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报告技术要点.docx
《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报告技术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报告技术要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报告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评估工作总体应满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25.5)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相关要求。一、效果评估时间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效果评估应在修复施工单位完成修复工程,且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监测结果满足相关目标值的条件下开展。分区域、分阶段实施修复的,应同步开展效果评估工作,修复活动完成后迅即汇总形成总体效果评估报告。二、更新地块概念模型通过资料回顾、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掌握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情况、关注污染物情况、地质与
2、水文地质情况和潜在受体与周边环境情况,确定效果评估的污染物种类、目标值、对象、范围、采样节点和布点位置、深度等。三、修复效果评估布点与采样(-)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布点1 .基坑清理效果布点应在基坑清理自检合格后,回填前采样。基坑底部:采用系统布点法均分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中均匀分布采集9个土壤样品制成1个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除外)o采集土壤混合样时,应在各点采集重量相等的土壤样品(对应前面9个表层样,每个点位应采集相同重量的土壤样品,所有点位采集土壤样品总量需大于或等于检测所需的土壤样品量),采集的样品全部送检测试验室(下文中土壤混合样的采样同此要求卜最少样品个数需满足表1要求。基坑侧
3、壁:采用等距离布点法划分横向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最大长度不超过40米,在每段均匀采集9个土壤样品制成1个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除外),最少样品数量需满足表1要求。当基坑深度大于1米时,侧壁应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在污染物易富集位置设置采样点,各层采样点之间垂向距离不大于3米。若侧壁呈阶梯状分层,应在各层进行采样;若各分层深度大于1米,侧壁应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基坑坑底和坑壁以采集去除杂质后的土壤表层样为主,存在六价格、石油烧、氯代燃、苯系物污染的区域,需采集深层样。基坑底部或侧壁的深层样品数量不少于各自样品的10%,至少1个。深层样品采样深度为不低于1米,深层样品为单点样品。若基坑内存在“坑
4、中坑”的广坑中坑”侧壁和底部的采样同上述要求(坑中坑深度之和小于1米的,可视为同一平面b表1基坑底部和侧壁最少采样点数基坑面积/m2坑底采样点数量/个侧壁采样点数量/个X10024100X1000351000X1500461500X2500572500X5000685000X7500797500X12500网格大小不超过40m40采样点间隔不超过40m注:1个采样点最少采集1个样品,1个混合样计为1个样品。2 .土壤异位修复效果评估布点应在土壤修复完成自检合格后采样。原则上每个采样单元不超过500立方米,堆体高度、形状应便于采样工作开展。对于按批次处理的修复技术,在满足前述要求的同时,每批次至
5、少采集1个样品;对于按堆体模式处理的修复技术,若在堆体拆除前采样,在满足前述要求的同时,应结合堆体大小设置采样点,采样点数量按照HJ25.5中表3执行。修复后土壤一般采用系统布点法设置采样点;考虑修复效果差异(如堆体内部设置管线),应在修复效果薄弱区域增设采样点。每个采样单元均匀分布采集9个土壤样品制成1个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除外卜开挖清洁土的监测参照此方法。3 .土壤原位修复效果评估布点水平方向上采用系统布点法,采样数量参照表1执行。垂直方向上采样深度应不小于调查评估确定的污染深度以及修复方案中确定修复可能造成污染物迁移的深度。根据土层性质设置采样点原则上垂向采样点之间距离不大于3米
6、。在高浓度污染物聚集区、修复效果薄弱区、修复范围边界处等位置增设采样点。4 .大粒径石块清洗效果布点大粒径石块原则上每个采样单元不超过500立方米,堆体高度应便于采样工作开展。一般采用系统布点法设置采样点每个采样单元均匀采集9个土壤样品制成1个混合楮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除外卜5 .土壤污染二次污染区域布点应在修复主体工程结束、废水废气处置完成后采样。土壤污染二次污染区域包括:污染土壤暂存区、修复设施所在区、固体废物或危险废物堆存区、运输车辆临时道路、土壤或地下水待检区、废水暂存处理区、修复过程中污染物迁移涉及的区域、其他可能的二次污染区域。二次污染区采用系统布点法采样点数量参照表1执行。地块内
7、中转运输道路等线性影响区,若硬化完好,应将道路表面堆积的土壤按污染土壤处置后,在污染物可能迁移的道路两侧进行采样。样品采集以去除杂质后的土壤表层样为主,存在六价格、石油烧、氯代燃、苯系物污染的区域,需采集深层样。深层样品数量不少于样品总数的10%,至少1个。深层样品采样深度为不低于1米,深层样品为单点样品。(二)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布点1 .初步判断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稳定达标且地下水流场达到稳定状态,进入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阶段。原则上采用修复工程运行阶段监测数据进行修复达标初判,至少需要连续4个批次的季度监测数据采样周期应涵盖地下水丰、平、枯水期。2 .修复效果评估阶段应至少采集8个批次的样品,
8、每个季度采2个批次,两个批次采样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增加采样频次。3 .原则上修复效果评估范围内每个水文地质单元上游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内部应至少设置3个监测点,下游至少设置2个监测点。4 .可利用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过程建设的监测井,但其数量不应超过效果评估时监测井总数的60%,新增监测井位置应布设在地下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不可利用原位修复的注入井/抽提井进行地下水效果评估采样。(三)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布点封顶、阻隔填埋、地下水阻隔墙、可渗透反应墙等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布点的目的是评估工程措施是否有效,一般在工程设施完工一年内开展。工程性能指标按照工程
9、实施要求进行评估。涉及监测污染物指标的,应采集4个批次数据,每个季度采样一次,两个批次采样间隔时间不少于1个月。在风险管控范围上游、两侧、下游以及可能涉及的二次污染区域设置地下水监测井。(四)现场采样修复效果评估现场采样按照HJ25.1和HJ25.2的规定执行。(五)保存、流转与运输土壤样品保存、流转与运输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等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其中六价格土壤样品保存按照土壤和沉积物六价珞的测定碱溶液提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1082-2019)要求进行;地下水样品保存、流转与运输参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翼HJ/T164)等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样品采集后应立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建设 用地 土壤 修复 效果 评估 报告 技术 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01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