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doc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doc(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精选篇1)十三五以来,我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稳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建设新农村,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态势良好。一、主要成效(一)特色产业持续扩张。引导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全县年发展粮食71万亩(其中优质稻43万亩)、水果10万亩、茶叶4万亩、蔬菜14万亩、食用菌3000万袋、烤烟5万亩、药材15万亩、油茶18万亩、生猪145万头,奶牛2500头。(二)经营主体不
2、断壮大。全县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其中同丰粮油公司粮食加工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年加工大米能力8万吨,成为“湖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和“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栋梁木业、冯河农业、水云农业3家企业在湖南股权交易所农业专版成功挂牌;引进广东温氏畜牧、深圳源源兴农业、广西富川富隆果业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家;发展工商注册专业合作社316家,工商注册家庭农场87家。(三)农业品牌日渐响亮。制定了“瑶山雪梨”等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10个,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累计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07个,面积17.23万亩,其中“江华苦茶”入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品牌价值达1.8
3、6亿元;注册商标188件,其中“瑶珍大米”等7件已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加快推进公用品牌创建,着力构建起“神州瑶都”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双品牌”经营体系。(四)园区升级步伐加快。全县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7个,成功创建牛牯岭苦茶综合产业园、水园柑橘产业园、鸿福华发园瑶香猪特色产业园等3个省级特色产业园,以及六月香瑶山雪梨特色产业园、华松茶叶特色产业园、栋梁木业特色木屋特色产业园3个永州市特色产业示范园区。(五)美丽乡村亮点纷呈。打造了下蒋村,道贺高速、207国道、沱涔公路沿线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和示范带,其中桥头铺下蒋村、湘江乡香草源村成功创建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六)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4、。一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_年12月已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外业检查及县级自查、数据汇交等工作。_年2月开始颁证,3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进行了验收。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已基本完成打印,下发到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也进入内网运行阶段,因数据处于保密阶段,暂未运行外网。二是扎实打进承包地“三权”分置。目前,已制定江华瑶族自治县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办法(试行),开展工作,_ 年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3笔,金额600多万元。三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
5、导小组和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二、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主导产业规模不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强,农业品牌不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工作队伍力量不足。三、下段工作打算下段,我县将以贯彻落实_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好规划提升、产业富民等九大工程建设,奋力开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精选篇2)市委、市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
6、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标准提升为引领,以品牌培育为路径,深入贯彻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_-_年),_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达到: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5%,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品牌农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明显下降,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
7、资源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我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印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_年)的通知、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成立了以政府市长为组长,政府主管副市长、政府秘书长、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协调推进等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_-_年推进方案),市政府制定
8、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小米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二、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我市共有12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包括1个省级(市智寿源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6个县级园区,各园区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在具体工作上,坚持以园区建设为抓手,狠抓瘦肉型猪、小米、错季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突出现代农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推进质量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发展。三、做强做大瘦肉型猪产业瘦肉型猪产业已成为农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吸引了大北
9、农、正邦、牧原等国内知名养殖集团到我市考察投资。一是养殖规模和科技化水平全省领先。_年年末生猪存栏60万头,全省第三位,能繁母猪7万头,全省第三位,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全省第五位,猪肉产量6.59万吨,全省第五,_年四项主要指标增速分别为19.93%,31.96%,21.36%,21.55%,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21个养猪大县(市)第一位。全市5万头规模场1个、数字化猪场1个,万头以上规模场26个。有金鹏牧业有限公司和市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农业部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5家。省级重点种猪场1家,市级种猪场4家,有可存栏120头优质种公猪的种公猪站一个。二
10、是积极开展畜产品品牌建设。申请注册了“龙志源”、“龙卿源”和“兴通乐品”等生猪和猪肉著名商标,畜源牧业等生猪养殖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生猪产品。截止目前,全市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定生产企业84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1个。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组建龙头企业联合体,增强带动能力。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步伐。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积极开展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全市开展了禁养区划定及整治工作;投资800多万元,建成占地20余亩年处理粪污20万吨的有机肥厂一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占地15亩,日处理能力30吨的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厂一座,现已投入
11、生产;建立了病死动物鉴定和收运储体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模式全省领先,农业部、省农业厅领导多次实地考察并给予高度肯定。四、着力提升小米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知名度是谷子的发源地,有一万年的“磁山粟文化”。我市是省种谷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常年种植20-30万亩,“小米”产业是我市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_年被命名为“中国小米之乡”,_年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_年被评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_年获得国家商标总局批复的“地理商标”,_年小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一批),_年市被认定为“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为把小米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我们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
12、“四个农业”发展理念,多措并举,高标准、高起点开展绿色谷子高效种植,发展富硒小米功能文化产业,提升小米特色产业知名度,实现小米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提高小米市场竞争力。一是以绿色发展为统领,狠抓谷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实施了小米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项目,推广了优质的富硒谷子新品种及配套的简化栽培技术和集雨高效集成技术。三是注重小米品质,以质量求发展。小米品质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四是注重品牌培育,创建了等小米品牌。我们还正在研发小米营养粉、营养乳、小米酒等深加工产品,着力提高小米附加值。五是积极推广“互联网+”电商销售模式,鼓励大学生回乡
