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培训课件.ppt
《gps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培训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全球定位系统(GPS),内容概要,一 GPS基础知识(一)GPS及其背景(二)GPS的特点(三)GPS的系统组成(四)GPS的功能二 GPS定位原理三 GPS实施步骤,第一章 GPS基础知识第一节 GPS及其背景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以后,1958年底,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就着手建立为美国军方军用舰艇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即“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但是由于该系统的卫星数目较少(56)、运行高度较低(平均约1000km)、从地面站观测到卫星的时间间隔较长(平均约1.5小时),因而它无法提供连续的实时三维导航。加上获得
2、一次导航解的时间较长,所以难以充分满足军事方面的需要,尤其是高动态目标(飞机、导弹)。为了满足军事和民用部门对连续实时和三维导航的迫切要求,1973年美国国防部便开始组织海陆空三军,共同研究建立新一代的卫星导航系统。这就是目前所称的“授时与测距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ystem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NAVSTAR/GPS),通常简称为“全球定位系统”。(三代卫星),GPS与NNSS的主要特征比较,注:NNSS是美国于1964年建成的海军导航系统,第二节 GPS的特点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保密性
3、,GPS测量与经典测量方法的对比:,不需要相互通视定位精度高(小于50km基线,精度可达mm级)观测时间短白天和夜间均可作业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单,第三节 GPS 的系统组成,空间部分 GPS卫星组成,用户部分 GPS接收机,控制部分 1个主控站 3个注入站 5个监控站,注入站,监控站,主控站,提供星历和时间信息 发射伪距和载波信号 提供其它辅助信息,地面控制部分:中心控制系统 实现时间同步 跟踪卫星进行定轨 包括数据采集和注入,接收卫星信号记录处理数据提供导航定位信息,24颗卫星(21+3)6个轨道平面55轨道倾角20200km轨道高度(地面高度)11小时58分(恒星时)轨道周期5个多小时出现
4、在地平线以上(每颗星)在全球各处能观测到高度角15的卫星 4 颗以上(411),GPS 卫星空间分布,(目前轨道上实际运行的卫星个数已经超过了32颗),GSP 地面控制站分布,一个主控站:科罗拉多斯必灵司(推遍星历及修正参数、时间基准、轨道纠偏、启动备用卫星)三个注入站:阿松森(Ascencion)大西洋 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印度洋 卡瓦加兰(kwajalein)太平洋五个监测站=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夏威夷(Hawaii),GPS 用户部分,用户设备主要包括GPS接收机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计算机和其他终端设备(车船导航)。包括我们日常所见的单频和双拼接收机以及手持GPS接
5、收机等。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软件、基线向量处理软件、网平差软件、联合平差软件和数据库处理软件等。,GPS 用户部分的应用导航 海空导航、车辆引行、导弹制导等测速 其精度可达0.1m/s测时与授时 其精度可达340ns(1纳秒=10-9秒)定位,第二 章 GPS定位原理,依定位时的状态动态定位:接收机处于运动状态静态定位:接收机固定,相对静止依定位模式绝对定位(单点定位):确定观测站相对于地球质心的位置相对定位(差分定位):确定接收机之间的相对位置,依定位采用的观测值 测码伪距测量(观测对象为数据码)载波相位测量(观察对象为载波)依时效实时定位事后定位,第一节 GPS测量定位模式,相对定位的模
6、式,静态模式:两套以上的接受设备,分别安置在基线的端点,同步观测一组卫星一定的时段。该模式基线精度约为5mm+1ppm。快速静态模式:在测区中部安置一台基准站,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并且在每一个测站观测12分钟。该模式要求卫星数不少于5个,流动站和基准站距离不大于15公里。该模式的基线精度约为5mm+1ppm。动态模式:在测区选择基准站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安置在移动载体上,在出发点静态定位观测12分钟,运动的接收机从出发点开始观测。一般该模式要求卫星数不少于5个,流动站和基准站距离不大于15公里。该模式基线精度12厘米。实时动态模式:在测区选择基准站安置接收机,
