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pt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pt(1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一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1.1概述,11.1.1框架结构的组成和分类,组成,梁,基础,柱,刚性节点,固定连接,框架梁、柱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承受水平荷载。,特点:平面布局灵活,易于满足设置大房间的需要,承受竖向荷载很合理。框架的抗侧刚度小,抵抗水平荷载能力较差。,应用:非地震区:1520层 地震区:10层以下,框架中的墙体属填充墙,一般采用轻质材料填充,起保温、隔热、分割室内空间作用,因此它的平面布置灵活,可提供较大的室内空间。由于框架柱的抗侧移刚度较小,框架结构主要用在层数不多、水平荷载较小的情况适用于各种多层工业厂房和仓库及大多数民用建筑,如办公楼、旅馆、医院、学校、商店及住宅。,框
2、架结构类型,现浇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全部构件现场浇注优点:整体性好、抗震性好、刚度大、预埋铁少、平面布置灵活缺点:耗模板量大、工期长、现场湿作业量大、冬施需防冻,全部构件预制,现场装配连接优点:省模板、工期短、构件可标准定型化缺点:预埋件多、整体性差、抗震性差、用钢量大、,预制构件,现场安装就位,在连接处现浇混凝土形成整体。优点:省模板、预埋件少、工期短、用钢量少、抗震整体性好缺点:施工复杂、增加了现场 混凝土二次浇注工作量,11.1.2框架结构的布置,结构布置原则,开间、进深尽可能统一:构件类型规格尽可能少,平面应简单、规则、对称:尽可能使受力合理,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避免突变、错层
3、、局部夹层,控制房屋高宽比H/B4:保证必要的抗侧移刚度,设置必要的变形缝,伸缩缝 沉降缝 防震缝,伸缩缝 装配式 室内75m 露天50m 整体式 装配整体式 室内55m 露天35m,变形缝对构造、施工、结构整体性等不利,基础防水不易处理,实际采用可靠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如设置后 浇带)减少或 避免设缝,布置方式:内廊式、跨度组合式,柱网应与建筑分隔墙体布置相协调,使竖载下结构内力均匀分布合理,易施工:进度快、造价低、保质量,框架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还应满足:,1、柱网布置,建筑平面布置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内廊式,跨度组合式等跨,跨度组合式不等跨,框架结构的柱网布置既要满足生产工艺和建筑平面
4、布置的要求,又要使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柱网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在多层工业厂房设计中,柱网布置方式可分为内廊式、跨度组合式(等跨式、对称不等跨式)等,见上图。内廊式柱网常为对称三跨,边跨跨度(房间进深)常 为6、6.6、6.9、7.5、9、12m;中间跨为走廊跨度,常为2.4m、2.7m、3.0m。等跨式柱网适用于厂房、仓库、商店,其进深常为 6m、7.5m、9m、12m等,柱距常为6m。对称不等跨柱网常用于建筑平面宽度较大的厂房,常用的柱网有(5.8+6.2+6.2+5.8)6.0m,(7.5+7.5+12.0+7.5+7.5)6.0m,(8.0+12.0+8.0)6.0m。,柱网布置
5、应满足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在旅馆、办公楼等民用建筑中,柱网布置应与建筑 分隔墙布置相协调。四行柱三跨框架(15m左右)。三行柱两跨框架(10m左右)。开间3.3m4.5m。柱网布置要使结构受力合理跨度均匀或边跨略小时较合理。三跨框架比两跨框架内力小,较合理。柱网布置应使施工方便(对于装配式结构)构件的最大长度和最大重量,使之满足吊装,运输条件。构件尺寸的模数化、标准化,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现浇框架结构可不受建筑模数和构件标准的限制,但在结构布置时亦应尽量使梁板布置简单规则,以方便施工。,2、层高要求 工业厂房层高的确定需综合考虑车间工艺设备、管道布置、空中传送设备、车间采光等因素。由于结构底
6、层往往有较大的设备和产品,甚至有起重运输设备,故底层层高一般比楼层高,常用的底层层高有4.2m、4.5m、4.8m、5.4m、6.0m、7.2m、8.4m;在同一厂房中,楼层层高宜取同一尺寸,常用的楼层层高有3.9m、4.2m、4.5m、4.8m、5.4m、6.0m、7.2m等。民用房屋的层高通常按300mm进级,层高常采用3.0m、3.3m、3.6m、3.9m、4.2m等。,承 重 框架 布 置,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纵横向混合承重(预制板、现浇板),纵横向混合承重(井式楼盖),横向框架承重:横向刚度大、有利于抵抗横向水平 荷载,纵向连系梁较小,利于房屋 采光、通风。,纵向框架承重:横
