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神话的世界传承与民族特性研究.docx
《洪水神话的世界传承与民族特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水神话的世界传承与民族特性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洪水神话的世界传承与民族特性研究神话是文化的源头。洪水神话的世界性是世界各古代民族经历了相似发展阶段的结果。但由于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结构等差异,西方、中方洪水神话也蕴涵了神本位与民本位、个体与集体观念、横向与纵向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经过历代传承与整合,形成如今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洪水神话;世界性;神本位与民本位;个体与集体;横向与纵向神话是人类初始阶段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想象,是民族文化和文明形成最初的形式和重要源头之一。尼采曾指出,“没有神话,一切文化都会丧失其健康的天然创造力。唯有一种用神话调整的视野,才把全部文化运动规束为统一体”EHo研究各个民族的
2、神话同异,是了解不同文明、文化、宗教等起源、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众多神话传说中,洪水神话具有普遍性又不失民族特点,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母题和视野。一洪水神话的世界性据记载,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洪水神话故事。人类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最早洪水神话来自于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记录。苏美尔人是最早人类文明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缔造者,大概公元前2600年记载了洪水故事:人类惹怒诸神,诸神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国王齐乌苏德拉(ZiUSUdra)得到神启,和家人躲到船上得以幸存2o后来,两河流域被不断入侵:亚述、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等等。苏美尔神话对后来各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渗透从古巴比伦
3、洪水神话及希伯来洪水神话、希腊洪水神话中可以管窥一斑。根据现存史料研究者推断苏美尔人洪水神话、古巴比伦洪水神话、希伯来及希腊洪水神话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西方最为人熟知的洪水神话莫过于圣经中的挪亚方舟传说。万能的上帝不满地上人类的作恶和对神的不敬,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气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唯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他教授挪亚制作方舟,命他带着妻子,儿媳,雌雄成对的动物等进入方舟,然后昼夜降雨40天,水势浩大肆虐150天,彻底消灭掉地上所有生灵。一年后,神对挪亚说:“你们可走出方舟,你们要生养众多,在地上昌盛繁茂”3
4、。这样,神完成了对人类的毁灭和再造。挪亚方舟故事的起源是苏美尔人的洪水故事,经由搬迁到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改造,编入希伯来圣经,后来进入基督教圣经,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深入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希腊神话中的洪水故事。古希腊神话体系完备,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希腊洪水神话大致情节是:青铜期末代,人类变得贪婪、粗鲁,世间充满罪恶,主神宙斯与奥林匹斯众神商议决定用洪水来惩罚毁灭人类,丢卡利翁得到神的启示,与妻子皮拉乘船得以幸存,他们在忒弥斯女神的指点下往身后扔石头,丈夫扔的石头变成男人,妻子扔的石头变成了女人,以此完成人类再造4o中国洪水神话研究起步比较晚。据统计,在中国,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有
5、洪水故事流传5o1937年,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鱼伏羲、女娟的传说中提及十多篇异文;1942年,闻一多伏羲考涉及的49篇神话中有46篇是洪水神话;陈建宪在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一文中对433篇异文进行了宏观分析6o可见中国洪水神话故事丰富多样,主要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孟子及吕氏春秋等汉族史志中和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传说里。广为流传的有女娟补天、鲸禹治水。洪水神话的这种世界性、普遍性绝非偶然。关于其形成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神话是现实反映说,基于地质考察,有的学者推断世界上发生过毁灭性洪水,先民根据此经验创造出繁多的洪水神话;也有遗传记忆说,来自精神学派,主要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
