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牡丹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牡丹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牡丹产业发展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五五”牡丹产业发展规划引言拥有丰富的牡丹种质资源及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我市牡丹产业由过去单一的观赏拓展至食用、药用、保健、文化等多个领域,为持续高效开发牡丹资源,培育壮大牡丹产业,加快牡丹产业转型,不断巩固提升我市牡丹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按照“9+2”工作布局和“565”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编制依据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
2、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牡丹产业发展的安排部署,制定市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牡丹是的重要城市元素,也是我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牡丹产业更是我市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2012年,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发展牡丹产业专题会议;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相继对木本油料(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目前,全国牡丹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力发展牡丹产业已成为牡丹适宜种植地区的共同愿景。为使牡丹产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扬光大,市委、市政府将牡丹产业定位为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3、牡丹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第二章发展现状一、产业现状是牡丹的原产地、发祥地和重要的传播地,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恢复发展牡丹产业,初期以观赏园艺花卉为主。1982年,市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定为市花。从1983年开始,我市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花会。2008年,以牡丹观赏为主要内容的“省牡丹花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省牡丹花会”升格为由文化部、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节会一中国牡丹文化节。2012年,市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牡丹花都”称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台北花博会、2012年荷兰世园会、2014年北京
4、APEC会议、2015年“93”大阅兵、2016年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中,牡丹作为指定用花,充分展现了其独特魅力。截至目前,中国牡丹文化节已连续举办35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截至2016年底,新发展牡丹种植面积累计达21万亩,其中观赏牡丹种植面积3万亩、油用牡丹种植面积18万亩。牡丹企业272家,从业人员3.3万人,牡丹产业总产值240亿元。牡丹加工企业获得发明专利135个,深加工产品获得各类奖项83个,2家牡丹企业在股交所挂牌。牡丹全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牡丹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发展,牡丹籽油、牡丹精油、牡丹食品、牡丹瓷、牡丹画等牡丹深加工产品和衍生品层出
5、不穷,有力的推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二、存在问题(一)产业结构不优。在观赏牡丹产业发展上势头强劲、优势突出,但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全国油用牡丹发展突飞猛进,山东、甘肃、陕西、安徽、湖北等省均制定了未来油用牡丹发展规划,在油用牡丹栽培面积上发展迅速。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市需进一步优化牡丹产业结构。(二)市场运作程度不高。牡丹产业的现状是产业涵盖面广、类型比较齐全,但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市场运作经验不足,缺市场、缺品牌,缺龙头企业带动,具体表现为:一大一小(名气大、规模小)、一高一低(社会关注度高、产业贡献率低)、一强一弱(观赏牡丹强、产品加工弱)。(三)科技创新不足。高校、
6、科研院所、牡丹相关企业众多,但在牡丹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牡丹盆栽、高产高效栽培、切花保鲜、精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掘不够、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第三章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一、优势条件(一)生态环境适宜。独有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牡丹生长,自古就有“地脉花最宜”的说法。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牡丹属于落叶小灌木,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吸收深层土壤水分能力强,丰富的丘陵山地资源为牡丹生长提供了独到的自然资源条件。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心区域,是我国牡丹生产的最适宜生态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对牡丹的冬眠、越夏极为有利,发展牡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浅山丘陵区植被以落叶小灌木为主,植被区
7、域广,发展生产性小灌木牡丹种植潜力巨大。(二)种质资源丰富。牡丹原产我国,中国牡丹共9个野生品种,其中及周边地区就有6个。国家牡丹园作为国家林业局设立的世界最大的国家牡丹基因库、国家牡丹种质资源库和国家花卉工程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收集保存着国内外牡丹品种1362个,通过杂交育种和定向选育培育出油用和观赏牡丹新品种107个;农林科学院牡丹品种资源圃引种牡丹品种1060个、芍药品种210个;市花木公司引种欧美日牡丹及芍药品种300多个,建成了全国知名的国际牡丹种质基地;栾川县建立了世界唯一的牡丹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区。我市还培育出适宜盆栽、鲜切花的观赏品种和提取精油芳香品种、加工牡丹籽油的丰产品种等系