7、向连系梁较小,利于设备管线 穿行,开间布置灵活,但横向刚 度差。,纵横向混合承重:纵横向梁截面均较大(刚度大),整体性能好,采用较多。,11.1.3框架结构的承重方式,横向承重框架房屋横向刚度大,侧移小横梁高度大,室内有效净空小非抗震时使用纵向承重框架连系梁截面较小,框架梁截面尺寸大,室内有效净空高对纵向地基不均匀沉降较有利房屋横向刚度小,侧移大,横向框架结构的特点是,主要承重框架是由横向承重梁与柱构成,楼板支承在横向框架梁上,再由纵向连系梁将横向框架连接成一个空间结构整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按多层刚架进行内力分析。在水平风荷载的作用下,仅对横向框架进行内力分析;而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对
8、其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都应进行内力分析。,横向框架承重结构其横向刚度大、有利于抵抗横向水平荷载,纵向连系梁较小,利于房屋采光、通风。,纵向框架结构的特点是主要承重框架是由纵向承重梁与柱构成,楼板支承在纵向框架梁上,再由横向连系梁将横向框架连接成一个空间结构整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纵向框架按多层刚架进行内力分析。在水平风荷载的作用下,仅对横向框架进行内力分析;而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对其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都应进行内力分析。横向连系梁较小,利于设备管线穿行,开间布置灵活,但横向刚度差。适用范围于层数不多的无抗震要求的厂房。,纵横双向承重整体性好,受力好;适用于整体性要求较高和楼面荷载较大的情况。,11
9、.2截面尺寸和计算简图11.2.1构件截面尺寸估算一、框架梁的截面尺寸,hb=(1/81/18)lb(刚度要求)hblbn/4(避免短梁)bb=(1/21/4)hb bb200mm(构造要求)bbbc/2式中lb、lbn分别为主梁的计算跨度和净跨度。梁高也可以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两端无支托的梁,按弯矩(0.60.8)M0来估算梁高;两端有支托的梁,按弯矩(0.40.6)M0来估算梁高。M0 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最大弯矩。框架结构纵向连系梁截面高度:可按hb=(1/141/18)lb确定(lb为连系梁计算跨度)。,二、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最小构造尺寸矩形截面柱:hc/bc3;剪跨比2;抗震设计时:b
10、c300mm;非抗震设计时:bc250mm;bc=(1/121/18)h;hc250mm,hc(1/151/20)h(h为层高)。圆形截面柱:dc350mm。满足轴压比限制轴压比:柱的平均轴向压应力与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c的比值(或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11.2.2计算简图的确定,一、计算单元的确定,横向框架:一般取中间有代表性的一榀进行分析即可;纵向框架:作用于纵向框架上的荷载则各不相同,必要时应分别进行计算。,二、节点的简化,1、梁柱节点可简化为:刚接节点、铰接节点和半铰节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刚接节点;装配式框架铰接节点
11、或半铰节点(预埋钢板在其自身平面外的刚度很小,难以保证结构受力后梁柱间没有相对转动);装配整体式框架刚接节点(这种节点的刚性不如现浇式框架好,节点处梁端的实际负弯矩要小于计算值)。,2、框架柱脚支座可分为 固定支座和铰支座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固定支座;预制柱杯形基础视构造措施不同分别简化为固定支座和铰支座。,三、跨度与层高的确定,跨度即取柱子轴线之间的距离(当上下层柱截面尺寸变化时,一般以最小截面的形心线来确定)。层高(框架柱的长度)即为相应的建筑层高,而底层柱的长度则应从基础顶面算起。,为了简化计算,还可作如下规定:1、当框架横梁为坡度i1/8的斜梁时,可简化为水平 直杆。2、对于不等跨的框架;
12、当各跨跨度相差不大于10 时,可简化为等跨框架,计算跨度取原框架各跨跨 度的平均值。3、当框架横梁为有支托的加腋梁时,如Im/I4或 hm/h1.6,则可不考虑支托的影响,而简化为无支 托的等截面梁,Im、hm为支托端最高截面的惯性矩 和高度,I,h为跨中等截面梁的截面惯性矩和高度。,四、楼面与梁的共同作用、框架梁的惯性矩,在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可以作为框架梁的有效翼缘,每一侧翼缘的有效宽度可取至板厚度的6倍;装配整体式视其整体性可取小于或等于6倍;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楼面的作用不予考虑。,对现浇楼盖,中框架取I=2I0,边框架取I=1.5I0 对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取I=
13、1.5I0,边框架取I=1.2I0;这里I0为矩形截面梁的截面惯性矩。对装配式楼盖,则按梁的实际截面计算I。,11.3荷载计算 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和楼(屋)面活荷载等;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一般均简化为作用于框架梁柱节点处的水平集中力。11.3.1楼(屋)面活荷载的折减 考虑到作用于多层建筑楼面上的活荷载很少可能出现标准值同时布满楼面的情况,所以可考虑楼面活荷载的折减,具体折减方法为:对于楼面梁,当其从属面积大于25平方米时,折减系数为0.9;对于墙、柱、基础,则按下表考虑。,表11.1 活荷载按楼层数的折减系数,11.3.2 风荷载,11.
