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ppt
《《生理学:血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血液》.ppt(7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理学: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一)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管系统中的红细胞的相对浓度。,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
2、,其余为无机盐及非蛋白有机物等。1.无机盐 2.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约4050g/L。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约2030g/L。(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约24g/L。,血浆蛋白的作用:1.形成胶体渗透压2.缓冲功能3.运输功能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6.营养功能,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一)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
3、性为4050,女性为3748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管系统中的红细胞的相对浓度。,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血量占体重的78%。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全血比重为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多少。,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
4、(二)血液的粘度来源于血液内部的摩擦力。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 5,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 2.4,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渗透压,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的晶体成分形成的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5、(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的胶体成分形成的渗透压。,分类: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三)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
6、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如:0.85NaCl溶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渗透压(四)血浆pH值,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 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四)血浆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 pH7.45=碱中毒;pH7.8,将危及生命。
7、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血 细 胞 生 理,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理四、血小板生理,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1.生成部位卵黄囊、肝脾、骨髓2.造血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成熟细胞,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男性:4.05.51012/L
8、;Hb:120160g/L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1012/L;Hb:5天内达200g/L(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影响因素:双凹椭圆形结构、膜的弹性、内容物的粘度变形能力是红细胞生存的重要能力
9、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RBC虽然比重大于血浆,但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1520mm/h影响因素:红细胞叠连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增多,血沉加快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增多时,血沉减慢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第二节 血细
10、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NaCl浓度低至0.42%时,出现部分溶血 低至0.35%时,完全溶血 渗透脆性与细胞结构、膜弹性有关。,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PH值,Hb有2条肽链和2条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
11、.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物质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成熟因子:Vit B12 和叶酸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铁:Hb合成必须原料。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2=复合物:.防B1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
12、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入DNA合成。临 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 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物质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发育的调节包括两个阶段:作用于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爆式促进因子(BPA)。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的促红细胞生
13、成素等。EPO:包括165氨基酸残基 机体内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主要来源于肾脏 组织缺氧是刺激其分泌的生理因素 肾衰时,常发生贫血。性激素:雄激素促进EPO生成,刺激骨髓造血;雌激素抑制EPO生成。,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骨 髓,爆式促进因子,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血管外破坏巨噬细胞吞噬,90%血管内破坏机械损伤破裂,10%HB中的铁可以回收利用。脾性贫血,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理四、血小板生
14、理,自 学,第二节 血细胞,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理四、血小板生理,第二节 血细胞,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小、无核、有伪足、包含储存颗粒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第二节 血细胞,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粘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第二节 血细胞,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
15、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1.粘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参与粘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GPIb)、内皮下组织(胶原纤维)、血浆成分(von Willebrand因子)粘附过程: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影响粘附因素:Ca2+促进;蛋白激酶C抑制。,第二节 血细胞,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2.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致密体,-颗粒,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称血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 血液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