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素质.docx
《教师的心理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心理素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老师的心理素养及专业性发展【一】老师的心理素养一、老师的素养结构(一)素养人的素养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化及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养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老师素养是以人的一般素养为基础,通过人及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化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及老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二)素养结构老师素养结构包括生理素养、心理素养、社会文化素养三个基本维度。1 .生理素养老师的生理素养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确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老师的素养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2 .科学文化素养(1)老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老师科学文化素养中活的灵魂,是老师献身教化事业的根本动力。对教化事业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敬重和爱惜学生的人本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师范”意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及主动和谐的人际意识。(2)文化科学素养是老师素养的重要内容。深厚而系统的所教学科专业学问。广博的相关学科学问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问和自然学科学问活的心理学科和教化学科学问。3.心理素养老师的心理素养是由先天生理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确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老师素养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老师心理素养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二
3、、老师的一般心理素养老师一般心理素养是指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老师的一般心理素养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特性品质和适应实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干脆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老师心理素养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老师的实力特征是是老师从事教化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素养。1.敏锐的视察力;2.精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擅长安排留意力。(二)特性品质特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特性心理特征。它虽不干脆参及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整机能,居于心理素养的核心地位。1.成熟的自我意识:(
4、1)健全的自我认知;(2)主动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限制实力。2 .老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主动情感(2)老师应有的情操(3)老师的责任感。3 .老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决意向;(2)处理问题的坚决性和坚决性;(3)解决冲突时的镇静、自制、耐性和坚持性;(4)充足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4 .老师的动力特征:(1)成就动机;(2)求知欲。(三)适应实力适应实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变更自身或环境,使自身及环境和谐协调的实力,是心理素养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特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养之一。1 .自我定向
5、适应性:(1)生活适应;(2)生理适应;(3)职业适应;(4)学习适应。2 .社会定向适应性:(1)社会环境适应;(2)人际环境适应;(3)应激情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三、老师的职业心理素养(一)老师职业心理素养概述1 .老师职业心理素养的含义老师职业心理素养可以界定为及老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养的总和。2 .老师职业心理素养及老师的一般心理素养的关系从总体上看,老师的一般心理素养是基础,老师职业心理素养是老师的一般心理素养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二)老师职业心理素养的结构老师职业心理素养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学问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化实力。1 .职业意识:老
6、师职业须要按其在意识中的发展水平的明朗程度,表现为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志向。代表性的倾向:献身倾向、成就倾向、爱好倾向、实利倾向(1)老师的职业须要;(2)老师的职业价值观;(3)老师的职业道德;(有看法、认知、行为三种成分)(4)老师的职业气质。2 .职业学问和技能:(1)老师的学问结构;(包括:所属学科学问、相关文化学问、实践性学问、条件性学问)(2)老师的技能结构。(表达实力、组织实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实力、想象力、以及思维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及老师职业的活动效果有的较高的相关)3 .教化实力:(1)教学实力;(2)组织管理实力;(3)自我发展实力;(4)教化科研实力。(三)老师
7、职业心理素养的特征及其培训1 .老师职业心理素养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2 .老师职业心理素养的培训:(1)职业心理素养培训的内容(2)职业心理素养培训的途径3 .职业心理素养培训的模式:(1)校本培训模式:技能型培训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探讨型;(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3)入职教化模式。【二】老师的自我意识一、老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及类型1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及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行为,力求达到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2 .自
8、我意识的结构及类型(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自我相识及评价、自我感受及体验、自我监督及限制。(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志向的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志向自我。(二)老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及特点1 .老师自我意识的作用:(1)老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高老师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实力;(2)老师自我意识水平是搞好教化教学工作的基础
