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1208修改).ppt
《玉米病虫害防治(1208修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害防治(1208修改).ppt(8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2,玉米病害,3,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后期症状,玉米大斑病初期症状,4,玉米大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后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青灰色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5,玉米大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由初侵染源侵染所致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流行与玉米品种的感病程度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6,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
2、种:如中单2号、吉单101、丹玉13等。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秋后清除病残体,生长期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增施磷钾肥;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1年以上。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发病初期喷雾,每次间隔710天,连喷23次。,7,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典型病斑,8,玉米小斑病,症状玉米抽雄和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苗期:叶片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有褐色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
3、叶鞘和苞叶: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果穗: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9,玉米小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密植荫蔽地块、连作田发病较重。,10,玉米小斑病,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抗病品种:可选择中单2号、丹玉13、丹玉16号、吉单101、冀单17、掖单2号等。,11,玉米丝黑穗病,12,玉米丝黑穗病,症状主要为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偶尔侵染叶片。雄穗:
4、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粉,或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雌穗: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丝状物,或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13,玉米丝黑穗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以土传为主。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病菌从玉米发芽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以后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14,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本育九、中单2号、龙单13、四单19、龙辐168、丹玉13、吉单180等
5、。种子处理:用2%立克莠湿拌种剂以种子重量0.4%的药量拌种,或15%粉锈宁可湿性可粉剂按种子重量0.5%药量拌种,50%福美双可湿性可粉剂以种子重量0.2%药量拌种,或用含有相应药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加强栽培管理:玉米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3年;提倡采用地膜栽培;播种不要过早;精耕细作,生长季及早拔除病株。,15,玉米瘤黑粉病,雌穗症状,雄穗症状,茎杆上症状,瘤黑粉引起幼苗畸形,16,玉米瘤黑粉病,症状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面为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病株
6、较矮小,受害早的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17,玉米瘤黑粉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该病不同于丝黑穗病之处在于,病菌可侵害植株地上任何幼嫩部位与形成黑粉瘤,黑粉瘤包膜破裂散出厚垣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其他幼嫩部位或植株,一个生长季中可有多次再侵染。生长季节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重;偏施氮肥、灌大水、栽植过密使植株生长过嫩,以及连作重茬,冰雹等致伤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18,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龙单13、龙单15、中原单32、四单19、龙辐168、海玉8号、辽原1号、农大60、吉单101等。种子处理:同玉米丝黑穗病。加强栽培管理:参见玉米丝黑穗病。此外,生
7、长期人工及早割除未破包膜的病瘤并带出田外处理;不要偏施氮肥,抽雄前勿灌大水,避免耕作时的机械损伤和螟虫、甲虫的虫伤传病。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用12.5%烯唑醇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如病情较重,15天左右再防治1次。,19,玉米茎腐(青枯)病,20,玉米茎腐(青枯)病,症状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3种症状类型青枯型(典型症状):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水烫状。黄枯型(慢死型):叶片从上向下或自下而上变黄枯死,多见于抗病品种,茎基部软腐。湿腐型:植株下部叶片枯死,上部仍然青枝绿叶。,21,玉米茎腐
8、(青枯)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致根茎腐烂并向地上茎基部发展而表现出多种症状。玉米抽雄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爆发成灾。连作重茬、栽植过密,排水不良,虫害雹伤等都易加重病情。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22,玉米茎腐(青枯)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丹玉13,龙单13,龙单8、中单2号,黄莫,龙辐玉2号,高油298,紫糯54等。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晚播可减轻发病;增施钾肥,合理密植,与水稻、薯类等轮作2年;收获后及时处理田间病残体;及时防治玉米螟。种子处理:播种前用
9、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5%药量拌种,2%立克莠湿拌种剂以种子重量0.4%的药量拌种,40%卫福胶悬剂,按种子重量0.2%药量拌种。也可用含有相应药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2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24,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典型症状:初期为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不等。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大小有一定的差别。,25,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被传到玉米植株上侵入体内引起发病,并进行再侵染;病部产生的大量
10、分生孢子经风雨、气流传播又可引起多次再侵染。7、8月份高温、高湿、多雨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该的发生流行。涝洼地、连作田发病重。,26,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白单九、丹玉13、龙单8、四早6、龙单13、四单19、高油298、四早11、龙辐208等。加强栽培管理:玉米与豆类、烟草、蔬菜等轮作;适当早播;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和病秸秆;施足基肥和追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40%新星(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视病情10天左右1次,防治1-2次。,27
11、,玉米粗缩病毒病,28,玉米粗缩病毒病,症状病株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面侧脉上有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有时叶鞘和苞叶上有蜡白色条斑。病株分蘖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轻病株雌雄穗发育不良,结实少。重病株多数提早枯死或绝产。,29,玉米粗缩病毒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毒。第二年春天玉米出苗后,灰飞虱迁飞而来刺吸玉米汁液并传毒为害。冬、春季节气候偏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及传毒为害,发病就重。玉米田靠近树林、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及早播发病也重。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与灰飞虱迁飞高峰相遇则发病重。,30,玉米粗缩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玉米 病虫害 防治 1208 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9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