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之藏及露.doc
《古典园林之藏及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园林之藏及露.doc(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古典园林之藏与露狮子林卧云室深藏于石林从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仅楼之一角间或从缝隙中隐约可见,幽深莫测。自留园中部水谷深处看曲谿楼一角,粉墙青瓦假设隐假设现于由山石形成的夹谷之中,藏的意境耐人寻味。壶园,藏厅堂与茂密的花木深出,园随极小,但景却很深。所谓藏,就是遮挡。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正面遮挡,这往往为一般建筑所忌讳,但园林建筑却不很在意。狮子林中的卧云室如从北面看就是属于正面遮挡,而且档的相当严实,但效果甚佳。另一种是遮挡两翼或次要局部而显露其主要局部。后一种较常见,一般多是穿过山石的峡谷、沟壑去看*一对象。例如留园中部水谷深处看曲谿楼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此外,还可以藏建筑于茂密的花木
2、从中。例如壶园,由于藏厅堂于花木深出,园随极小,但景和意却异常深远。后汉书费长房的故事讲述了一卖药老翁藏福地于壶中。后这一典故由明代造园大师计成纳入为园林修造之理,句云: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壶中日月长等等。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比喻园林艺术取自然之精华,于一微中见天地之博大;更为重要的则是凸现中国园林设计讲究隐世避俗,向往世外桃源的意境。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上,藏景作为一种园林设计手法行之有效地表达了这一理念。一切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要诉诸于表现得,但如何表现却大有讲究。不外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率直地、无保存地和盘托出;另一种是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
3、差异,其倾向性也是不尽一样点,大体上讲来西方人多倾向于用前一种方式来表现;中国人则多倾向于后一种方式来表现,特别是在古典诗词和绘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我国古典诗词、绘画都十分注重含蓄、曲折、隐逸的手法来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论诗中所讲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画论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所向往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传统的造园艺术也往往认为露则浅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则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欲楼而藏的手法,把*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全然显露的对象往往没有半藏半露的对象显得含蓄、意远、境深;更引人入胜更趣、富有情趣。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巧妙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
4、获得良好的效果。藏少露多或藏多露少给人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藏少露多谓浅藏,可增加空间层次感;藏多露少谓深藏,可以给人极其幽深莫测的感受。但即使是后者,也必须使被藏的景得到一定程度的显露,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意识到景的存在,并借此产生引人入胜的诱力。一般建筑,总是力图把正面坦荡地展现于外,园林建筑则不然,有时竟不惜把正面遮掩起来。然而,对于大多数园林建筑来讲,多藏于由山石形成的夹谷之后,或由树的枝叶交织成的缝隙之中。图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隐秀篇中曾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这里所说的重旨与复意,都包含有言辞之外所耐人
5、寻味的意趣。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无藏也就没有所谓的露,无露也就无处谈藏。藏与露也就是指藏的浅与深,露的多与少。可以说是藏,也可以说是露。园林景观的藏与露,也就是所谓的藏景所谓藏景即是指在园林建造、景物布局中讲究含蓄,通过种种手法,将得意之笔藏于幽处,经曲折变化之后,方得佳境。家有美景,为何不一目了然地展示于人,而要遮遮藏藏、一言而不尽其意呢。究其原因,还得先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虚静观说起。在中国古代的审美体系中,庄子的虚静观极有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审美态度理论。庄子一书中屡次提到对做官、治天下之类问题的不屑,充分强调虚静在自我修养中的重要地位。当中国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典 园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22855.html