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docx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一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z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
2、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一“大文化”z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
3、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身的人生
4、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中国古代的学术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生.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学术就是人学。(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把对人生的热爱推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并进而推及宇宙万物。7、本章思考题z你认为“文化”该如何定义?Z“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怎样?Z试用“文化具有民族性”评价“全盘西化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
5、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2、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3、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气候类型完备、
6、地形地貌类型繁复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周边环境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更有高原壁立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第三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0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2o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3o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
7、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
8、、陈陈相因的延续性。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第四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先秦的州、服制1、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2、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二、秦汉:郡县制1、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设县;末年,各诸侯国在边地设“郡”,面积比郡大。2、战国时,郡下设县.3、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三、魏至隋:州制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部州;东汉,州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划。2、三国魏正式形成三级体制。3、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编制,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两级
9、编制。四、唐宋:道(路)制1、唐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开元21年(733),分为15道(方镇)。本为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形政机构。2、宋太宗时,全国设21路。本为督征、运送财赋的财政区。路下设府(州)。3、基本同时的辽、金则分别使用道和路。下一级基本都是府或州,再下一级是县。五、元明清:行省制1、魏晋时,有省的称呼,只是中央的官署名称;隋文帝时曾经设过行省;金设过行尚书省。2、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平宋以后成为第一级行政区划。省下辖路,路下辖府或州,再下辖明代将省改为布政使司,分全国为两京13布政使司(俗称
10、13省),下辖府,府下辖州,州下辖县。3、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最高一级称省,只是撤销了州一级。边境地区设将军、都统、办事大臣,清末,将原来的一些将军辖区改为省.4、清代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多属于监察区或军事区、经济区。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自然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程发祥于黄河中游流域:生产工具简陋,黄土松软45千年前:原始种植业普遍出现;两种类型;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有的还以畜牧为主。夏商西周:耕作区日益扩大,游牧业被挤向西北、北方。春秋战国:进入新阶段,铁器、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战国后期,农业重心开始南移.秦和西汉:种植业迅速发
11、展,出现灌溉农业区.东汉末南北朝:农业重心南移,特别是江南,水利的兴修,北方先进技术的传入.隋唐五代:初期南北的种植业都有发展,西北的游牧业的发展。中期后,“赋之所出,江南为多”、“苏湖熟,天下足”。五代十国:黄河流域进一步遭破坏,北方日益依赖南方。两宋:北方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成就突出,持续而不中断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低劳动集约型,精耕细作,和欧洲的资本集约型不同第二节、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第三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垒和融合一、农耕民族的特性:追求和平与稳定;起居有衡;安土重迁;防御性.兵农分离;包容心态二、游牧民族的特性:天性善战争和侵略;迁徙无度;游牧文
12、化浓厚.第四节、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二、中国文化中的若干农业文明特征1、重入世务实,轻玄想思辩的民族精神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泽厚称之为实用理性)。宗教精神不发达;对现实生命的重视;触思辩性学术不发达;2、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经验推导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3、天亦有情、天人合一的宇宙观4、集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的相反相成5、中席之道的处事哲学6、安士乐天、知命知足的生活情趣三、本章思考题z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z中国文化所植根的农业经济形态对中国
13、文化发生了什么影响?z试举现实生活现象一例说明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2、封建(封邦建国)制。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3、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三、“宗法”制度: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
14、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四、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五、大宗的地位尊崇主持祭祀.掌管本宗的财产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礼法上的特权。享嗣:无后必为置后;享祀:死后族人为其服齐衰三月(母、妻死后同享此礼);享禄:禄位世袭六、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缠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缠麻3个月。七、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
