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根据省“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系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
2、化提升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篇章”。(二)基本原则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加快探索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2 .坚持因地制宜、融合发展。聚焦市文化、自然资源、区位、经济、农业基础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型农业加工业、休闲型农业服务业,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密切结合,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突出农文旅结
3、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将自然和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和竞争优势,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3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为本。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促进产城、产镇和产村融合,全面推行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赢。4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金融服务等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开辟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5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推进产业数字化、
4、数字产业化,以数字技术为导向,推动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涉农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培育数字化产业,推动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全面提高市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6 .坚持利益联结、共享发展。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注重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建立健全联结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发展目标到“十五五”末,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乡村经济多元化融合发展,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统
5、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效增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坚持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到203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7%左右,80%县(市、区)、功能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产量稳定在257万吨,生猪出栏量稳定在150万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达到2.8:1左右。L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业差异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供给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旅游发展新需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进一
6、步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全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安全高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有力、业态丰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示范区。2 .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搭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明显提升,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文明风尚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3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
7、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乡人才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更多人才向乡村一线集聚,城市人才入乡、专业人才下乡、年轻人才留乡、外出人才返乡的人才流动机制基本形成。农民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表1“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四)发展定位和布局。按照“东拓、西兴、南展、北控、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抢抓国家“两新一重”建设和省“一群两心三圈”两大机遇,全面推进农业“三链重构”,着力构建农业“四种业态”,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农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城乡融合、治理提升战略,努力构建特色产业聚集、农文旅融合促进、生态绿色高效、
8、科技创新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共建共享共治的“一市四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济泰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区、创新农业发展高地和品牌农业建设先行区、农村综合集成改革试验区)新格局。1.农业现代化发展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交易展示活力核,建设泰山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区、泰东南生态农业发展片区、汶河高效农业发展片区、东平湖域生态产业保育区四大农业产业发展区块,重点发展粮油、林果、蔬菜、苗木、泰山茶、畜禽、水产品、泰山食药、生态乳等九类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产业,着力打造“一核、四区、九群、多园”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表2农业现代化发展布局主要内容一个活力核。即科
9、技创新总部中心、交易展示中心,位于东部生态科技新城,辐射泰山区省庄镇、邱家店镇,岱岳区山口镇及周也乡镇。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安市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充分发挥比邻泰安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各级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以数字化、智慧化为加速驱动轴,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集聚各类资源要素的“泰安农业硅谷”,推进科技与农业领域的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等深度融合,形成区域性农业农村研发中心、驱动中心、转化中心、交易中心、人才中心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泰安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四大产业区。泰山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区。主要指环泰山一带及周
10、边区域,产业定位为文旅胜地、生态绿地。依托泰山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遗产许源,以优势特色农业集聚区为发展载体,引导、扶持、促进泰山茶、泰山板栗、苗木花卉、泰山食药等产业提档升级,着力发展“农业+文化+旅游”泰安模式,建立具有较大影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泰山农文旅产业发展带。积极对接济泰一体化及中华文化发展轴,以泰山文化、泰山工匠精神为驱动,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城市近郊休闲农业,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环泰山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典范泰东南生态农业发展片区。主要集中于泰山区、徂汶景区、新泰市,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
11、核心,重点发展珑菜、林果和畜禽养殖,形成菜、果、粮、畜禽全产业链农业模式。科学规划乡村建设布局,结合丘陵地势特点,增加乡村景观设置,对莲花山、柴汶河等进行生态修复,形成丘陵地区特色的生态养护网络Q积极创其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Q汶河高效农业发展片区主要集中于汶河两岸,以汶阳田及周也为中心,包括肥城市南部、岱岳区西南部和宁阳县、泰安高新区,依托大汶河丰富的水源条件,以高标准农田是设和提档升级为抓手,以数字化为支撑,以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重心,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特色专用玉米、花生等粮油作物,重点打造“农业+”融合型、循环型、体验型、智慧型现代农业,着力建立粮油、林果、蔬菜等产业集群,培育农
12、业特色产业“单项冠军”,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带动作用明显、品牌效应显著、利益联结紧密的全产业链条集群。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粮食生产实现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将汶河优质产业发展带打造为泰安市特色产业的“振兴带二东平湖城生态产业保育区。立足“生态、绿色”的发展定位,依托东平湖区资源条件,以防洪和水环境保护为前提,探索具有东平湖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径。以标准化养殖基地为抓手,推进东平湖渔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积极引导渔民退湖转产转业,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健康发展。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优化东平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加快苗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优质苗种自供能力。大力推行稻鱼共生、藕鱼共生、循
