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ppt
《【大学课件】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ppt(17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公元196589),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建 安 文 学 第三章 正 始 诗 歌 第四章 两 晋 诗 坛 第五章 陶 渊 明,2,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六章 南北朝诗歌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 南北朝民歌 第九章 南北朝小说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3,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时代 第二节“乱世文学”及创作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对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第五节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魏晋六朝文学 的发展历程,4,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时代,一、人与文学的双重自觉 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文学自觉时代。个体生命
2、与思想的觉醒:动乱的社会现实既对人的生命形成严重的压抑和摧残,又促使人们认真严肃地反思生命的价值;加之儒家思想委顿,因此,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玄学风气中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反对人性的异化与束缚,重视心灵的超越与解放,成为时代的总体倾向。“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觉醒是已。”钱穆国学概论,5,一、人与文学的双重自觉,文学创作的自觉:文学走出了经学附庸的境地,转向了独立发展的广阔空间,在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文论等众多空间都获得空前的硕果。“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
3、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艺境 论和晋人的美,6,二、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不再依附于其他行当,并出现了专职的文学家。2、出现了专门的文学理论,并取得显著的成绩: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总之,这一时期文学日益改变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变成了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形成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带来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7,第二节“乱世文学”及创作主题,一、“乱世文学”:战乱和分裂是这个时期的特
4、征。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形成了魏晋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8,二、创作主题,1、生死主题: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的感慨及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2、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及企求长生的愿望。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9,第三节 门阀制度对创作的影响,一、特殊的社会制度:门阀制度 出现在东汉后期,魏和西晋时兴起,东晋时达到顶峰。表现为士庶的对立。世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享有特权,世代相传;寒门庶族则难以进入上层统治,
5、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东晋时已变为士族与皇权共治。南朝时氏族势力开始衰微下去。,10,二、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许多才高的寒士将不平反映在创作中,形成了这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左思咏史其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等。2、文学乃至创作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家族。如“三曹”、“三张”、“二陆”等。3、在作品中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11,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一、新的社会思潮:魏晋玄学 形成与老庄思想有关,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包涵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导致
6、士人产生了对社会现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秦汉以来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经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12,二、玄学对文学产生影响的观点,1、“崇尚自然与真”:“自然”为老庄哲学特有范畴,指一种非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状态,只要顺应自然,无所待、无所使,就可进入这种境界。“真”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陶渊明的作品体现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的审美思想,嵇康、阮籍、钟嵘、刘勰等人也对其进行了论述,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积极的影响。,13,二、对文学产生影响的观点,
7、2、关于“言意”的讨论:“言不尽意”: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强调言意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荀粲)“得意忘言”:言的功用是明象,象的功用是存意,要想真正得到象必须忘言,要想真正得到意必须忘象。(王弼:言象意)文学创作应该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之体味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也正是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所在。,14,三、玄学对士人人生态度的影响,“魏晋风流”“智慧兼深情”的美学风格:“对酒放歌,临刑挥琴,麈尾清谈,兰亭流觞,东篱采菊”。一种魏晋人所追求的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生
8、态度。提倡追求诗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反对儒家的为人准则,还自我以本来的面目。构成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冯友兰论);外在特点:颖悟、旷达、真率;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都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15,“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名士风度与药”:服食“寒食散”(又称“五石散”,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石硫磺等五石)成为魏晋独特的文化现象。何晏、嵇康、皇甫谧、王羲之等文人名士皆涉入此道。“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 言语篇)原因:长生与济欲的诱惑力;类似鸦片的刺激作用;名士风度的虚幻效应蔚成了服食的风尚,被社会