14、4 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竖向荷载作用的内力计算力矩分配法和 分层法等。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反弯点法和 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等。,11.4.1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位移法,解题方法采用渐进法,适用范围是无节点线位移的刚架和连续梁。计算方法:求出汇交于各节点每一杆端的内力分配系数和其传递系数;计算各杆端固端弯矩;逐次循环放松各节点使弯矩平衡;将各杆固端弯矩与历次的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得最后弯矩;校核后作弯矩图。,11.4.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分层法,一、分层法的基本假定1、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侧移忽略不计;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它层梁的影响不计。二、计算要点
15、1、用力矩分配法分层计算所得的弯矩为梁的 最后弯矩;2、柱的弯矩为上下两层计算弯矩相加;3、分层计算时,除低层外,其他层各柱的线刚 度乘以折减系数0.9,另外,传递系数取1/3。,每层框架梁连同上下层柱作为基本计算单元,柱远端按固定端考虑。,三、计算结果处理,1、弯距计算分配完成后,梁端弯距即为梁的平衡弯 距。柱端弯距取相邻单元对应的柱端弯距之和。2、一般地,分层计算的结果,在各节点上的弯距不 平衡,但误差不大可不计。如果较大时,可将不 平衡弯距再进行一次分配。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距较大时,可考虑 塑性内力重分布予以降低。4、为使梁跨中钢筋不至于过少,保证梁跨中截面有 足够的承载力,
16、经过调幅后的梁跨中弯距不小于 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距的50。5、梁端弯距调幅只对竖向荷载进行,水平力作用下 的梁端弯距不允许调幅。,四、分层法的适用范围1、节点梁柱线刚度之比;2、结构与荷载沿高度均匀。五、分层法的计算步骤1、画出框架的计算简图,标明荷载、轴线尺寸、节点编号;2、按规定计算梁柱的线刚度及相对线刚度;3、除底层柱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或相对 线刚度)应乘以折减系数0.9;,4、计算各节点处的弯矩分配系数,用力矩分 配法从上到下分层计算各个计算单元(每 层横梁及相对应的上下柱组成)的杆端弯 矩,计算可从不平衡弯矩较大的节点开始,一般每节点分配12次即可;5、叠加有关杆端弯矩,得出
17、最后弯矩图,若 节点弯矩不平衡值较大,可将节点重新分配 一次,但不进行传递;6、按静力平衡条件求出框架的剪力图和轴力 图。,11.4.3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 反弯点法,一、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特点,固定柱角处,线位移和角位移均为零。上部各结点均有转角;如不考虑梁轴向变形的影响,则上部同层各结点水平位移相等;每根杆件上均有一零弯矩点,即反弯点。,反弯点,在各柱的剪力分配时,柱的上下两端都不发 生角位移,即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 为无穷大;在确定柱的反弯点位置时,认为除底层外,各层柱受力后的上下两端将产生相同的转角。底层柱的反弯点在2h/3处,上层各柱的反弯 点在h/2处;
18、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二、基本假定,三、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1、梁柱线刚度之比值ibic5;2、各层结构比较均匀,即各层层高变化不大,梁的线 刚度变化不大。(求d时两端固定,反弯点在柱中 点)。对于层数不多的框架,误差不会很大。但对于高层框架,由于柱截面加大,梁柱相对线刚度比值相应减小,反弯点法的误差较大。对于规则框架,反弯点法十分简单;对于横梁不贯通全框架的复式框架,可引进并联柱和串联柱的概念后,再用反弯点法计算,参见有关参考文献。,四、反弯点法计算要点,风荷载与地震作用可化为框架节点上的水平集中力;每层柱的剪力(楼层剪力)按同一层柱的侧移刚度系数成比例分配;各杆的弯矩图均为直线,
19、每杆均有一零弯矩点(即反弯点);确定反弯点高度时假定柱上下节点转角相等;确定侧移刚度系数时,假定结点转角为0;确定同层各柱剪力分配时,假定横梁的刚度为无限大,即不考虑横梁轴向变形的影响,上部同一层的各结点水平侧移相等。,五、侧移刚度的含义,抗侧刚度:柱端产生相对单位水平位移时,柱内所承受的剪力。梁柱线刚度的计算,六、计算柱反弯点处的剪力,求出任一楼层的层总剪力,在该楼层各柱之间的分配。1、框架的层间总剪力Vpj 设框架结构共有n层,外荷载(Fi)在第j层产生的层间总剪力Vpj为:式中 Fi作用在框架第i层节点处的水平力,2、层间总剪力Vpj在同层各柱间的分配,设框架共有n层,第j层内有m个柱子
