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ppt(6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商 业 银 行,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制度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第四节 商业银行管理,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二、商业银行的形成途径,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涵义:专门从事货币存、贷和办理汇兑、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起源:银行业最早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但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产生于英格兰。,商业银行的产生与货币的兑换、保管、汇兑是分不开的。14-15世纪的欧洲,商业交往频繁,金属货币的成色、重量存在差异,要进行贸易,必须兑换成当地的货币。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处所来存放自己的货币,出现货币的保管;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货币所产生的风险,需要汇兑。
2、货币的兑换、保管、汇兑给钱币业主带来了服务费收入。,当集中了大量货币资金,钱币业主开始发放贷款,获取利息收入。货币保管业务逐渐演变为存款业务。货币兑换商:从原先被动的接受客户委托保管货币积极主动的揽存货币保管业务,并降低保管费不收保管费,给客户一定的好处(相当于利息)。此时,货币保管业务存款业务。,1587年,威尼斯银行成立;1593年,米兰银行成立;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1619年,汉堡银行成立;1621年,纽伦堡银行成立;1635年,鹿特丹银行成立。这些银行只接受商人存款并办理转帐结算,后来才办理贷款,但主要对政府,且利率过高(大约20%-30%)。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贷
3、款利率大大降低(大约5%-6%),现代银行制度产生的标志。,二、商业银行的形成途径,从旧的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一些高利贷银行选择了降低利率,转变为商业银行;这是早期商业银行产生的主要途径。组建新的现代商业银行。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新的商业银行,大多数商业银行是按这一方式建立的。如:英格兰银行。中国: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商办,受控于官僚);1904年:户部银行(官商合办);1907年:交通银行(官商合办)。,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 全能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英联邦国家、日本、韩国、美国等国上世纪完成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
4、转变银行资本的集中化 国际银行业购并浪潮,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一、商业银行的性质二、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作用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一、商业银行的性质,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如:拥有一定的自有资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等。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经营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货币资金;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与央行比较:与其他的金融机构比较:,二、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又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商业银行通过充当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的中介,实现了资金的顺利融通,同时也
5、形成了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通过执行信用中介职能,把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资本,在盈利性原则的支配下,还可以使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向效益高的部门转移,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在执行支付中介职能时,商业银行是以企业、团体或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或支付代理人的资格出现的。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经济过程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2.支付中介,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整个信用创造过程
6、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完成的。商业银行通过创造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可节约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同时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需要。,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商业银行具备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的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和货币流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使企业将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货币业务转交给商业银行代为办理,如发工资、代理支付费用等。解释:逆向选择、道德风险。,4.金融服务,单元制:不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如:美国1927年实行McFadden法案,不允许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单元制优点:防止垄断;有利于协调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7、银行自主性强、灵活;管理层次少,央行调控传导快,有利于实现央行的目标。单元制缺点:限制了竞争;限制了发展;与经济横向开放性发展相矛盾。,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美国:1920年,30000家银行;1985年,15000家银行;1995年,11000家银行,和世界其他各国银行数目的综合一样多。美国银行数量多,规模小,一直到1995年底,全球十大银行中无美国银行。,美国McFadden法案受到了冲击:通过银行间兼并;通过法案中的特例;McFadden法案规定:如果一个州的法律明确允许其他州的银行可以到本州设立分支机构,则有效。通过非银行金融业务。McFadden法案只约束银行业务,非银行金融业务不
8、受约束。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瑞格-尼尔跨州银行与分支机构有效性法,允许商业银行跨州建立分支机构。该法案规定,从1997年6月始,银行可以全方位跨州经营,使得美国银行从单元制向总分行制转变。,分支银行制(总分行制)指一家银行能够在总行之下不同区域(包括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组织模式。目前,世界上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总分行制的组织模式,中国也是如此。优点:规模经济,有利于筹集、调剂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抵御风险、增强竞争能力。缺点: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慢;可能导致过分集中和垄断。,控股公司制 由一家大银行或大企业组建持股公司,再由该公司兼并收购两家以上银行的