9、认同。,16,“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建安才子“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曹丕典论酒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愿举太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曹植与吴季重书“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 将进酒,17,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七子”中孔融曾说:“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并写难曹公禁酒书抗争其禁酒令。“七子”中王粲写有酒赋来赞美饮酒。“相与友善,崇尚老庄,行为放达,常游于竹林,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三国志魏氏春秋)“
10、竹林七贤”嗜酒的心态是复杂的,但放荡不羁是共同特征。其与老庄精神的沟通,追求精神自由与个体人格的解放,是其放达的哲学根源。,18,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竹林七贤”,“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 阮籍传)“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世说新语 任诞)“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 任诞载东晋名士王恭语)陶渊明“性嗜酒”,创作了大量的以饮酒为题材的诗歌,寻求酒中的“真味”,即人生的真谛。,19,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精神实质,魏晋文人名士酒缘背后的深层
11、 原因:儒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流泛使生命的意识与价值更具多元色彩。这种醉酒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酒神精神,不是情欲的狂欢和本能冲力,而是在逃避中寻找理解,于颓废中求得醒悟,包含着太多的理性。围绕着酒与醉的是人世的烦忧、人际的苦痛,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理性执著和情感眷恋,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派含蓄温柔、深情脉脉、情理和谐,这也是“魏晋风流”的一种体现。,20,饮中八仙图,表现了魏晋人崇尚清静与自然,追求诗化人生,全面诠释了魏晋风度。,饮中八仙图,21,第五节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佛经大量译成中文,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二、对文学的影响:1、丰富了
12、想象世界。2、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3、产生了反切,发现了四声。4、丰富了汉语词汇。5、使文学观念多样化。,22,第六节 魏晋六朝文学的发展历程,汉末建安,魏 蜀 吴,正始元年,西 晋,北方:五胡十六 国,南方:东晋,建 安 文 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宋 齐 梁 陈,隋统一(589年),北 朝 文 学,南 朝 文 学,23,小 结:,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了中古最灿烂的文化;又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呈现出自由开放、富于创造力的局面。文体得到长足发展: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4
13、、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5、民歌兴盛;6、小说初具规模;,24,第二章 建安文学(196魏前期),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曹操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曹丕的诗文创作 第五节 曹植的文学创作 第六节 王粲的七哀诗 第七节 蔡琰的悲愤诗,25,第一节 概 述,一、时代背景:军阀割据混战,后曹操实际把握北方政权,形成一个文学中心。社会政治格局、思想风貌、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都迥异于前代。二、代表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徐干(得名于典论论文)女诗人蔡琰等。,26,三、建安文学取得的成就,1、创作主体队伍庞大:以三曹为中心
14、,可谓“俊才云蒸,佳作霞蔚”。2、创作形式多样:诗歌为主要形式,推动了五言体诗的成熟,形成了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章、奏、表、檄各体文章写作气势酣畅,文笔兼美;书、疏、辞、赋抒情写心,文采缤纷;3、文学批评肇始发端:涉及作家才性、作品风格、文体和文章审美价值等,有力推动和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创作活动。,27,四、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1、动乱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素材,许多作家的作品成为汉末战乱不绝的真实写照:“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
15、行,28,四、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2、对社会苦难的感慨和个人内心失意的相互激荡,使建安文人一方面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及抒发其建功立业、拯救生民理想的积极的作品,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又总是覆盖着一层难以排遣的悲凉梗概哀楚之气,反映了文人一种志不获骋的政治理想挫折感。3、儒家思想的动摇,文学思潮改变,文学得到自由发展。,29,四、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4、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改造。继承:五言体式;语言风格;诗题。改造:多抒情之作;率先引用了辞赋的某些特点,如语言华丽、对仗等,强调“诗赋欲丽”(曹丕语)。5、执政的曹氏集团的推动和引导。“邺下创作集团”。,30
16、,第二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总体的艺术风貌,即在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明朗刚健、简练有力、富于气势的特色。创作主题之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政治 理想;创作主题之二:对人生苦短的哀叹;艺术表征之一: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表征之二:浓郁的悲剧色彩;,31,第三节 曹操的诗歌创作,魏武帝像,32,一、生平与创作,(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少时生活任侠放荡,喜“刑名之学”。博览群书,雅爱文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文心雕龙时序)并潜心研究兵法。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