15、区分的目的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序的社会组织形态王位和家族权力的继承有章可循,不致因人为的因素造成纷争、祸乱。八、分封的两个目的1 .是落实宗法制度的一个具体措施,使血缘关系有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从而更牢靠。2 .作为保护王室的屏障.九、周朝以前,天子五庙:G考庙一父庙G王考庙祖父庙G皇考庙曾祖父庙G显考庙高祖父庙G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一、社会权力家天下1、嫡长子继承制的家天下整个社会权利掌握在一个家族之手,社会的更替只是家族的更替。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更换天定.2、封国制度:历代封国(王)从未停止。二、社会细
16、胞家族自西周直至民国,家族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细胞。族权有严密的、固定的组织形式族权与地方政权结合族权与国家政权结合4、族权往往承担地方政权的功能,甚至所发挥的功能大于地方政权附一:宗族之功用与职能1 .崇祖祭祖;2 .调解裁判;3 .治安与自卫;4 .教育;5 .生产生活互助;6 .经营宗族财产;附二:宗族在政治、法律上的关系1 .政治上,宗族集结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地位。2 .法律上,宗族成员因血缘法理而联系在一起。三、社会组织一家国同构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始终是父系家长制的扩大和延伸。“家、天下(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天下(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修齐治平,齐
17、家是治国的前提天下(国家)是家的放大,是“族权”与“政权”的统一.社会伦理、国家伦理都是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的.附一:避讳方法有三:改字空字缺笔附二:谥号:帝王或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后,后人给予的带评判性质的名号。如汉文帝、晋灵公、隋炀帝、楚怀王等庙号:帝王死后,立庙奉祀是时追尊的名号。常用“祖”、“宗”字样。如唐高宗、宋太祖等.唐代开始才“无帝不宗”。第三节、职官设置与政治文化一、历代官制简述先秦周礼中的三公:太师、太保、太傅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的变化于三公之上设太师、太傅、太保,作为荣誉头衔秦汉的地方官郡有守,汉称太守;县有令。东汉末,本为监察区划的州成为行政区划,其长官
18、刺史成了集行政、军事、监察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魏晋南北朝的过渡:基本沿袭秦汉三国魏,改丞相为司徒;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只是空衔;设立中书省,行秘书职责;设立御史台,主管为御史中丞,不再相当于副宰相。晋设“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前面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揽朝政大权;改侍中寺为门下省.南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至此,三省之名基本成型。北魏孝文帝改制,设三师、二大、三公、三省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隋称内史、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九寺、五监:基本都是皇家事务处理御史台:最高监察部门,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为长官。
19、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案件殿院:殿中侍御史为长官。纠察朝廷上的种种失仪、失礼之处察院:监察御史为长官。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三院分工明确,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已经成熟。地方官制:安史之乱前,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后,主要是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都督府、都护府、节度使:军长;少数民族及边疆;藩镇宋代的二府制: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军务。称“二府”.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皇帝直接掌管御史的任用,宰相不得过问。辽金元官制辽的北面官和南面官金、元实行一省(金一尚书省;元-中书省)制二、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Z体系完整得很早Z政府组
20、织文治化Z权力机构互相制衡Z中央集权严重Z官员越来越冗繁Z皇帝和朝臣既矛盾又调和第四节选官制度与科举一、隋唐以前之选官与考试Z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推举制及王权世袭的萌芽(舜、禹、启)Z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西周的选士制Z春秋战国时不拘一格用人才Z两汉的察举和征辟、任子、乡闾评议Z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二、隋唐至宋的科举选官Z隋炀帝大业年间设置进士科,以文学取士,为科举之滥觞Z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书等Z宋代的“三舍法”Z元人的“左榜”(汉人、南人)、右榜(蒙古人,色目人)三、明清的科举选官Z预备性考试(经县试、府试取得童生身份)后实行三级考试Z院试:在府城或州治所举行.岁试和科试,
21、中者称“生员”,俗称秀才Z乡试:在各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中者称举人,取得参加会试和做官的资格Z会试:乡试次年2、3月,在京城贡院举行。中者称贡士。新贡士须通过复试分出3等,对授官很有作用.z殿试:4月份举行。中者统称“进士”。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为“赐同进士出身“。第四章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第一节小儿时节一、中国人的起源1、南方古猿:其早期类型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中的晚期代表,已是早期人科的成员。生活在距今约40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湖北建始县洞穴堆积遗址中发现四枚牙齿,被认为是属于南方古猿.2、直立人:已冷过了人的门槛。生存于距今2
22、00万到20万年之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初期。中国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遗址最多的国家.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使用石器。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已经有使用火的能力.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用火的遗迹.蓝田人,距今100万至115万年之前。北京人,距今五、六十万年至三、四十万年。长江流域的和县人(安徽),比北京人更晚一点;邨县人(湖北)。东北地区的庙后山人(辽宁本溪),相当于北京人的晚期.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北部的直立人遗址.3、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活于距今大约20万年前至4万年前。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长江流域的长阳人;东北的鸽子洞人、金牛山人;
23、西南的桐梓人;东南的马坝人等。黄河流域的许家窑人、丁村人、大荔人(最早的早期智人);文化特点:制作的石器更为精良;已经有了磨制的工具;有了较高的管理火的能力;狩猎所占的比重更大。4、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大约4万到1万年之间。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遗址在我国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发现.东北的阎家岗人;黄河流域的山顶洞人、峙峪人;西南的柳江人、丽江人、资阳人等等。文化特点:制造工具打、磨、钻;能造较复杂的工具;能人工取火;制作装饰品;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能进行雕刻、绘画等艺术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了原始宗教信仰,如对死人进行埋葬,并在他们身上洒上赤铁矿石粉末。总结:体质越来越表现出蒙古人种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 概论 完整 笔记 张岱年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8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