7、连续跟踪可见卫星,并将其观测量通过无线电设备实时传输给流动站。流动站接受卫星信号的同时也接受基准站信号,然后解算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其精度可达厘米级。,第二节 GPS伪距定位原理,信号构成基本频率:f0=10.23 MHz 1、载波:L1=154 f0=1575.42 MHz 波长=19.03 cm L2=120 f0=1227.60 MHz 波长=24.42 cm 2、测距码:C/A码频率=f0/10=1.023 MHz 对应时间1ms,码元宽度对应的波长=293 m P 码频率=f0=10.23 MHz 码长235469592765000位、对应时间266.4天 码元宽度对应的波长=29.3
8、 mL1 载波调制有 C/A 码和 P 码L2 载波仅调制有 P 码 3、导航电文:包含了有关卫星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系统、卫星钟运行状态、轨道摄动改正、大气折射改正和由C/A码捕获P码等导航信息的数据码(D码)。,GPS卫星信号结构,每颗GPS卫星发射一组无线电信号每组信号包括两个载波(L1 与 L2)及两种码,L1 上调制的C/A码,L1和L2上的 P 码或 Y 码,还有卫星轨道信息 所有信号均由同一个震荡器产生,基准频率10.23 MHz,L1 1575.42 MHz,C/A 码 1.023 MHz,P 或 Y-码10.23 MHz,L2 1227.60,P 或 Y 码10.23 M
9、Hz,信息码50 Hz,x 120,x154,10,第二节 GPS伪距定位原理,导航点位是按空间后方距离交会的方法计算出来卫星是“沿轨道运动的控制点”采用码相关技术测定接收机至每颗卫星的距离(伪距),距离观测值的计算,接收机至卫星的距离借助于卫星发射的码信号量测并计算得到的接收机本身按同一公式复制码信号比较本机码信号及到达的码信号确定传播延迟时间t传播延迟时间乘以光速就得到距离观测值=C t,伪距单点定位的应用特点既能用于静态定位,也可进行动态定位而用于导航定位速度快、实时性好对信号的强度要求不高但定位精度较低(理论上为10米30米,在SA和AS技术作用下误差达100米以上),第三节 GPS载
10、波相位定位原理,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卫星广播的电磁波信号:,由于测距码的码元长度较长,导致伪距的测量精度不高。而卫星发射的载波波长比测距码要短很多,将载波作为一个测量对象,就可以得到高精度的星站距离。其原理就是在接收机在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的时候,本身也产生一个与载波相同的基准信号。接收机接收到载波信号,先进行解调,恢复成单纯的余弦波,在于基准信号混频,得到一个新的差频信号,差频信号的相位就是基准信号与接受信号的相位差值。所谓的载波相位测量就是混频后的差频信号的相位值。,L1载波,L2载波,C/A码,P-码,p=29.3 m,L2=24 cm,L1=19c m,C/A=293 m,载波相位测量的
11、特点定位精度比伪距定位精度高可用于进行静态绝对定位、静态相对定位、差分动态定位,第四节 GPS相对定位原理,(差分定位)相对定位是用两台(或多台)接收机分别安置在一条(或多条)基线的两端,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以确定基线端点的相对位置或基线向量,可以消去卫星钟的系统偏差可以消去接收机时钟的误差,可以消去轨道(星历)误差的影响可以削弱大气折射对观测值的影响,组成星际站际两次差分观测值,伪 距 差 分 测 量 精 度 可 达 0.5m-5 m 此 种 测 量 形 式 一 般 称 为 DGPS,基 线 向 量,B,A,伪 距 差 分 定 位 技 术,如 果 使 用 载 波 差 分 或 同 时 使
12、 用 载 波 差分 及 伪 距 差 分 则 定位 精 度 可 达 5-10 mm+1ppm,基 线 向 量,B,A,载 波 相 位 差 分 定 位 技 术,第三章 GPS实施步骤,静态GPS测量动态GPS测量,第一节 GPS静态测量作业步骤,GP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GPS控制网网形设计踏勘选点,修改网形,设置点位标志编制作业进度计划,进行星历预报外业观测和概算内业处理和检验坐标系统转换和高程拟合成果报告的编制和资料验收,一.控制网的应用范围二.分级布网 大城市可分3级,中小城市可分2级三.GPS测量的精度标准=四.坐标系统与起算数据 椭球参数,中央子午线,纵横坐标加常数,投影面高程,起算点的坐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ps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