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原理.ppt
《钢筋混凝土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原理.ppt(7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钢筋混凝土原理,0 绪 论,0.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0.1.1 材料方面(1)钢筋-高强、低松弛、防腐(涂层)、碳纤维(筋)、植筋、并筋(2)砼-高强砼、轻质砼、纤维砼、高性能砼、添加剂、泵送砼、免振(碾压)砼、喷射砼、耐热(酸)砼等,0.1.2 结构方面,(1)钢砼组合结构、钢管砼、钢骨砼(2)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先张法、后张法、无粘结、体外预应力索0.1.3 计算理论方面(1)有限元分析:a 砼在不同比例的三向应力作用下的破坏 准则 b 砼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本构关系 c 钢筋与砼的粘结滑移以及相互作用 d 钢筋在屈服后的本构关系,e 划分单元时的裂缝处理,f 长期荷载的时效问题(2
2、)构件计算:a 剪扭构件变形计算的建立 b 裂缝计算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c 复合应力或反复荷载下计算理论的简化(3)可靠度分析:a 随机性、模糊性、信息不完善性 b 可靠度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 c 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 d“神经元网络理论”用于混凝土碳化、腐蚀,房屋建筑防倒塌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a 结构倒塌过程模拟分析 b 结构防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c 结构倒塌机理分析 d 结构防倒塌设计方法 e 结构防连续倒塌鲁棒性分析,0.1.4 防倒塌方面,0.1.5 耐久性方面,(1)新建结构的耐久性设计-a 环境类别的划分(五类七等级)b 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材料要求(最大水胶比、最低混凝土等级、最大氯离子含
3、量、最大 碱含量等)c 耐久性可靠指标计算 d 混凝土碳化深度计算 e 钢筋的锈蚀度计算 f 构造规定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既有结构的耐久性评估鉴定-,a 剩余寿命计算 b 加固后的耐久性评估 目前“分级评定法”0.1.6 测试技术方面(1)应力应变量测 a 电阻片、位移计、应变仪 b 光纤法、光弹贴片法(2)混凝土非破损试验(回弹、钻芯、超声、CT)(3)动态测试(多通道快速记录仪、记录分析 一体机等),第一篇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1 基本力学性能(1)均匀单轴受压和单轴受拉-a 是最基本的应力状态 b 是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唯一依据 c 是决定其他重要性能特征和
4、指标(如弹性 模量、峰值应变、破坏特征、延性指数、多轴强度和变形等)的最主要因素(2)主要讨论在不同受力和环境时的强度和变形,0.2 本课程的特点,(1)以数学、力学、材料等学科领域为基础(2)以工程实践为研究目的和对象(3)以试验手段和方法为依据(4)讨论宏观的力学反应和实际的力学性能指标(5)研究受力性能的规律和机理分析(6)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1.1 材料组成和材性特点,1.1.1 材料的组成和内部构造(1)水泥、粗骨料(石子)、细骨料(砂)、水、添加剂(2)凝胶体、硬化(3)混凝土级配(与强度等级与使用环境有关)1.1.2 材性的基本特点(1)多种原因引起复杂的微观内应力、变形和
5、裂缝状态(2)变形由骨料的弹性变形、水泥凝胶体的粘性 流动(塑性变形)、裂缝的形成和扩展组成,(3)不同的应力状态和途径对力学性能产生影响,1.1.3 受力破坏的一般机理(1)水泥砂浆沿粗骨料的界面和砂浆内部形成微 裂缝(2)受到荷载后微裂缝逐渐延伸和扩展,形成宏 观裂缝(3)砂浆的损伤不断积累,切断和骨料的联系,混凝土的整体性遭受破坏而逐渐丧失承载力,(4)时间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5)养护和使用环境条件对混凝土碳化、钢筋 锈蚀的影响,1.2 抗压强度和变形,1.2.1 立方体抗压强度fcu(1)试验方法(2)破坏形态(3)尺寸效应(4)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其他强度的关系 1.2.2 棱柱体抗压
