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ppt
《第四专题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专题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ppt(10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专题 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一、企业、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 二、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三、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进程描述,一、企业、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本质不同的理解(1)是一个生产函数新古典经济学。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都是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是对称的,各自在报酬取决于对生产的贡献,其理论建立在资本雇用劳动假定的基础上。(2)是一组合约的联结点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阿尔钦,德姆塞茨,)。侧重于企业内部结构和企业中的代理关系。,这一组合约是在劳动所有者、物质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建立的。该定义的正确之处在于指出了企业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
2、的消费者之间的一组合约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合约关系。就无法正确地理解企业。,(3)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威廉姆森)为什么会有企业?企业的边界是什么?讨论企业和市场的关系。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 威廉姆森:交易涉及的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率,格罗斯曼和哈特:企业的组织协调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率?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答约成为必要,但由于许多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合约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成本增加,于是放在一个组织内更有效率。钱德勒:看得见的手替代看不见的手。,(4)“企业家的企业”和“成熟的企业”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前者指资本主义初、中期的企业形式和现
3、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后者即现代大公司。,他认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权力机构;前者的权力属于资本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资本家即企业家)后者的权力核心是技术结构层,即技术人员、各种专家、高级经济人员组成的领导核心;由于这两类企业的权力机构不同,其经营目标也有很大差异,前者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后者则追求“适度利润”,并把稳定增长作为首要目标。,(5)是一个人格化的装置(是一个具有劳动分工特点的合作组织)张维迎:个人财产、经营能力和风险态度。总结:不论哪一种表述,都有一个特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1985年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在对中日两国企业做了比较后,认为:中国没有
4、企业。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企业制度及其架构两种定义:第一种,根据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以及功能实现方式,可以把企业制度定义为“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胡传明比较企业制度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4页),第二种:企业制度一般是指借助一定的产权制度和产权安排,通过企业内部监督和盈利的分配、运用,解决企业的效率和发展问题的组织制度。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形成了企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制等几种主要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与古典企业相区别的企业制度,二是确定与市场经
5、济体制而不是所有制性质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古典企业是指由出资者直接管理的企业,包括企业主制、合伙制,这类企业在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时是以其出资人(业主)的自然人的身份出现的。,现代企业则是特指由现代西方国家的大型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公司企业,这种公司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权力义务主体,同出资人即股东完全分开,出资人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现代企业的实际管理权转移到很少甚至不拥有股份的经理人员手中。,从企业制度涵盖的内容来看,狭义的企业制度就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广义的企业制度则包括企业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市场规则。企业制度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它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
6、、管理制度、文化制度等。各项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运动构成了企业制度的整体架构。,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1)产权明晰化。(2)企业地位法人化。(3)治理结构规范化。(4)出资者责任有限化。(5)管理制度科学化。,二、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一)国营企业建立的动因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60一70年代,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促成了西方国家发展国有企业的高潮。(3)为了减少社会震荡和失业,政府接管濒于破产的私人企业。,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发展动因 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的发展动因,除以上因素
7、外,还有一些特殊因素:(1)许多国家独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选择必然要求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2)这些国家在摆脱了殖民统治后,为了实现经济独立,大都通过国家接收和赎买政策,把原殖民主义者建立的大型企业改造成国有企业。(3)这些国家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之下,经济畸形发展,产业结构亟需调整,而民族资本十分薄弱,这就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总结: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主观的产物,而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80年代以来,由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佳,致使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国有企业并不一定适合于任何行业和部门,国有企业的发展应有一个适度的空间。
8、,国有企业的职能 对于不同的国家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尽相同,但纵观国有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般具有如下职能:(1)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2)奠定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基础。(3)扶持幼小产业成为支柱产业。(4)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5)执行国民经济发展调节器的职能。,国有企业适宜进入的行业 从国有企业产生的动因和职能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适宜进入下列行业。(1)事关国家安全的行业。(2)大型基础设施、运输骨干设施、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等。(3)大型不可再生资源项目的开发。(4)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的开发。,(二)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建立 国营企
9、业制度建立的主要途径 一是没收官僚资本。二是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三是国家的直接投资。,(三)国营企业制度的运行特征 国营企业制度的运行主要靠计划推动,企业的供、产、销等主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国家按年度给企业下达具体的计划指标,企业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计划编制季度计划,再按时向上级报批,批准后企业才能执行。,企业内部也实行科室编制材料供应、劳动工资、成本财务等计划,然后由计划科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全厂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给生产车间下达生产计划指标,给科室下达办公费指标等。执行国家给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的负责人是国营企业的厂长或党委书记。,传统国有企业的运行特征包括:1、传统国有企业
10、的特征之一:生产单位。2、传统国有企业的特征之二:行政单位。3、传统国有企业的特征之三:社区单位。,(四)国营企业制度的弊端(1)传统的国营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只是一个进行成本核算的基层生产单位有计划的生产和不可计划的消费很难完全吻合;(2)国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实际上不是经营者,而是上级行政机关指令的执行者,是有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传统的国营企业没有内在的扩张动力。,(3)国营企业的盈亏由国家统负,盈利全部上缴,亏损由国家补贴,企业不存在竞争的压力和破产的威胁,企业厂长(经理人员)和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基本上没有关系。所以,企业缺乏改善经营、降低成本、使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
11、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进程描述,第一阶段,国营企业制度的“放权让利”改革第二阶段,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第三阶段,股份制试点:效果及问题 第四阶段,规范股份制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阶段,国有企业的综合(分类)改革方案,第一阶段,国营企业制度的“放权让利”改革,针对传统的国营企业的弊端,我国的工业管理体制从1957年至1978年曾进行了几次调整,但由于在调整中侧重于中央和地方权限职责的划分,国营企业在条条块块之间收收放放,却始终没有触及到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改革,企业的行政机关附属物地位一直未变。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地位未能确定。因此,可以说,我国的传统国营企业制度直到