9、和重要条件。老师必需借助自我意识,调整和限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时间及进度的支配、差生及优生的对待、老师及学生的互动等。2 .老师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对自身教化教学的意识,特殊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明确,并始终围绕课堂目的开展教学活动;(2)教学内容正确,具有科学性及思想性;(3)教学方法适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须要;(4)教学语言清楚精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并抑扬顿挫;(5)教学支配支配性强、组织严密、有条不紊;(6)教学气氛热情,老师留意调整自身的心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情感,使双方都处于主动的
10、互动状态中3 .老师自我意识的特点:(1)内容具有广泛性及教化性。它不但包括自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特殊包括老师所从事的教化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2)作用具有双重重要性。它不但关系到老师自身素养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干脆影响到学生素养的发展。(3)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及社会期盼性。由于老师职业的特殊性,老师对自我的视察及反思一方面出于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对老师的期盼和压力。(三)提高老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1 .通过他人视察及自我视察相结合来相识和提高自我;他人视察是完善自我相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视察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关键。自我视察要
11、留意三方面的问题:心向、客观性、敏感性2 .通过外部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来相识和提高自我;3 .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相识和提高自我。二、老师教化效能感及其作用(一)自我效能感和教化效能感概述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及影响因素(1)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实力的推断,它及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及人们对所拥有的实力能够干什么的推断有关系。(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选择行为;努力的付出及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行为的产生者及预报者。(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对成败的体验及认知归因;替代性和想象性阅历;评价及劝告;生理及心情状态。2 .自我效能
12、感和教化效能感的关系教化效能感是老师在教化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是老师在教化领域中对教化的作用特殊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的主观推断和信念。(二)教化效能感的结构和功能1 .老师教化效能感的结构:分为一般教化效能感和个人教化效能感(1) 一般教化效能感:指的是老师对教及学的关系,对整个教化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推断。(2)个人教化效能感有两方面:一是指老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教化作用究竟有多大的信念和推断;二是指老师对自己是否有实力完成教学任务、搞好教学、教好学生的信念。2.老师教化效能感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老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上。(三)
13、老师教化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 .老师教化效能感的特点:(1)老师教学效能感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一般教化效能感随教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化效能感则随教龄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随教龄的增加,教化效能感出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十年左右教龄可能是教学效能感表现的高峰期。(2)新老师和有阅历的老师教化效能感的特点。2 .影响老师教化效能感的因素:因素许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阿什顿:宏观系统水平(指社会的信念和习俗层次)、外部系统水平(指老师所在的社区环境)、中间水平(指老师所在学校的主客观因素)、微观系统水平(所教学生的特征)班杜拉:对成败的体验及认知归因;替代性和想象性
14、阅历;他人的评价、劝告及自我规劝;心情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伍尔福克、霍伊:制度的完整性、校长的影响、关切及体恤、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气、辛涛:制度的完整性、工作供应的发展条件、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气、老师关系和师生关系六个维度。三、老师自我意识及教化效能感的培育(一)老师自我意识及教化效能感的关系老师自我意识的水平和性质必定影响其教化效能感的水平和性质,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反过来,老师已有的教化效能感也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1 .老师自我意识对其教化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 .老师教化效能感对老师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老师自
15、我意识及教化效能感的培育1 .老师自我意识的培育(1)老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测量: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意识进行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2)培育老师自我意识的方法:交往法(他人眼中的我)对比法活动法(参与活动相识不足)反思法(自我视察及反思)2 .老师教化效能感的培育P92(1)针对效能来源培育老师的教化效能感;(2)培育老师教化效能感的具体方法:强化法;(班杜拉)榜样法(费斯廷格);归因训练法(费斯廷格);两个步骤:诊断和训练。三种方式:操作、劝服、转移教学策略训练法(张大均)【三】老师的人际关系一、老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人及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
16、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及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密切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1 .人际关系的结构: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种成份。2 .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心理学家霍妮将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分为三类:(1)谦让型,特征“朝向他人”(2)进取型;“对抗他人”(3)分别型;“疏离他人”(二)师生关系1 .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三种形式。多向交往分为:链式、轮式、环式在运用这三种不同的多向交往形式解决问题时,其结果为: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轮式最快,环式最慢。在正确性上环式最低。群体作业的组织化为轮式快速产生且稳定,链式