6、强度 fc(1)破坏过程(P15图1-7)(三阶段、特征点)(2)性能指标值(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1.2.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和本构关系(规范附录C、P22式1-6、图1-14),1.3 抗拉强度和变形,1.3.1 试验方法和抗拉性能指标(1)试验方法(直接拉伸、劈裂、抗折)(2)主要性能指标(轴拉强度、劈拉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1.3.2 受拉破坏过程和特征(P29图1-22)峰值应变小、下降段陡峭、脆性明显 1.3.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和本构关系(规范附录C、P32式1-20、图1-27),1.4 抗剪强度和变形,1.4.1 试验方法 矩形短梁双剪面剪切、Z形试件单剪
7、面剪切、缺口梁四点受力、薄壁圆筒受扭、二轴拉压、等高梁四点受力 1.4.2 破坏特征和抗剪强度(1)破坏形态和裂缝特征类似受拉(2)抗剪强度随fcu 单调增长(P37图1-31)1.4.3 剪切变形和剪切模量 剪切模量按弹性力学求得,2 主要因素的影响,2.1 重复加卸载(等应变增量)2.1.1 研究目的(1)探讨混凝土结构抗震、延性、恢复力等性能(2)其他受力状态下的非线性分析 2.1.2 重要结论(1)包络线、抗压强度、峰值应变、裂缝出现和 开展、以及破坏形态与单调加载的全曲线基 本一致(2)卸载时存在恢复变形滞后现象,再加载起点 应变不同,再加载曲线形状有所变化,(3)共同点以后再加载曲
8、线斜率减小,纵向裂 缝扩张,损伤积累加大,共同点轨迹线与 包络线相似,应力比值为0.860.93,(4)经多次加卸载后形成稳定滞回环,稳定点 轨迹线即混凝土低周疲劳的极限包络线与 包络线相似,应力比值为0.70.8 2.2 偏心受压(等偏心距试验)2.2.1 主要试验结果(1)随荷载偏心距增大,极限承载力降低,截 面存在应变梯度,最大压应变变化不明显(2)无论偏心距大小,截面平均应变始终符合 平截面假定,(3)偏心距变化,裂缝出现和开展形式不同,但终 都导致试件上、下部产生相对转动和滑移而破 坏。随偏心距增大,压碎区逐渐减小,(4)偏心距一定时,随荷载增大,截面应力产生非 线性重分布,中和轴移
9、向荷载一侧 2.2.2 应力应变关系(1)两类计算方法:增量方程法和拟合参数法(2)结论:应力应变关系与偏心距或应变梯度无关,但应考虑偏心距对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的影响(3)简化计算:式2-5,2.3.1 主要试验结果(1)破坏形态与轴心受拉相同,偏心距影响不大(2)极限抗拉强度随偏心距增大而降低;受拉塑 性变形的发展有限,随截面高度增大,塑性 影响系数减小(3)最大拉应变随偏心距增大,回归为式2-10(4)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中和轴位置取决 于偏心距 2.3.2 应力应变关系(P51式2-11、12、P53式2-13),2.3 偏心受拉和弯曲受拉,2.4 龄期,(1)抗压强度随龄期单调增长
10、,但逐渐收敛 计算公式(P53式2-14、P54式2-15)(2)弹性模量随龄期增长,但规律和抗压强度 不同(P54图2-16、2-17)2.5 收缩 2.5.1 收缩对结构的不利影响(1)是微裂缝和宏观裂缝发展的主要原因(2)加大预应力损失(3)降低构件抗裂性,增大构件变形(4)引起结构内力重分布,2.5.2 收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水泥品种和用量等 2.5.3 收缩变形的定量分析 模式规范CEB-FIP MC90(P57式2-172-20、P5图2-18)2.6 徐变 2.6.1 徐变机理(1)水泥凝胶体的塑性流动(2)骨料界面和砂浆内部微裂缝的发展(3)内部水分的蒸发 2.6.2 徐变和
11、松弛的关系(P59图2-21)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相同,并可相互转换,2.6.3 徐变和松弛对结构的影响,(1)降低混凝土的长期抗压强度(2)增大构件挠度(3)引起预应力损失(4)降低构件的抗裂度(5)产生内力重分布(6)减小温度应力和收缩裂缝 2.6.4 徐变度(单位徐变)和徐变系数(1)单位应力下的徐变值-徐变度(2)徐变和起始应变的比值-徐变系数(3)两者关系(P60式2-27),2.6.5 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力水平(线性徐变、非线性徐变、不收敛徐变)、加载时龄期、原材料及 配合比、制作和养护条件、使用环境、构件尺寸等 2.6.6 徐变的定量分析(1)有效模量法、老化理论、弹性徐变理论
12、、弹性老化理论、继效流动理论等(2)我国规范给出综合经验值或应力松弛系数(3)模式规范CEB-FIP MC90公式(P63式2-3133),4 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4.1 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参见P8796图4-34-11)(1)多轴受压(C/C,C/C/C)强度显著大于 单轴抗压强度(2)多轴受拉(T/T,T/T/T)强度接近单轴 抗拉强度(3)多轴拉/压(T/C,T/T/C,T/C/C)强度 小于单轴拉/压强度(4)二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同单轴受压(5)三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峰部平缓而丰满(6)多轴拉/压应力应变曲线同单轴受拉,(1)拉断(多轴受拉或拉/压)(2)柱状压坏(多轴受压或拉/压)
