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件.ppt
《《国际经济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课件.ppt(4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绪论,本章结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教学内容安排,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因此,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主要内容:西方经济学+国际视野国际经济学是宏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与宏观经济学,二、国际经济学的特征,国际经济学研究以国家或独立的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 国际经济学不同于
2、区域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理论是在科学性和民族性相互关系中付诸实践的 国际经济交易是在不同货币媒介下进行的 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学科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基础上的世界经济概论。,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发展脉络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理论构成(1)国际贸易的纯理论(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1.国际金融理论的构成: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优货币区理论2.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四、教学内容安排,见课本P
3、8,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本章结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分析工具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第二节
4、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二、主要分析工具,(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基本假设:(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过程推导:,(1)生产函数:,(2)充分就业条件:,(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4)
5、契约线:,图11,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12,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 见图12(a)机会成本不变 见图12(b)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均衡图示:,图13,(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图14,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图15,(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三)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本国(A国,图1-8)与外国(B国,图1-9)同时存在的情形:,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
6、)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二)国际均衡价格,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1 2):,五、贸易利益,(一)贸易利益的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二)贸易利益的分解,交换利益: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图中U1到 U2);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 U2到U3)。,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条件:生产函数、要素供应量、消费偏好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两国没有贸易
7、的充分必要条件:(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二、国际贸易的起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本章小节,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给、需求
8、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本章结构,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模型基本结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一、
9、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二、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一、模型基本结构,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表2-1(b)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1(
10、a)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2(a)两国的劳动生产率,表2-2(b)两国的劳动生产率,现在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为:,表2-3(a)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结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由此引出: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其中,表示A国的劳动供应总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A、B
11、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2-1,(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三)国际均衡价格,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图2-2,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位于,,,和,之间。,(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如下图所示: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图2-5,(五)贸易利益,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
12、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放弃1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为:,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迈克道格尔(MacDugall)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1),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2),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
13、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本章小结,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和补充,日趋完善。亚当斯密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李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古典贸易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第三章 要
14、素禀赋理论,本章结构,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模型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一、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图3-1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AB,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图 31,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Penn
15、World Tables 5.6;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1994.,二、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kx=Kx/Lx ky=Ky/Ly kxky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图 32,三、模型基本假设,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
16、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第二节 H-O理论,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要素禀赋点,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
17、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要素禀赋,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图 35,三、H-O定理,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贸易三角QAOACA 和QBOBCB,图 37,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
18、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w=PxMPLX=PYMPLY(3.3)r=PxMPKX=PYMPKY(3.4),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
19、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结论: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
20、达到均等。,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和单位等成本直线(unit isocost)PxX0=PyY0=1(3.7)1=wL+rK(3.8),自由贸易下,两国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完全相同,所以单位成本线也完全相同,要素价格自然也相同。,需要强调的是: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21、(Rybczynski Theorem),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K。,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图示证明:,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由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图 39,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图中,通过Q与Q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
22、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ased growth);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小国情形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
23、条件可视为不变。,偏向出口的增长的福利效果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如图,从C到C,纯粹的增长利益;从C到C*,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悲惨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
24、非常低。,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优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一、里昂惕夫之谜,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1947年),资料来源:W.Leontief(1954):“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Economia Lnternaion
25、ale.,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里昂惕夫的解释:有效劳动(effective labor)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人力资本 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 labor)和熟练劳动(skilled labor)两类;熟练劳动是指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经济学 国际 经济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