20、,各柱剪力为Vjl、Vj2、Vji,Vjm,根据层剪力平衡的条件有:式中:Vji第j层第i柱所承受的剪力;m第j层内的柱子数:dji第j层第i柱的侧移刚度;VPj第j层的层剪力。,七、计算柱端弯矩,各柱端弯矩由该柱剪力和反弯点高度计算。上部各层柱:上下端的弯矩相等,即:Mji上=Mji下=Vjihj/2(j=2,3,n;i=1,2,m)底层柱:上端弯矩 M1i上=V1ih1/3 下端弯矩 M1i下=2V1ih1/3(i=1,2,m),八、计算梁端弯矩,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求得。1、边节点:Mj=Mj上+Mj下 2、中间节点:,九、求其它内力,1、由梁两端的弯矩,根据梁的平衡条
21、件,可求出梁的剪力;2、由梁的剪力,根据结点的平衡条件,可求出柱的轴力。小结:归纳起来,反弯点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ibic5)时,可采用反弯点法计算杆件内力。(2)计算各柱侧移刚度;并按柱侧移刚度把层间总剪力分配到每个柱。(3)根据各柱分配到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计算柱端弯矩。(4)根据结点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计算梁端弯矩。,11.4.4改进反弯点法 D 值法,反弯点法在考虑柱侧移刚度d时,假设横梁的线刚度无穷大(结点转角为0),对于层数较多的框架,梁柱相对线刚度比较接近,甚至有时柱的线刚度反而比梁大。反弯点法计算反弯点高度y时,假设柱上下结点转角相等,这
22、样误差也较大。1933年日本武藤清提出了修正柱的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的方法。修正后的柱侧移刚度用D表示,故称为D值法。D值法也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确定柱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一、修正后柱侧移刚度D值的计算,1、影响柱侧移刚度的因素柱本身的线刚度ic;结点约束(上、下层横梁的刚度ib);楼层位置(剪力及分布)。2、基本假定(对图中12柱)(1)柱12及与其上下相邻的柱的线刚度均为ic;(2)柱12及与其上下相邻的柱的层间位移相等即1=2=3=;(3)各层梁柱结点转角相等,即:1=2=3;(4)与柱12相交的横梁线刚度分别为i1,i2。,3、柱侧移刚度D值柱的侧移刚度,定义与d值相同,但D值
23、与位移和转角均有关。由: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反映梁柱刚度比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二、柱反弯点处的剪力,有了D值以后,与反弯点法类似,假定同一楼层各柱的侧移相等,可得各柱的剪力:,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1、影响柱反弯点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当两端固定或两端转角完全相等时,反弯点在中点(j-1j,Mj-1Mj)。两端约束刚度不相同时,两端转角也不相 等,jj-i,反弯点移向转角较大的一 端,也就是移向约束刚度较小的端。当一端为铰结时(支承转动刚度为0),弯矩 为0,即反弯点与该端铰重合。,2、柱反弯点位置确定,反弯点高度比 反弯点到柱下端距离与柱全高的比值。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00
24、标准框架(各层等高、各跨相等、各层梁和柱线刚度不变的多层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求得的反弯点高度比。标准反弯点高度比的值0已制成表格。根据框架总层数n及该层所在楼层j以及梁柱线刚度比K值,可从表中查得标准反弯点高度比0。,上下梁刚度变化的影响修正值1,当某柱的上梁与下梁的刚度不等,反弯点位置有变化,应将0加以修正,修正值为1。当i1+i2i3+i4时,令l=(i1+i2)(i3+i4)1,根据1和K值查出1,这时反弯点应向上移,l取正值。当i1+i2i3+i4时,令1(i3+i4)(i1+i2),仍由1和K值从附表21中查出1,这时反弯点应向下移,l取负值。对于底层柱,不考虑1修正值。,上下层高
25、度变化的影响修正值2和3,层高有变化时,反弯点也有移动。令上层层 高和本层层高之比h上h=2,由2、K可查 得修正值2。当21时,2为正值,反弯 点向上移。当21时,2为负值,反弯点 向下移。令下层层高和本层层高之比h下h3,由 3、K可查修正值3。当31时,2为负 值,反弯点向下移。当31时,2为正 值,反弯点向上移。,修正后柱的反弯点高度比,各层柱的反弯点高度比由下式计算:=0+1+2+3 各层柱的反弯点高度为:y=h=(0+1+2+3)h柱反弯点位置及剪力确定后,其余计算与反弯点法相同。,横梁不贯通的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计算及剪力分配,柱AF(最下层):,柱DG(一般层):,柱EH(一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