13、环水养殖等多样化生态养殖模式,创立特色渔业品牌。沿环湖国道建设环湖生态绿带,汇聚影视城、古镇、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码头和渔家乐等景点,推动农、渔、旅一体化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九个优势产业群。优质粮油产业集群。位于汶阳田及周边区域,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产业发展重点。特色果业产业集群。位于下港缜、黄前镇、天宝镇、祖侏镇、化马湾乡、岳家庄乡、夏张镇、仪阳街道、新城街道、桃园镇等地区,以大檀桃、肥城桃、泰山板栗、苹果为产业发展重点,依托果业发展基础,推进葡萄、核桃、山楂等产业的培育提升。优质苗木花卉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泰山区苗木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宁阳县苗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
14、合岱岳区部分地区、泰山区邱家店镇及周边乡镇,着力打造泰山国际花木城、泰山观赏苗木区、北方彩叶苗木花卉产业区、“泰山松柏”盆景园区、泰西高档绿化苗木区、泰安名优经济林苗木区“一城五区”产业聚集区,构建中国南北苗木花卉中转中心及交易中心。生态泰山茶产业集群。依托泰山山脉优越的生态条件,以大津口乡、省庄镇、下港镇、山口镇、道朗缜等产业区为基础,拓展产业规模、健全产业链条,打造北茶泰山品牌。健康畜禽养殖产业集群。以新泰市、宁阳县、肥城市产业龙头为引领,围绕规模化肉鸭、肉薛和生猪养殖等重点产业,打造产业链完整、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区。高质高效疏菜产业集群。优化整合肥城市边院镇、新城街道、湖屯镇、
15、安驾庄镇,泰安高新区房村镇、良庄镇,宁阳县华丰镇、东庄镇、伏山镇,新泰市西张庄镇、翟镇、楼德镇等疏菜主产区产业优势,建设以设施蔬菜和有机疏菜为发展方向的产业集聚区,形成西红柿、黄芽白菜、食用窗等作物为主导的高效产业。优质水产养殖产业集群。以泰山螭霖鱼和东平湖渔业为产业中心,辐射汶河各支流水资源,结合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建设,建设区域特色水产品牌。泰山食药特色产业集群。位于夏张镇、道朗镇、大津口乡、下港镇、黄前镇、羊流镇等区域,重点发展以黄精为代表的泰山四大名药、灵芝、百合、菊花、金银花等食药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乳业发展集群。以城区周边、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为区域重点,围绕核心工厂、
16、奶源基地、配套产业三大板块,优化奶业布局,建设“种+养+加+配”全产业链集群,辐射带动泰安乳业上下游全面发展C多点(星状)布局乡村产业发展平台。以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为载体,推进“生产+加工+科技+销售+品牌”一体化发展。鼓励县域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为单位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形成从园区到示范片区、集聚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的梯次推进格局。通过分散式、多点状乡村产业发展平台辐射带动各区域乡村产业蓬勃发展。2.农村现代化发展布局(1)科学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布局。综合考虑各县(市、区)、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等因素,
17、依据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人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及人均水平、近三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按照省有关要求,将城镇化率高于85%的泰山区划为城乡深度融合类,肥城市划为率先发展类,岱岳区、新泰市划为加快发展类,宁阳县、东平县划分为赶超发展类。到2030年,泰山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肥城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政村达到55%以上,岱岳区、新泰市达到45%以上,宁阳县、东平县达到35%以上。(2)稳步推进村庄分类布局。以县(市、区)为单元,以民政部门统计的行政村为依据,对城镇开发边界外所有的行政村庄进行分类。根据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
18、、风俗习惯等因素,切实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综合考虑村庄建设形态、居住规模、人口变化、服务功能等因素,将行政村庄合理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类型;对暂时无法确定的村庄暂不予分类。在村庄建设发展中,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结合县域发展特点,探索实施整县制推进、区域连片推进等机制,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业人口向乡镇所在地和产业发展聚集区集中,形成市、县城、镇区、美丽乡村四级空间布局。加强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居宜业的原则,协调推进乡村建设和村庄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二、重点任务(一)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
19、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 .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行动。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不断增加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油酸花生及薯类、杂粮杂豆等种植面积;适度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农作物“粮改饲”工程,将“粮改饲”范围扩大到各县(市、区)、功能区,按照“以养定种”要求,稳步扩大饲用玉米、优质牧草等种植,大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提升粮棉油、瓜果菜、肉蛋奶、畜禽和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加快发展营养型农业,满足食物营养健康消费需求。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2 .大力培育
20、优势特色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实施十大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工程,重点发展泰山茶、泰山板栗、肥城桃、有机蔬菜、泰山大樱桃、苗木花卉、泰山西红柿、生态奶业、生猪、东平湖水产品等十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泰山黄精、泰山百合两个新兴特色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品牌建设和主体培育,打造一批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绿色发展先行县等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市农业产业结构,引领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到2030年,十二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到210亿元。3 .推进农业全产业
21、链高质量发展(1)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建设一批果菜菌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建立标准化的“原料车间”。力争到2030年,建设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0家,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以上,省级畜禽屠宰标准化示范场5家,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23个。(2)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实施“上规纳统”工程,鼓励支持工商资本和各类经营主体,围绕粮食、蔬菜、林果、泰山茶、畜禽、食药、东平湖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发
22、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年度农产品初加工设备投资超过一定数额并竣工投入运行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到2030年,争取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左右,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1个、示范企业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5家,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3)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加工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整合富世康、众客食品、亚细亚食品、栗欣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建设粮食、蔬菜主产区批发市场,推进加工企业向产地下
23、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优势产区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推动仓储物流基地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乡村的经营布局,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主产地建设一批节能型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等冷藏保鲜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到2030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数达到300个。(4)拓宽市场营销渠道。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电商企业帮带等方式,加强农村电商培训,引导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资配送企业、龙头物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带动中
24、小微农村电商发展。鼓励市场主体与大型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设地方特色馆,发展中央厨房、农商直供、垂直电商带货等新业态,每年推介2个新业态新模式典型案例。(5)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施农旅融合创建工程和康养产业培育工程,探索“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培育集赏花采摘、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科普研学、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重点建设农渔家乐、乡村民宿、康养基地,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园区,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到2030年,全市休闲农业消费额达到30亿元。(6)搭建全产业链发展平台。培育发展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兴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农业 农村 现代化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