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
《十五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前言3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5(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5(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8(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趋势分析12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3(三)规划目标14(四)主要任务16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与治理分区18(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18(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19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工程24(一)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程24(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24(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25(四)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工程27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式27(一)破损山体和露天采坑治理27
2、(二)采空区防治28(三)废弃矿井防治29(四)固体废弃物占压土地治理29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9(一)健全责任体系29(二)加强政策支持30(三)完善投资机制32(四)严格规划管理32(五)加强公众参与33市区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开发强度较大,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较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民生产生活。为推进幸福、美丽建设,谋划规划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五部局
3、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省人民政府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232030年)(政字202376号)、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232030年)的相关要求,编制市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遵循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232030年)关于市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部署的基础上,结合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划分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布局、重点工程,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与治理方式、规
4、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是全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全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重要遵循。规划以2023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82030年,近期为2023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0年。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至2022年,全区已发现矿产31种,其中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1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3种、非金属矿产6种、水气矿产1种。全区已开发利用矿产6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地热),金属矿产2种(金、铁),非金属矿产2种(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水汽矿产1种(矿泉水)。全区共有各类生产
5、矿山24个,主要分布于葛家镇、宋村镇和界石镇,目前开采矿种主要为花岗岩矿、地热、矿泉水等(表D0历史遗留矿山145个,各镇范围内均有分布。表1市区生产矿山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个)区域规模矿种合计大中小金矿花岗岩地热矿泉水22211155521331151427222111111111111总计731411643242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1)概况全区矿产资源开采方式既有露天开采,也有地下开采,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以下几种:一是露天开采形成的破损山体和露天采坑,造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带来严重视觉污染;二是地下开采产生的采空塌陷及隐患;三是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压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资源的浪
6、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全区露天开采矿种主要为花岗岩等建筑材料矿产,在开采过程中造成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也占压和损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目前,全区尚有矿山破损山体138处、露天采坑18处。其中历史遗留矿山破损山体126处、露天采坑14处;生产矿山破损山体有12处、露天采坑4处。表2市区历史遗留矿山破损山体及露天采坑情况统计表(单位:处)区域问题类型三区两线2013年以来关停破损山体露天采坑宋村镇193大水泊镇413葛家镇1562侯家镇23环山办21界石镇3718米山镇61天福办1517营镇12小观镇31张家产镇102泽库镇1泽头镇11总计12614721采空塌陷及隐患主要与地下采矿有关,开采矿种为金
7、矿。已发采空塌陷1处,位于区侯家镇上冷家村西南。损毁土地0.0007公顷,影响了附近居民生产生活。全区已通过财政资金进行采空区治理2处,尚有历史形成、责任灭失非煤矿山采空区3处、废弃矿井13处,主要分布于界石镇、葛家镇、小观镇、侯家镇、埠口港、泽库镇和张家产镇,部分采空区存在采空塌陷隐患,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土地资源占压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堆放造成土地资源占压主要为金矿、铁矿等矿山生产排放废石等,以及破损山体及露天采坑对土地资源的占损等。占损土地资源总计394.88公顷,其中历史遗留矿山占用破坏耕地9.29公顷,草地10.38公顷,园地8.17公顷,林地78.47公顷,其他类型土地159.14
8、公顷,累计占用破坏土地265.45公顷(表3);生产矿山占用耕地5.95公顷,草地0.78公顷,园地2.93公顷,林地44.32公顷,其他土地75.45公顷,累计占用土地面积129.43公顷。表3市区历史遗留矿山占损土地情况统计表区市矿种占损土地情况(公顷)耕地草地园地林地其他合计区花岗岩9.2910.388.1778.47159.14265.45总计9.2910.388.1778.47159.14265.45(2)“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废弃矿山“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7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破损山体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土地损毁,面积约为17.20公顷。3 3)2013年以来关
9、停露天矿山2013年以来关停露天矿山21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破损山体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土地损毁,面积约36.37公顷。(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1 .取得的主要成效近年来,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列为“幸福”建设的重要内容,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治理模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管职责,推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1)政策法规制度进一步健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行了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10、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收缴和返还工作的通知,完善了保证金管理制度,推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实施了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转发了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根据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与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制,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指明了方向。(2)生产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矿山企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督促各矿山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
11、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责任逐步落实。(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多年来,市区通过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先后实施了进行矿山复绿、废弃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示范县等项目共计10个,治理矿山13个,恢复治理面积约66.87公顷。申请各级财政资金共计493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90万元,省级资金3540万元,地方资金609万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落实规划分区制度;强化源头管理,改革采矿审批管理方式,坚持从严从紧的原则,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加强
12、采矿权登记管理,严格禁止在规划禁采区设立采矿权,从源头上减少了矿产资源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通过矿产资源整合,推进矿产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全区矿山企业数量由2007年152个减少到2023年24个,压减了84.21%。(5)矿山地质环境家底基本摸清在前期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专项采空区调查、废弃矿井调查等基础上,2022年4-6月全区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2022年11-12月又开展了补充调查,完成遥感解译核实99处,重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200平方千米,调查矿山169处,基本摸清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规模、危害和治理工作开展等情况。2 .存