17、语)凭借家庭的力量,20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建立了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并逐步统一北部中国,死后被追奉为魏武帝。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了“床头捉刀人”等轶事。,33,一、生平与创作,曹操生性机警,为人通脱,无所拘泥、固执。政治上重视实效,惟才是举,不拘品行。蔑视繁琐礼仪与虚饰的道德,其个性和感情能够真率地表现在诗歌上。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偏爱乐府歌辞。其诗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最佳。诗中流贯着一股雄霸之气。“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岂非衰运人物。”(明胡应麟诗薮)散文亦写得清俊通脱,流传下来大量“令”、“表”、“书”,具有忌虚浮、讲实用的特点,独
18、表一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以一代霸主之重,网络文学之士,形成邺下文人集团,实为建安文学之领袖。有魏武帝集。,34,曹 操 手 迹 石 刻,35,二、诗歌创作内容,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词,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传统的第一人。现存古题乐府诗20余首,按内容分为两大类:表现汉末动乱时期军阀混战及给人民带来的沉 重灾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直接披露个人情怀,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政治抱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如 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组诗等。,36,三、文学创作风格,在文学上主张清简,反对浮华;追求语言古朴,抒发情感往往悲凉慷慨,内涵厚重。唐宋后
19、逐渐得到世人的欣赏。“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齐 钟嵘诗品“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 敖陶孙诗评“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明 胡应麟诗薮“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清 沈德潜古诗源,37,蒿里行 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38,蒿里行解析,汉乐府中的曲调,本为送葬的挽歌。作者以旧题写时事,为当时社会的实录。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前十句):叙述汉末动乱的形势、原因
20、,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第二层(后六句):描绘军阀混战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军阀的愤怒之情。,39,此诗叙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原因及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揭露了军阀们的野心,表现了对军阀的蔑视和对人民的同情。“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明钟惺古诗归 此诗充分地体现了曹操诗歌“悲凉古直”的风格,语言古朴,气魄宏大,感情悲凄,具有苍凉激越、沉郁顿挫的气势,反映了诗人作为政治领袖的胸怀与独特的个性特征。清代方东树评结尾四句曰:“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40,短 歌 行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
21、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1,短歌行 赏 析,也为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诗人咏志抒情的佳作。诗人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使全诗流动着一种雄霸之气,被后人认为是最能代表建安时期文学风格的诗歌之一;全诗由两个 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42,全诗每八句为一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借酒抒怀,慨叹人生的短促和
22、年华的流逝。“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清魏源诗比兴笺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少有的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生、不回避人生矛盾并且表现了不屈服于人生的精神气概的好诗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是人生苦短,亦有着人生境界的深刻体悟。直面过去的人生,痛苦多于欢乐,由此产生了对人生的忧虑,激荡起情感的波澜,慷慨悲壮,无法排遣;但诗人并未沉沦,而将之和着杜康,一并灌注于诗情。,43,*第二章:开始抒写思贤若渴的心境。借用诗经原句以抒发渴求贤才的心情及对贤才的竭诚欢迎。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描绘了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诗人并未明确说出“求贤”二字,仅用二个典故就使人对其求贤如渴的热诚一目了然。*第三章:以月
23、比人,借月抒怀。用比兴手法先写为求贤而愁,后写待贤以礼,一忧一喜不离主题,曲折变化的心理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手法,颇具感人的艺术效果。,44,*第四章:写景寓意,以周公自励,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乌鹊南飞”显然有贤才南流之意;“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见犹疑徘徊之势,所以才欲效“周公吐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豪气逼人,乃是通过了人生的忧患与考验而建立起更加坚定有力的乐观精神。艺术风格:典型地体现了建安诗坛慷慨悲凉的格调,既有激昂之高格,亦有忧愁之情调;融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比喻生动形象,寓托含蓄委婉,用典自然贴切,借用诗经成句信手拈来,不露痕迹。,45,步出夏门行 组 诗,为乐府曲调名,
24、又名陇西行,属相和歌瑟调曲。夏门为洛阳西北城门。组诗前有一“艳”,在乐府歌辞中为前奏,此处为序言: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组诗包括四首: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均为北征乌桓凯旋归途而作。,46,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47,观 沧 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4
25、8,建安12年(207年)夏5月,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诗,流露出包容天地的帝王气象。今人范曾作。,观沧海诗意图,49,观 沧 海 赏 析,写登碣石山眺望大海,重点写苍茫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抒怀,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写景诗。开篇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题直起,总领全篇,随后援笔顺写: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层层点染,各具形态;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情景交融,志趣横生。,50,诗人把山水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独步于当时,先于山水诗派。而且个性气质待写景一出,便“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如雄鹰俯视万物:以沧海比怏怏华夏,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课件 大学 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 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