17、渐渐产生也稳定,而环式则不易产生。领导者的产生在轮式、链式特别明显,环式则不能产生领袖。在士气上环式最高,而轮式最低。在班级中,最好的交往是将环式及轮式结合起来的多向交往。2 .尊师爱生: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3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1) 了解和探讨学生;(2)运用正确的教化方式;指老师如何组织管理、开展班级工作;四种类型:专制慈爱、专制强硬、放任和民主(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良性冲突:双方目标一样,而相识、方法、手段不同;恶性冲突:指师生双方目标的对立而造成的冲突)(三)老师间关系1 .老师间关系的重要性: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师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老师顺当工作的保障
18、。2 .老师间关系的现状:(1)老师间竞争的加剧;(2)老师之间沟通的削减;(3)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4)老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3 .提高老师人际关系的质量:(1)互通信息,增加交往;(2)互勉共进,团结协作;(3)相互敬重,心理相容。(四)老师及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老师及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隶属关系,又是一种同行、同事关系。要处理好及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从老师方面来说应留意做到以下几点:(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3)顾全大局,敬重听从。(五)老师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老师及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以同一目标为中心,建立在彼此信任、谅解、支持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及学
19、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师应达到以下几个角色要求:(1)作为一位倾听者;(2)作为一位沟通者;(3)作为一位协商者。二、老师威信及其形成赢得威信是老师为人师表的结果和必要条件。威信使学生敬而亲之,威历使学生敬而远之。因此,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威信的老师的教化力气是基于学生对老师的酷爱、敬重之上的。(一)老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1 .老师威信的构成:老师的威信按内隐程度的不同分为仪表威信、学问威信、人格威信。2 .老师威信的作用:老师威信对于学生和老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老师的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教化力气,它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老师的要求。对老师来说,威信对自身素养的提
20、高有着不行忽视的促进作用。(二)老师威信形成的过程1 .起先阶段学生对老师认同感的产生;2 .形成阶段老师的榜样性及学生的向师性;一个有威信的老师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优秀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实力3 .巩固阶段老师及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老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般要经验由言到行、由浅到深、由局部威信到全面威信的过程。(三)影响老师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1 .客观因素:影响老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老师职业的看法和老师职业的社会地位。2 .主观因素:老师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其威信形成的根本的、确定性因素。(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老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
21、件;(2)建立民主同等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4)老师的仪表和风度是老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三、老师威信的维护及发展P148(一)老师威信维护及发展的主要内容:(1)巩固已获得的威信;(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3)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丢失;(4)提高威信的教化影响力。(二)老师威信维护及发展的策略:(1)胸怀坦荡,实事求是;(2)正确相识及合理运用威信;(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艺”指老师的教化艺术。做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学生及老师、学生及
22、学生、学生及自我、学生及学问、学生及学习“情”指老师及学生的情感沟通;“宽”老师要学会待学生以宽容。宽容方式:时间空间上的宽容;看法上;条件上;相识上;处理上(4)不断进取,言行一样;(5)依据学生实际,敏捷发展威信;(6)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四】老师的心理健康一、老师心理问题及老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老师心理问题概述1 .老师心理问题是指老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分为三种类型:(1)老师心理成长问题;(2)老师心理障碍问题;(3)老师心理变态问题。2 .老师心理问题的现状:(1)老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接受调查的老师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2)心
23、理障碍在老师人群中的分布广,小学老师多于初中老师,初中老师多于中学老师,城市老师多于乡村老师,其中小学女老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老师;(3)老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多样化,自卑心态严峻,嫉妒心情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离,性格愁闷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3 .探讨老师心理问题的意义(1)个人意义:有助于身体健康;使老师更加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化理念等,从而使老师对教学更投入,增加教学效能感。(2)教化意义: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深刻影响;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3)社会意义: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受教化者的影响很大,并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老师的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心理素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