13、(3)片状劈裂(多轴受拉或拉/压)(4)斜剪破坏(三轴受压)(5)挤压流动(三轴受压)五种破坏形态的应力范围见P103表4-4 4.3 破坏准则 4.3.1 破坏准则类型(1)古典强度理论(P108表4-5)(2)基于试验资料的统一表达式(P110表4-7)(3)我国规范采用过-王准则(P111式4-12、13),4.2 典型破坏形态及其界分,4.3.2 多轴强度计算,(1)二轴强度 a 模式规范采用Kupfer准则(P112式4-15)b 我国规范采用四折线强度包络线(P114表 4-8、P115图4-22)(2)三轴强度 a 三轴受压(C/C/C)时,抗压强度f3由应力 比按图4-22插值
14、确定,其最高不宜超过5 fc b 三轴拉/压(T/T/C,T/C/C)时,多轴 强度可不计第二主应力的影响,按二轴拉/压强度取值 c 三轴受拉(T/T/T)时,抗拉强度f1取0.9 ft,4.4 本构模型,4.4.1 线弹性类本构模型(1)成熟,最基本、简单(P116图4-23)(2)弹性力学观点,在特定条件下适用混凝土 结构(3)有各向异性、正交异性、各向同性三种 本构模型 4.4.2 非线(性)弹性类本构模型(1)(P119图4-24)不能适用于卸载、加卸 载循环、非比例加载等情况(2)有代表性的本构模型见P120表4-9(3)规范采用过-徐的正交异性模型(P124),第二篇 钢筋和混凝土
15、的 组合作用,5 钢筋的力学性能 5.1 应力-应变关系 5.1.1 软钢(1)拉伸曲线(P133图5-4)注意:强化段在抗震 和检验时重要,应控制强屈比在1.5以上(2)主要力学指标有: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 模量、极限延伸率(3)本构模型有理想弹塑性、弹性-强化、弹-塑性 强化(P135图5-6),5.1.2 硬钢,(1)名义屈服强度规范取0.85f b(2)本构模型(P136图5-8、式5-3、5-4)5.2 反复荷载时的变形 5.2.1 应力应变曲线(1)包兴格效应现象及原因(2)曲线三部分:骨架线、卸载线、软化线 5.2.2 软化线的模型 加藤模型(P138图5-11)Park模型
16、(P139图5-12)5.3 徐变和松弛 影响松弛的因素:钢种、应力持续时间、温度、应力水平,6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6.1 粘结力的分类与作用(1)钢筋端部的锚固粘结通过la内的粘结应力 积累,建立必需的拉力(2)裂缝间的粘结通过裂缝二侧的粘结应力 使钢筋应力向混凝土传递,其大小对构件 刚度和裂缝宽度有影响 6.2 粘结力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埋长及间距、钢筋直径及外形、箍筋等,6.3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6.3.1 应用场合(1)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时建立粘结单元(2)计算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3)确定构件开裂后的受拉刚化效应(4)计算抗震构件和节点处的钢筋滑移变形量
17、 6.3.2 特征值计算(试验回归分析)(1)劈裂应力(P160式6-6)(2)极限粘结强度(P161式6-7)6.3.3 粘结-滑移曲线方程(1)分段折线模型(P162图6-21)(模式规范)(2)连续曲线模型(P162式6-9)(有限元分析),7 轴向受力特性,7.1 全过程分析 7.1.1 基本方程的建立 7.1.2 应力和变形分析(P166图7-2、图7-3、P170图7-5)7.1.3 受拉刚化效应(P172图7-7)受拉构件开裂后,混凝土的存在减小了裂缝 间的钢筋应力,导致构件平均应变小于裂缝 截面应变,构件的伸长减小,这种刚化效应 有利于提高构件刚度、减小裂缝宽度,7.2 一般规
18、律,(1)受力全过程非线性变化,可分成多个阶段,截面应力不断发生重分布(2)构件的各种力学反应,既取决于钢筋和混凝 土的本构关系,又随两者的相对值变化(3)钢筋和混凝土不会同时达到材料强度指标(4)受力至破坏,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分布(5)开裂后,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沿轴线分布不 再均匀,混凝土的剩余粘结和受拉作用产生 受拉刚化效应,8 约束混凝土,8.1 螺旋箍筋柱 8.1.1 受力机理特点(P176图8-2)约束混凝土横向膨胀,提高承载力,改善 变形性能 8.1.2 极限承载力(两个特征值)(1)纵筋屈服,全截面混凝土达 fc(N1)(2)箍筋屈服,核心混凝土达 fc,c(N2)(3)两者差值
19、取决于约束指标(配箍特征值)(P177式8-4)(4)设计控制:要求N2 N1,N2 1.5N1 即控制约束指标的上下限,8.2 矩形箍筋柱,8.2.1 受力特点 应力-应变曲线随约束指标变化很大(P179图8-3)8.2.2 箍筋作用机理 影响箍筋对约束混凝土增强作用的主要因素:(1)当约束指标大于0.36时,(P182图8-6)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增长加快(2)箍筋间距 s b 时,约束作用明显(3)箍筋构造和形式-复合箍筋的约束作用更强,8.2.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本构模型),(1)数值计算的全过程分析(P186图8-10a)四步骤,文献8-8建立了编程框图(2)Park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筋混凝土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