市1985-2003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见附表4)。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面。稳定
8、增长能力使较高的平均增长速度成为可能,因此短期经济增长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偏离应该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即所谓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止匕外,还应该创造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尤其是加快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追求经济在长期内持续增长,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如何可以用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来评价: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yi-yw)/yi-1100%式中:上、y-分别为本年和上年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在-30%30%之间,则经济增长稳定性好;在+30%+50%及-50%-30%之间则稳定性差;大于+50%或小于-50%则稳定性极差。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如何可以用经济增长率的持续度来评价:经济增长
9、率的持续度=yy1-1经济增长率持续度大于等于L则经济增长持续性好;经济增长率持续度小于1,则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差。对我市1985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见附表5)可以看出,在1992年以前,我市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差,1989、1990和1991年的经济增长变动幅度均超过100%,1990年到达-287.1%。1992-2003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好,经济增长变动幅度只有1996年超过30%(1996年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其余均在30%以内。二、杭州经济开展的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技术和知识等,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地
10、理区位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基础,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条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开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已构成经济社会开展的瓶颈制约。(一)根本市情: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压力大人口:2003年末,我市总人口为万人。人口密度逐年上升,1978年为304人/平方公里,1990年升至346人/平方公里,2003年达387人/平方公里。市区尤其是老城区的人口密度更大,2003年上城、下城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达17372人/平方公里和10716人/平方公里。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2003年人口老龄化率已到达14.09%(市区为14.
11、46%),加之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的较大压力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存在。资源:我市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为182706公顷,人均为0.028公顷,低于全省平均的0.035公顷,列全省第8位。2002年全市有林地面积1394.9万亩;,立方米立方米,人均1597立方米,低于全国2199立方米(2002年)平均水平。电力、煤炭等能源自给能力很低,根本上都需要外调解决。环境:2003年我市主要水系、饮用水源地与城市内河各水体水质与上年相比略有提高,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为10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湖库水质(尤其是西湖)有所提高,但富营养化趋势未得到明显抑制,污染类型仍为有机型,
12、以生活和农业方面来源为特征的污染日益突现,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2003年市区降水PH值范围为3.707.85,年均值4.78,酸雨频率69.0%。与2002年相比,酸雨污染有所减小,但污染程度仍比较严重。200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2406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8.9%,增幅比2002年提高21个百分点。(二)制约因素:资源供求矛盾日趋锋利,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现阶段,我市经济结构正处于加速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化工业阶段转换,必然大大增加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增加对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资源的供给紧张,成为我市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制约瓶
13、颈。L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办厂、筑路等对土地的需求迅速增长,加之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见下列图)。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满足“吃饭与“建设的需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2003年全年建设占用耕地4684公顷,退耕还林158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369公顷,土地整理及开荒补充耕地4948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1263公顷。而2002年净减少耕地到达1997公顷。杭州市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一地区生产总值T一耕地面积(宓右卜)器网M9525201510Qa)近年来,我市各项建设用地快速扩展,国家基建占用耕地由1995年的630公顷增至20
14、03年的3149公顷。1995年到2003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20794公顷,相当于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IL4%。其中2000-2003年平均每年减少1800公顷。据测算,19952003年,全市GDP每增加100亿元,平均建设用地增加193公顷。2003年末,我市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42亩,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后备资源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2 .能源消耗加快,经济增长风险加大。2003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72.7万吨标准煤(扣除二次能源加工转换量),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到达24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
15、1.8%,增速高于上年3.9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用电量达172.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4%,增速高于上年L5个百分点。在工业用电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142.7亿千瓦时,占82.9%,比重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电力供给全面趋紧,2003年全市累计拉限电36729条次,累计拉限电力负荷6752万千瓦,累计损失电量43249.76万千瓦时。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即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由2001年的提高到2003年的L434(见下表)。说明单位GDP产出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强。由于我市能源资源贫乏,一次能源的自给率低,所用能源大局部靠外地调入,高度依赖能源市场。因此,能源市场的风险
16、对我市来说可能会转化为经济增长风险。电力消费弹性系数2001年2002年2003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3 .环境污染的代价在加重。2003年,我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2406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3.8倍和倍,说明我市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万吨废水,万吨;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高于全省;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这些指标均大大高于兴旺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经济高增长产生的环境污染代价不容无视。工业废气及其增长率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工业废气(亿立方米)173318672406
17、增长率31.428.9工业固体废物及其增长率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工业固体废物(万吨)增长率%9.115.84 .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支出不断加大。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市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也在加大。2003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占GDP的。由于还难以建立资源环境统计与估价制度,更多的资源耗减与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我们目前还无法用价值量核算。环保投入及其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环保投入(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比重()2.6三、根源剖析: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速
18、度方程的测算结果显示,近年来,资本投入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2003年我市按年末从业人员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4.6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为5635美元),仅为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54%。可见,多年来我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的外延式扩大。L研发能力相对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兴旺国家的实践经验,技术进步可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带来较多的产出效益,是提高要素质量和综合生产率、促进规模收益递增的关键,对长期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国际经验显示,R&D经费占GDP的比重小于1%的国家,根本处于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杭州 经济 增长 方式 实证 分析 思考 doc 杭州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6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