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病虫害.ppt
《火龙果病虫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龙果病虫害.ppt(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火龙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火龙果,火龙果又称红龙果、芝麻果、圣果、青龙果等,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果用栽培品种。火龙果原产中美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台湾,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引入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火龙果主要病害,一、炭疽病二、疮痂病三、溃疡斑四、软腐病五、枯萎病六、茎枯病,该病发生于茎部表面,初感染时产生茎组织病变,形成大量红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而相互愈合连成片,逐渐变为黄色或白色,后期产生小黑点。果实感病后,出现凹陷及水浸状斑点,凹陷病斑呈现淡褐色,病斑会扩大而相互愈合,后期产生小黑点。,一、火龙果炭疽病,一、火龙果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炭疽菌Colletotrichu
2、m sp.,火龙果炭疽病防治,1.轻病茎节用刀挖除肉质病部,切口涂抹50%多菌灵。2.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炭锁(30%溴菌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绿亨二号(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二、火龙果疮痂病,病茎和果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铁锈坏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径0.2 cm,后期病斑成片生长形成长215 cm,宽25cm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严重时直接伤害到肉质茎,危及整个植株生长。病原:经初步鉴定为细菌引起。,三、火龙果溃疡病,初为红色的针尖大小病斑,散生于茎表皮下,后发展成直径约为0.
3、51.5 cm的桔红色斑点,病斑圆形,略突起。病原:真菌病害。,火龙果疮痂、溃疡病防治,防治策略:连阴多雨天气注意田间通风、排水;多施有机肥,施足钾肥;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宇农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立复康5号(20%噻森铜)悬浮剂750倍液,或,+,四、火龙果软腐病,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半透明,后期病部呈水渍状,为黏滑软腐状,发出腥臭,并且蔓延至整个茎节,最后只剩茎中心的木质部。此病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的嫩节,由伤口侵染引起,与虫咬和其他创伤有关;但对植株的危害严重,常造成发病茎节腐烂甚至向下和向上
4、蔓延至其他茎节。,病原:细菌欧文氏菌Erwinia sp.,火龙果软腐病,1.该病与虫害有关,预防时应侧重防治虫害。2.药剂可选用:(1)、宇农一号/绿亨6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立复康5号/施贝菌(20%噻森铜)悬浮剂750倍液(3)、波菌登(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1),(2),(3),五、火龙果枯萎病,植株茎节失水退绿变黄萎蔫,随后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症状最早出现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节上,起初是茎节的顶部发病,然后向下扩展。潮湿情况下,病株上生有粉红色霉层。,火龙果枯萎病,病原:初步鉴定为尖胞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
5、chlecht,六、火龙果茎枯病,植株棱茎边上形成灰白色的不规则病斑,上生许多小黑点。病斑凹陷,并逐渐干枯,最终形成缺刻或孔洞,多发生于中下部茎节。,六、火龙果茎枯病,病原:目前有三种病原菌可引起上述症状,色二孢Diplod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茎点霉Phoma sp.。,火龙果枯萎、茎枯病防治,1.繁殖的种苗可用“绿亨一号(99%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护彩”药液浸10min,再进行定植;而繁殖的苗圃可喷宇农一号/绿亨6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750倍液,1015天喷1次,共2次。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2.宇农一号/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火龙果 病虫害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9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