8、列专用牡丹品种。(三)产业基础扎实。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栽培经验。深加工牡丹品种以“凤丹”为主,种植区域广泛,其野生种“杨山牡丹”起源于嵩县。观赏牡丹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及历史地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和观赏中心。拥有一支专业的牡丹栽培专家技术人员队伍,2002年“牡丹地理标志”成功注册,2014年国家级牡丹芍药种苗出口安全示范区创建成功,为牡丹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牡丹基地呈现多样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态势,已由单一的观赏牡丹种植基地发展为盆养牡丹基地、牡丹嫁接苗繁育基地、油用牡丹基地、鲜切花生产及出口基地等多样化、规模化的牡丹生产基地。牡丹营销网络初具雏形,依托“牡丹花都”
9、品牌,在美国西雅图、台湾等地都建立了牡丹特产专卖产品营销网络,“牡丹花都”已成为牡丹特产集散、展销的知名品牌。2015年创建的“牡丹汇”牡丹产品推广平台,搭建了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产品经营网络,进一步做优做强了我市牡丹产品营销网络。(四)研发力量较强。拥有牡丹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牡丹种质创新与精深加工省工程实验室、中国花卉工程技术中心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牡丹园、农林科学院、市牡丹研究院、市花木公司、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牡丹科研机构和单位,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和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牡丹种苗质量标准牡丹盆花质量标准牡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牡丹盆花催花技术规程油用牡丹凤丹牡丹播种育苗技术
10、规程油用牡丹凤丹牡丹栽培技术规程已发布为省级地方标准。二、发展机遇(一)政策机遇。2013年2月,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o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分别下发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油用牡丹纳入木本油料体系,从国家层面将木本油料提升到了食用油安全的战略高度。同年,省林业厅提出了全省5年、10年内油用牡丹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亩、800万亩规模的发展目标。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列为省油用牡丹示范市,迎来了牡丹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二)市场机遇。牡丹鲜花市场方面。据统计,国内外每年需要数亿支牡丹鲜切花,
11、花卉市场每年需要盆栽牡丹100万盆、牡丹芍药鲜切花等种苗在2000万株以上,且以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从销售市场特别是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看,牡丹鲜花价格不断攀升,牡丹高端需求和增值效益均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牡丹深加工产品市场机遇方面。2012年以来,牡丹花茶、牡丹籽油、牡丹食品、牡丹日化用品、牡丹酒等牡丹深加工产品的产量和市场需求量迅速上升,市场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尤其是我市的牡丹饼和牡丹花茶(饮品)等深加工产品销量在市场上遥遥领先,牡丹深加工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药用牡丹市场机遇方面。牡丹根皮自古就可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杂志统计,全国每年丹皮需求量在6-8万吨左右。
12、随着牡丹药用价值的逐渐发掘,牡丹的药用领域不断扩展,牡丹药用产品和牡丹保健品越来越受到关注。牡丹衍生产品市场方面。牡丹围绕牡丹文化、牡丹元素、牡丹概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牡丹衍生产业。牡丹画闻名世界,形成了孟津平乐牡丹画专业村;牡丹瓷在传统瓷艺技术中融入牡丹元素,作为国礼走入世界视线;牡丹真花艺术品走进土耳其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国际舞台绽放;牡丹烟、牡丹香、牡丹玉石、牡丹金属花等新产品不断涌现,牡丹衍生产品为牡丹产业拓展了全新的空间。第四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按照“9
13、+2”工作布局和“565”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紧紧围绕擦亮牡丹品牌、壮大牡丹产业规模、拉长牡丹产业链条,将牡丹发展与牡丹文化节惠民措施相结合,倒逼旅游业向全域旅游转变,倒逼牡丹产业向综合配套延伸转变,倒逼游园景点经营模式转变的有关要求,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提升观赏类牡丹产业,着力发展深加工类和药用类牡丹产业,拓展丰富牡丹衍生类产业,推动我市牡丹产业从单一观赏向综合性牡丹产业转变、从牡丹种植向牡丹全链条延伸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高效化方向转变、从分散经营向龙头企业带动转变、从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转变,推进牡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
14、业化经营,不断提高牡丹品牌影响力、文化带动力、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把我市牡丹产业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二、基本原则(一)市场导向。以发展观赏牡丹、油用牡丹、鲜切花和牡丹深加工业为主,兼顾牡丹衍生品的开发。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突出特色品牌,强化科技创新,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牡丹产业化水平。(二)企业主体。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完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产品研发推广方向,由市场决定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让各个主体围绕创新目标,共同协作,相互配合,不断优化