6、荣格认为人有个体无意识,也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与动物的本能类似,人类的某些记忆生来就遗传在大脑神经里,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原型”。依据这种理论,洪水神话的产生与是否真实存在毁灭世界的大洪水就无直接关系,只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现实折射7o更多的人则赞同神话是先民基于现实中洪水灾难,结合幻想和想象,经过世代整合创造出的一种集体智慧结晶。无论是哪种成因,洪水神话的普遍存在,故事结构的极大相似证明了原始初民对世界的认知有相似性,可以看出各民族或者族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以相似的心理状态,认识、感知人与自然,与外界的关系,对人类的产生、世界的形成进行原始思考和构建。这种初始的认知观、价值观经过世代口头
7、相传,成为留在人类意识、灵魂深处不能抹去的记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虽然人类认知有共同特征,可各民族因为心理、地域的不同,外界条件的差异,历史发展的不同等因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在洪水神话故事里可以管窥一斑。下面以广为流传、影响巨大的圣经洪水故事、希腊洪水故事为西方文化代表,与中国主要洪水故事进行类比分析,从而论证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从远古时期就已有体现。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经过世代的传承、流变,形成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的精髓。二以神为本、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希伯来洪水故事体现神本主义,上帝是绝对权威,只因人类对神不敬,就发动洪水毁灭人类。挪亚在上帝眼中是“义人”得以幸存,所
8、谓的“义人”即敬神畏神之人。创造人类、毁灭人类、人类再造,从头至尾由上帝决定。人类再生的条件就是与上帝的“契约”:挪亚及其子民遵循上帝的行为和律法,才能得到神的眷顾和保护。希伯来文化从历史初期就鲜明体现一神论,这和他们颠沛流离、处处受排挤的历史有关。希伯来人长期以来历经磨难,为了在其他种族排挤、迫害中生存,必须极大地凝聚本民族的力量,统一思想、认识,一神论符合了民族生存、发展的需求。当然,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历经了铲除多神崇拜、实物崇拜的阶段,最后逐步巩固了一神论的统治地位。与其说上帝是神话符号,不如说是宗教元素,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理念,构成、指引希伯来民族有序发展。希伯来圣经主体后来成为基督教
9、圣经的旧约部分,上帝代言人变为耶稣,但其精神统治功能没变,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成为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也成为西方文明的精髓,在思想、宗教、文化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伯来洪水神话深刻体现了希伯来民族的一神信仰、树立上帝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如果说圣经中的上帝宗教色彩浓厚,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且看不到此演员的喜怒哀乐,那么希腊神则是群神,是以人为本。首先,洪水发起原因是人类的贪婪、粗鲁与不虔诚,人们不遵守公理与法律,惩罚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对神力的崇拜,扩大到维护社会公德范畴;再者,整个惩罚过程并非宙斯一人完成,由宙斯与诸神商议合力完成,海神波塞冬帮助兴风作浪,对立神普罗米修斯
10、却暗中协助丢卡利翁逃生,女神忒弥斯则告诉丢卡利翁繁衍人类的方法。希腊以宙斯为首的多神体系在此得以展现。希腊神外形俊美,有着人类的七情六欲,神与神之间有着争斗和较量。这是因为希腊地处爱琴海域,气候温和,造就了希腊人生性乐观,眼界开阔,追求自由,充满想像力和活力。另外,希腊神话多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代代相传,充满了文学浪漫想象色彩,所以希腊众神更倾向“人性”而不是“神性”,这种带有文学特质的神话反过来又丰富影响着人们的性格、观念。而中国洪水神话和西方神话在情节构成内涵上有着巨大差异,属于“民本神话”。第一,女娟补天、大禹治水里没有出现上帝或者天神发动洪水灭绝人类的环节,与西方神话相比,神性削弱,或者
11、我国初民不肯赋予神凌驾于人之上的绝对权威,这种环节的缺失本身就说明中国神话的创造伊始是立足于“人”,而非“神”。第二,人神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女娟炼石补天,积芦灰止水,鲸禹父子治水,都是为了解救初民于洪水灾害;最突出的一点是,中国洪水神话立足“治水”而非惩罚工具,这在世界洪水神话中属于罕见。鲁迅认为,“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魂,太古荒唐之说,具为儒者所不道”8,中国地处中原,依黄河而生,土地肥沃,发展成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所以人们“重实际而黜玄想”,并没产生系统、丰富的神话王国,初民遭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洪水 神话 世界 传承 民族 特性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6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