13、创业,积极引导年青人发展电子商务示范点。六是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小米影响力。_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栏目对小米进行了宣传报道。小米已经成为一张金灿灿的名片。五、大力培育道地中药材、食用菌、优质错季蔬菜等新兴农业产业一是中药材产业成为农民增收重要途径。有着久远的药商文化,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材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到3万余亩,主要品种有连翘、柴胡、板蓝根、山楂、金银花等20多个品种。我市目前已申报了4个中药材示范园,分别申请注册了商标,与医科大学、省农科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药材正在成为我市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兴农业主导产业,中药材亩均产值是玉米的两倍,成为
14、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食用菌产业起点高、发展快。林泽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展食用菌培植、加工、销售。目前建设现代化的智能恒温大棚92个,就业岗位150人。主要生产双孢菇、草菇。其中双孢菇年产值在2000多万元;草菇年产值在800万元左右。主要销往上海、杭州、成都、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三是设施蔬菜产业全国一流。在蔬菜产业上我市建有白沙清源、东寺庄万乐两个集现代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的设施蔬菜园,有六个蔬菜品种为绿色食品,白沙园区还是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同时在西部山区大力发展有机错季菜生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精选篇3)_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15、,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州委精准扶贫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州农业部门紧紧围绕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念好“优、绿、新”三字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紧紧围绕“优”字做*,调优产品结构,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认真落实关于“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指示精神,遵照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湘西调研时提出的“湘西州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要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农业产业”要求,坚持市场导
16、向,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一)实施提质增效“845”计划。以精细农业为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湘西绿色生态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把优势调强、产业调大、链条调长、质量调优、效益调高,实现特色产业创新、跨越式发展。培育壮大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蔬菜、油茶、中药材(杜仲、百合)和特色养殖(黑猪、黄牛)等8大特色产业,到_年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00万亩,实现产值500亿元。_年,整合涉农资金30亿元以上,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340万亩以上,实现农业总产值200亿元。(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充分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资
17、源,把增加绿色、生态、富硒、有机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狠抓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建成农资监管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农业执法案件智能处理系统及监管对象的电子地图定位。强化种子市场全程监管,对农作物种子育、繁、推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开展3次大型交叉执法检查、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整治。推广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特色农产品品牌认证和商标注册意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优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鼓励优质特色农产品参加中国、湖南农业品牌等评选,重点打造湘西椪柑、湘西猕猴桃
18、、湘西烟叶、湘西蔬菜、湘西油茶、湘西中药材、湘西黑猪、湘西黄牛和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龙山百合等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证后监管。紧紧围绕“绿”字做*,调好生产方式,加快推动特色产业绿色生产认真贯彻落实“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的战略思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实施清洁生产和农业环境治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配套实施中小型沼气工程,推动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促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
19、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抓好生态村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推广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增太阳能用户2000台(盏),新增节煤省柴炉灶用户达14400台,抓好1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二)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五小水利”和现代化灌区建设,完善田间节水设施,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并逐步普及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农艺技术。加强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选育、增产技术研究,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和使用绿肥、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农
20、业节本增效,重点推广绿肥种植6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0万亩次、商品有机肥使用40万亩。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乡镇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健全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农技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技术合作,实施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紧紧围绕“新”字做*,调顺产业体系,加快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抓住需求端消费升级和供给端技术进步的有利变化,按照全产业链的新理念,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调顺产业体系。(一)大力
21、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围绕 “园、企、社、水、路”综合配套,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的耕地资源、科技资源、资金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建设“基地+加工(营销)+科技+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每个县市新增1个万亩精品园,每个乡镇新增1个以上千亩标准园、5个以上百亩示范园。抓好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泸溪现代农业生态园、凤凰生态旅游休闲农业观光暨产业园、龙山百合产业园建设。(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户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实施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鼓励农户和
22、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创业就业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加快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建设,支持培育产值过亿的龙头企业10家,重点扶持州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80亿元以上。加快实施“千社万户”工程,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家庭农场1000个。(三)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紧抓住我州打造绿色产品大庄园和休闲旅游大乐园机遇,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策应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定制、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开发,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省级星级农村和省休闲示范园
23、区等创建工作,按一县一园标准,重点建设8个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加强对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实施县督促,确保项目实施有效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条件,达到减少产后损失、均衡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重点支持10家过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80亿元以上。(四)积极打造电商等营销新渠道。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实施州级农村电商综合平台示范建设10个以上,推广“松柏模式”“互联网+里耶脐橙”等电商模式,建设农村电商网点160个。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加强特色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和乡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进 农业 供给 结构性 改革 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9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