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范文7篇.doc
《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范文7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范文7篇.doc(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范文7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篇1)用真心,蹚出“致富路”出山的路通了,青壮年走出了下庄。看着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还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岁的毛相林留了下来。“我要在这片土地上开拓一条致富路。”,老下庄村和两合村合并成一村,毛相林当选为新下庄村村主任。“作为群众选出来的村干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毛相林坚定地说。毛相林学历不高,但他知道,要脱贫致富,除了先修路还得发展产业。听说漆树值钱,他就带领几个青壮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里培育出2万余株漆树,没想到当年夏天树全部热死了。后来他又在村里养山羊、种桑树养蚕,
2、但都失败了为此,毛相林主动在村民大会上做了检讨,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学,不能蛮干”。虽然屡战屡败,但毛相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下庄村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他请来县里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气候、土壤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产业。为打消村民顾虑,他积极争取县农委补助,组织村民代表到曲尺乡实地考察柑橘产业,还率先种植10亩柑橘,并让开车跑运输的儿子到邻近的奉节县自费学习技术,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几年下来,全村种下650亩柑橘,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挂果,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左右。村里居民人均可支
3、配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篇2)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从创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而这一次的热搜,却是争议颇多。事情是一个华坪女高的学生,在毕业几年后,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到学校,拿了很多钱说要捐款。结果张桂梅校长生气地说“滚出去”,女学生问张校长,是不是你嫌弃我没能力?张桂梅直接说:“是,家庭那么困难,我们把你供到现在,你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指望男的养你啊?女人
4、必须要靠自己!”有些人就急哄哄地开始说了,她这是思想太过局限,一棍子把全职主妇打死,甚至有搞起男女对立之嫌。但在评论前,要先看看她所付出的努力和立场。这个一身是病的女人,曾在记者问她:“为了建华坪女高,您付出了什么”时,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付出的几乎是生命”。要知道,在华坪女高里上学的都是什么人,那是大山里的女孩,可能原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要被父母嫁出去,张校长扛着重病把命都搭上了,就为了这些女孩能有更独立更精彩的人生。她哪是教师啊,简直就是操着一颗老母亲的心,她害怕的是什么?是如果哪一天女生的老公变心了,要离婚了,那个女生根本没有资本抗争,而且等她年龄再大一些,重返社会职场肯定更困难。你问问哪
5、个HR愿意招在家待了好几年的全职太太?原本把自己的人生全压在另一个人身上就是很愚蠢的事情,这世上,最可靠的永远是自己。且更不用说,她教出来的那些女孩子,原生家庭并不好,往后要是离婚了,不仅自己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娘家也无法给她依靠。她对学生们很严格,不仅是因为她知道女性的处境,更因为她的学生都是大山里的女孩,她们要改变,需要付出更多。大山里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多,许多人家宁愿砸锅卖铁供成绩不好的儿子读书,也不愿意花钱供成绩优秀的女儿读书。女孩们除了读书,还得做家务、干农活、带弟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篇3)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8年,段爱平
6、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去年,段爱平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
7、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篇4)“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
8、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敦煌莫高窟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明确的保护方向、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护。”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动 中国 人物 故事 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0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