15、提升牡丹产业发展水平。(三)政府扶持。设立牡丹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调动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个人等经营主体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牡丹产业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科技创新。采取“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的方式,构建“五位一体”的牡丹产业研发、示范、转化推广链。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实施基础性研究,加强牡丹研发平台建设和实用性研究,提高牡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在牡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率。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牡丹种植总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牡丹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出口创汇3亿元。重点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完善科
16、技支撑和加工利用体系,以销定产,有序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牡丹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25年,规划建设10个以牡丹为主体的牡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2个以上牡丹产业集聚区,1个综合型牡丹产业市场物流集散基地;提升10个以上复合型牡丹观赏园;打造10个以上牡丹产品知名品牌,5个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牡丹地标产品,10个以上牡丹上市公司(含新三板),牡丹产业总产值在600亿元以上;将打造成为全国基地规模最大、产业产品最全、牡丹产业旅游带动性最强的世界牡丹最佳观赏中心、中国最知名的牡丹市场物流集散中心、中国牡丹产业高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牡丹品牌集聚区和牡丹文化传播中心、中国牡丹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中心,
17、引领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第五章产业布局一、科学分类按照牡丹产品的功能将牡丹产业分为四类:L观赏产业类。主要是指开发牡丹观赏价值的经济产业,包括牡丹景观设计开发、牡丹花卉博览、牡丹观赏园和观赏牡丹品种选育、种苗培育、种植技术、牡丹盆花、牡丹(芍药)鲜切花、干花加工等以提高牡丹观赏价值而形成的经济产业。2 .深加工产业类。主要是指油用牡丹的种植业和以油用牡丹为原料的各种深加工,包括牡丹籽油、牡丹精油、牡丹色素提取及加工,牡丹食品加工及精加工、牡丹保健品等深加工产业。3 .药用产业类。主要指以丹皮和白芍为主,依据牡丹籽粕中的芍药昔类化合物和多糖类成分具有抑菌效果,牡丹种皮(种壳)中白藜芦醇低聚
18、物具有的多种生物活性、抗肿瘤活性强等药用成分特点,大力研发牡丹系列药品和保健产品的产业。4 .牡丹衍生品产业类。主要是指以牡丹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牡丹文化、艺术、服饰、网络游戏等产业。二、产业布局牡丹产业着重突出五个发展重点和“三个结合”,按照“一带两区”的发展架构进行布局。(一)突出五个发展重点1 .市场培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培育作为牡丹产业的主攻方向,用市场的兴起带动牡丹产业发展。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以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促进市场发展。2 .科技研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牡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培育花色纯正靓丽、花期延长、多用途的牡丹新品系;开展不同牡丹
19、品种基因分类标记等基础性研究,为牡丹基因重组、育种提供技术保障,强化牡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的核心地位,建立省级以上的牡丹食用与药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产业化示范集聚区,提高牡丹的观赏效益和综合利用效益。3 .品牌打造。加强牡丹品牌培育和品牌保护,打造业内人士认可、文人雅士赞许、人民群众接受的牡丹品种和衍生品品牌。4 .链条延伸。将牡丹产业链条拉长做细,向文化用品、生活用品、旅游产品等各方向延伸。5 .政策支持。设立牡丹产业发展基金,细化支持方向,重点支持牡丹种植、切花芍药生产、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文创、旅游等;市、县财政重点支持不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范围内的牡丹科研、良种繁育、
20、牡丹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体系和重点项目等。(二)突出“三个结合”1 .牡丹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建设特色牡丹观赏集聚示范区,推动牡丹产业培育与牡丹特色小镇、园林景观、文化展示、牡丹文化旅游线路培育相融合,提升牡丹园文化底蕴和观赏效果,做强牡丹文化旅游产业;优化观赏牡丹品种,延长牡丹花期,按照区域气候差异发展高山牡丹,形成次第花开、风格各异的各类牡丹观赏区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2 .牡丹产业与园林提升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中适度融入牡丹元素,提升改造现有的牡丹观赏园,恢复打造2个名园记中的园林景观,建设四季牡丹馆、牡丹碑林等独具特色的牡丹精品观赏园。在城市主要出入口、重点道路
21、两侧和城市广场、游园栽植牡丹,形成满城尽是牡丹花的氛围。3 .牡丹产业与致富惠民相结合。继续贯彻执行以节惠民的政策,使市民享受牡丹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将牡丹产业和精准扶贫有效结合,争取国家、省扶贫产业项目资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贫困地区的丘陵、林下大力发展牡丹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三)发展“一带两区”结合我市地理地貌特点和牡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观赏性牡丹产业带、牡丹产品科技附加值提升区和生产性牡丹集中种植区,形成带、区融合发展布局。1 .以涧西、西工、老城、漉河、洛龙、伊滨经开区所属的城郊区域及孟津县南部、偃师市西部已有的观赏性牡丹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基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牡丹 产业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7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