13、在的问题(1)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存量大全区矿产资源开发历史长、矿点多、分布广,遗留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且大多矿山治理责任人灭失,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政策性关停矿山工作力度大,2013年以来关停露天矿山21处,数量较多,治理恢复的任务繁重。(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资金瓶颈由于近年来矿业经济形势低迷,矿产品价格较低,加之国家已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各级财政可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矿产资源专项财政收入相应大幅减少,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受到严重的资金瓶颈约束。(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投入模式较为单一多年来,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资金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资开展
14、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社会力量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数量较少、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综合运用市场、财税、土地等各方面政策的机制尚未建立;大多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单一,主要采取削坡、卸载等工程施工方法,尚未建立多手段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4)矿业权人自觉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的主动性有待提高部分矿业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动意识不强、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矿山企业不依法履行治理义务的处罚力度不够,单纯依赖保证金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往往是保证金一交了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国家已取消保证金制度,现正在建立基金制度,基金制度的作用和效果有待发挥和完善。(三)矿山地质环境保
15、护与治理工作趋势分析1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形势总体向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的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逐步提高,环保督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公益诉讼、“双随机一公开”等制度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矿山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将进一步增强,监督管理将更加有序规范,保护与治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大。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增量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全区矿山企业的数量已显著减少,矿山企业的布局和结构也已得到进一步优化。今后,生产矿山陆续按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推进,新设山石资源开采矿山必须符合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要求,矿山企业主体治理责任将逐
16、步落实,生产矿山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增量将得到有效控制,增速将大幅降低,分布范围大幅缩减,影响程度逐步减轻。3 .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存量将会逐步减少随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破损山体、因政策性关闭的矿山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将得到解决和治理,存在地质环境问题的历史遗留矿山数量也将快速减少。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意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
17、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行政,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大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等“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统筹解决新局面,全面提高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幸福建设新跨越做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源头预防,规划管控。完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矿产开发管理对生态环境的源头保护作用,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准入,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责任追究,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责任落实到矿产开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
18、程。矿产资源开发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遵循自然恢复为主治理原则,根据矿山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和环境功能要求,充分结合地方发展规划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使之与周边环境协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新老统筹,分类推进。统筹兼顾历史遗留和新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恢复治理,纳入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轻重缓急逐步推进。以“谁开发、谁治理”落实矿山企业保护与治理的主体责任,以“谁投资、谁受益”鼓
19、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治理。共治共享,和谐发展。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与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地产开发、旅游、养老疗养、养殖、种植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资源、资产要素投入,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共同治理,治理成果共同分享。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从重开发向重保护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转变,从重事前管理向全程管理转变,积极探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机制、新政策。(三)规划目标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体系及监督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管理。全面推行绿色矿业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资源开
20、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再“欠新帐”。加快“还旧账”,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进一步强化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全面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状况。1.近期目标(20232020年)到2020年,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矿业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减少,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公众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显著提高(表4)。表42020年主要规划指标类别指标名称指标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60约束性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遗留
2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60预期性“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80约束性2013年以来关停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50约束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区(市)级典型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试点处/区(市)1预期性市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km27预期性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60%,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60%。“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80%o2013年以来关停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达到50%。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开展典型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试点,探索建立区、矿山企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2.中远期目标(
22、20212030年)到2030年,基本建立区、矿山企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掌握和监控全市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建立矿业权人履行保护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法定义务的约束机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责任全面落实,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基本完成。大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确保“不再欠新帐、加快还旧账”,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等“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保护和综合治理新格局,基本建成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机制。(四)主要任务1 .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矿山全部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矿山 地质 环境保护 治理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