9、组织模式。控股公司通常有两种模式:银行控股:一家大银行成为控股公司,控制一家或多家其他银行股份。如: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就是银行性控股公司,控制着300多家银行。非银行企业控股:由非银行企业组建持股公司拥有银行股份。,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一、负债业务二、资产业务三、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一)银行资本:属于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稳定取决于公众的信任程度商业银行的资产净值。银行资本的作用:保护存款人利益;满足银行经营;满足银行管理。,存款业务 1.支票存款(交易账户)即: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支票存款更多的
10、是用于转帐,而不是用于提现。对此类存款,商业银行一般不付息,提供免费 服务,如代发工资等。,2.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商业银行获得稳定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3.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不能签发支票;存折不具有流动性,即不能转让和贴现,银行必须向存款人付息。在美国,居民个人、政府和企业都可以持有储蓄存款,但主要是居民个人。在中国,储蓄存款专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机关、企业的存款不能称之为储蓄存款,公款私存被视为违法。,自动转账制度(ATS)客户开立两个账户:活期存款账户(不付息,可开支票)、储蓄帐户(付息、不可开支票)。客户的存款平时放在储蓄账户计收利息,银行收到存
11、户所开出的支票需要付款时,可随即将支付款项从储蓄帐户上转到活期存款帐户上,自动转帐,即时支付支票上的款项。优点:ATS账户使客户兼得活期账户和储蓄账户的双重优点,既可以利用活期账户开出支票对外支付,又可以利用储蓄账户获取利息收入。,金融创新,可转让的支付命令存款账户(NOW帐户)(NOW: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 account)目的:避开“不准储蓄帐户使用支票”的规定。NOW帐户也称为付息的活期存款,是既可用于转账结算,又可支付利息,年利率略低于储蓄存款,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帐户,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优点:存户可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进行转帐结算或提现,其
12、存款余额可取得利息收入,这种帐户具有储蓄帐户的意义。商业银行吸引客户,扩大存款。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的对象一般限于个人和非营利性团体开立。,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MMMF:Money Market Mutual Fund)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于1971年由美国的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创设。目的:避开“对定期存款支付的最高利率有限制”的规定。MMMF:出售自己的股份来获取客户的资金,用其在货币市场上投资。认购股份者可以分得利润,同时持股者还能对其股份签发支票。它的股份事实上就是有利息的支票帐户。但在法律上,这并非存款,利润也非利息,所以不受利率上限的限制。,(非存款性)借款 1.同业拆借 2.回购
13、协议 3.再贷款和再贴现 4.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注: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非存款性)借款逐渐成为较重要的银行资金来源。20世纪60年代,非存款性借款占银行负债的2%;20世纪90年代,该比例已超过20%。,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一)现金资产:流动性最高,收益性低;包括:库存现金:非盈利资产,所需保管费用高;在央行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或一般存款;存放同业存款:便于同业间结算收付和代理业务,可随时支用,视同现金;在途资金(托收中现金):应收款项。注:多数国家的央行(如美国)对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不支付利息,中国除外。,二、资产业务,(二)贷款: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1)工商业
14、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者贷款、同业贷款、其他贷款。(2)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3)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4)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贷款风险度),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贷款损失的概率不超过5%,正常贷款关注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正常贷款关
15、注贷款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100%。,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一般情
16、况下,不良贷款率应5%,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买卖有价证券。优点:保持资产的流动性(随时出售证券,满足流动性);增加收益,分散风险(资产多元化,证券投资组合)。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实行全能银行制;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可买卖股票,但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对象仍以各类债券为主。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允许银行买卖股票。,三、中间业务,1.中间业务的涵义,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接收客户委托为其提供服务,据以收取费用的一种业务。中间业务不占用或很少占用银行资产,但能为银行增加收益。,银行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利差收入:指的就是贷款利息收入与
17、存款利息支出的差额。非利差收入:是通过中间业务来实现的,比如说银行收取的年费、办理承兑等业务收取的手续费等。,规避资本管制,增加盈利来源。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转移和分散风险。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商业银行自身的有利条件促使其发展中间业务。科技进步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结算业务。银行代客户清偿债权债务、收付款项。通过企业在银行开里的支票存款账户进行资金划拨。信托业务。银行为委托人管理所托管的财产,为受益人谋利。代理业务。如:代发工资、代收费用等。信用卡业务。租赁业务。收取现金,出让财产使用权。,传统中间业务:,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是指
18、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供货人和租赁标的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从实质上讲,融资租赁相当于分期付款购买。在融资租赁交易中,承租人对租赁物几乎都要留购。在留购之前,租赁物的所有权暂时是出租人的。通过留购,出租人才能把租赁物的所有权转给承租人。,第四节 商业银行管理,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三、巴塞尔协议,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贷款的能力。商业银行保持适度流动性的重要性:过高的资产流动性