12、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如果从1979年国务院确定:以放权让利为核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算起,对中国传统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回顾这2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但改革的目标一直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和市场化我们对这一思路提出不同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和市场化改革中,大体上我们经历了这样5个阶段。,国营企业制度的“放权让利”改革(从1979年到1985年)。1,放权让利改革的基本措施:在政府放权给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还实行了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改变利润悉数上缴国家财政的旧办法,以刺激企业的生产经
13、营积极性。企业应有的10项自主权: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销售权、产品价格制定权、物资选购权、资金使用权、生产处置权、机构设置权、人事劳动管理权、工资奖金使用权、联合经营权。,在放权让利思路下,1981一1983年的利润包干经济责任制,1983一1986年的利改税等改革措施,一方面是出于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稳定企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使政府财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放权让利的企业改革,实际上是在旧的体制框架中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作局部的调整,“放权让利”改革思路的根本缺陷源于其“社会大工厂”(马克思)理论基础是不切合实际的。“一个国家一个工厂”(考茨基)“国家的辛迪加”,
14、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列宁)这种社会大工厂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如此巨大的企业规模所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将使国民经济无法进行。放权让利改革对社会大工厂理论仍抱有幻想,试图在社会大工厂的模式前提下,通过加强物质刺激改善各单位的营运状况。,第二阶段,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6-1992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已经确认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离的,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指导原则,国有企业改革就是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思路继续增强放权让利的力度,并探索国有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198
15、6年1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要“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认真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已有78%实行了承包制,大中型企业达到了80%。,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条例规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
16、,条例还要求实行承包制的企业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切实落实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并且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分成、欠收自补的原则,确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总结各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验,承包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两包一挂”,即包上缴利润,包技术改造项目,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二是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三是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按比例或分档分成,四是微利、亏损企业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五是行业投入产出总包干,主要在石油、煤炭、石化、冶金、有色、铁路、邮电、民航等部门实行。当然;以上主要是就企业上交利润的形式而言的。,承包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
17、收分成、欠收自补。可以说,承包是放权让利改革的延续和发展。,对承包责任制的总体评价:1,与以前的放权让利改革相比,企业的多项自主权的落实情况有所改进,政府的随机干预有所减少。2,企业的利润动机增强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市场化的竞争规则对企业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3,但是,在承包制下,政府和企业之间依然存在着行政依附关系,在投资、资产处置、收益分配、企业领导人任免等重大问题上,企业仍然要服从于政府的行政支配。在企业的具体经营中,由于发包方与承包方的责任不对称,导致发包方的无约束和承包方的负盈不负亏,企业短期行为和预算软约束现象普遍存在,政企关系处于若即若离之中。,承包制的实
18、践效果不佳说明承包制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其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承包制不能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第二,承包制不能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第三,承包制企业不能解决自负盈亏问题。第四,承包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五,承包制不利于提高长期经济效率。,“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改革思路所包含的矛盾:不可否认的是,两权分离的改革确实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但问题在于,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是不稳定的,随时有被收回的可能,而企业由于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政府作为所有者代表就有充足的理由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以减小风险;另一方面,即使政府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权,在企业利益约束软
19、化的情况下,企业也不可能正当行使经营权利。,两种设想 在承包制改革实践中,有人曾提出两种设想以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切实分开。一是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具体做法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由所有者、经理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理事会,以资产决策主体的身份行使法人财产权,在明确界定法人财产权和终极所有者的基础上,建立起企业法人和终极所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借助这种制度设计,一方面防止政府从外部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对企业法人的有效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但这方面改革实验的结果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由政府主管部门在行政命令基础上组成的理事会往往成为强化行政干预的新的组织基础,使
20、得虚拟的法人财产权不能有效地发挥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另一种设想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使其专司终极所有者权利,同时促使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尽管到1990年为止,各级政府都普遍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但这项改革的结果也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以行政手段剥夺政府主管部门作为终极所有者代表的职能,意味着权利的重新调整,势必遇到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阻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承包责任制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下半年十四大报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了更快地推动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
21、法真正落到实处,国家体改委会同国务院经贸办、国务院法制局,经过与企业厂长经理、经济学家,法学家、政府部们负责同志的多次协商,最终形成了一个企业法的实施条例提交国务院审议,后经国务院第10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就是后来已发布施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由于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权的获得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与政府的讨价还价,各承包企业实际拥有的经营权限各异,甚至相差十分悬殊,条例特别细化了企业法所规定的企业经营自主权;也由于承包制不能解决负盈不负号问题,条例对企业的自负盈亏也给予了特殊关注。,首先,关于企业的经营权问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前提是落实企业经营权,条例罗列了
22、企业自主经营决策所需要享有的14项自主权,即: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出口权,投资决策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其次,关于企业的自负盈亏问题。负盈不负亏也是承包制推行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条例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国家体改委关于条例的“说明”中重点对此给予了说明:在赋予企业充分经营权的同时,必须强化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这是防止企业滥用经营权的重要措施。,针对一些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国有资产流失,分配向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专题 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 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0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