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doc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doc(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XX年,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蕴含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幸福美满、吉祥如意、追求自由等文化意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丰富的活动来庆元宵。赏花灯逛花灯起源自西汉,兴盛于隋唐。西汉时期,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
2、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日,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便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猜灯谜古代,每年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吃汤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
3、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舞狮子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元宵节舞狮子,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美好意愿。元宵节的诗句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古写元宵节的诗词众多,但是辛弃疾的这首可以说排名第一。
4、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该词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文学的境界,到达了禅境。2,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元宵节的时候,古代的男女可以自由出行,这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交谊的机会。于是,很多爱情故事就会发生在元宵节。这首词就是以女子的视角来写元宵节的约会,其内容和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宵节 来历 和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1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