19、,会使银行失去盈利机会甚至出现亏损;过低的流动性则可能使银行出现信用危机、客户流失、丧失资金来源,甚至会因为挤兑导致银行倒闭。,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具有控制风险、弥补损失、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能力。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盈利性原则 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4.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的协调,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商业
20、银行的经营者应依据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通过多种金融资产的组合,寻求“三性”的最优化。,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1.资产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把筹集到的资产恰当地分配到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不同资产上。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商业贷款理论向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基本观点: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商业贷款理论,局限性:这种带有自偿
21、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商业贷款理论,局限性: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资产转移理论,基本观点: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
22、。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预期收入理论,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负债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存款理论向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存款理论,基本观点: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存款应当支
23、付利息,作为对存款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购买理论,基本观点: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抬高资金价格,是实现购买行为的主要手段。局限性: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深债务危机,导致银行业恶性竞争,加重通货膨胀负担。,基本观点: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该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
24、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局限性:未能很好地解决如何使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和安全性统一的问题。,销售理论,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特点:综合性。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适应性。即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加强动态管理。该理论提出的基本经营原则:总量平衡原则。即资产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结构对称原则。即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及利率结构对称。分散性原则。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缺口管理法。分为两种: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基本思路是:银行可以根据利率变动的趋势,通过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缺口的幅度,来调整资产和负
25、债的组合及规模,以达到盈利的最大化。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体做法是:在任何一个既定时期,计算资产加权平均到期日减负债加权平均到期日的差额,即持续期缺口。如该缺口为正,则说明资金运用过多;反之,则资金运用不足,应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调控。,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利差管理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手段有:增加利差。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方式。即运用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进行利差管理与资产的避险保值。,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三、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
26、是目前监管银行经营发展方面的国际准则,于1988年通过后几经修订。,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全面修改此协议,2004年6月正式公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将于2006年底开始实施。,各国银行监管当局都以巴塞尔协议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1.巴塞尔协议,背景:20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使银行业的风险增大,为了避免银行危机的连锁反应,统一国际银行监管的建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1975年2月,“十国集团”以及卢森堡和瑞士的代表聚会瑞士巴塞尔,商讨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巴塞尔协议: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的12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关于统一国际
27、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简称巴塞尔协议,(4)巴塞尔协议的目的,一是鼓励银行实行谨慎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二是逐步消除当时国际银行业不公平竞争的基础,统一各国银行监管的标准,建立公正的国际性银行管理体制。,资本的组成。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规定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风险加权制。协议对不同资产分别给予0%、10%、20%、50%、100%的风险权数。设计目标标准比率。协议确立了到1992年底,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不低于4%)的目标。过渡期及实施安排。以保证个别银行在过渡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并按期达到最终目标标准。两大支柱:银行资本规定及其与资产风险的联系。,(5)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第一,1991年11月,重新详细定义了可计入银行资本用以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普通准备金与坏帐准备金。第二,初步认识到国别风险,于1994年6月重新规定对OECD成员国资产的风险权重。第三,在巴林银行倒闭的影响下,提升对市场风险的认识。1995年4月对银行某些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并在1996年1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其核心内容是,银行必须量化市场风险并计算相应的资本要求。,2.巴塞尔协议的补充和完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1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